图书

第一章 (02)不要为尚未发生的事担忧

时间:2013-03-27 15:47   来源:中国台湾网

  从前,有个哲学家,身无分文,四处流浪,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偏僻的乡村。那里的人们过得非常贫困。看到有异乡人来了,村民们都很好奇,继而聚集在他的身边。他们发现哲学家虽然贫穷,但非常快乐,于是村民们向他请教快乐之道。于是,这个哲学家说出了一段也许是有史以来引用最多的名言。这段话仅有30个字,却经历了几个世纪,世世代代地流传了下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受就足够了。”

  很多人都不相信那句名言:“不要为明天忧虑。”他们把它当做一种多余的忠告,把它看做东方的神秘之物,始终不肯相信。他们说:“我一定得为明天做好准备,我得为我的家庭准备周全。我得赚到足够多的钱,然后把钱存起来,以备年老的时候用。我一定得为将来计划和准备。”

  是的,一定要为明天做好准备,仔细筹备、计划和行动,但不要担心。

  一个军事指挥官必须为将来谋划,可是他们决不能有丝毫的焦虑。曾指挥过美国海军的海军上将恩斯特·金恩说:“我向最优秀的军人提供最好的装备,再交给他们一些合适的任务。我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他接着又说:“如果有条船沉了,我是无力独自一人把它捞起来的。如果船一直在下沉,我也无法挡住它下沉的势头。我认为把时间花在解决今天的问题上,要比为昨天发生的事后悔好得多。况且,如果我老是为这些事操心,我是支撑不了多久的。”

  最近,我很荣幸地拜访了亚瑟·苏兹柏格,他是《纽约时报》的发行人。苏兹柏格先生告诉我,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欧洲时,他感到非常沮丧,对形势非常悲观,焦虑不安,以至于彻夜难眠。他常常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拿着画布和颜料,照着镜子,想画一张自画像,尽管他对绘画的技巧知之甚少。

  但为了获得内心的宁静,他还是画着。最后,他用一首赞美诗中的7个字作为他的座右铭,最终消除了忧虑,让自己的内心安宁下来。这7个字就是:“只要一步就好了。” 

  也是在二战时期,有个叫泰德·本杰明的年轻士兵,他住在马里兰州的巴铁摩尔城纽霍姆路5716号——他已经焦虑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几乎完全丧失了斗志。

  他在日记里写道:“1945年4月,我焦虑极了,以至于患上了一种被医生称之为结肠痉挛的疾病,这种病让我非常绝望。我想,假如战争不在那时结束的话,我一定会疯掉的。

  “当时我在第94步兵师担任士官职务,工作是搞一份作战中伤亡和失踪的情况记录,还要帮助挖掘那些在激战中阵亡后被草草埋葬的士兵,把他们的遗物送还给他们的亲友。我一直担心自己会崩溃,担心自己能否挺过这段时间,怀疑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去抱抱我那尚未见面的16个月大的儿子。我既忧愁又疲惫不堪,瘦了34磅,还差点儿发疯。我眼睁睁地看着双手变得皮包骨头,一想到自己将瘦弱不堪地回家的情形就悲从中来。我快要撑不住了,常常一个人暗地里哭得缩成一团。有段时间,也就是德军最后大反攻开始不久,我常常哭泣,这甚至使我放弃了还能恢复正常生活的希望。

  “终于,我住进了医院。一位军医对我说的一番话,一下子改变了我的生活。在我做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之后,他告诉我,我的问题纯粹是精神上的。‘泰德,’他说,‘我希望你把生活想象成一个沙子漏斗。在漏斗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颗沙粒,它们缓慢、均匀地通过中间那条细缝。任何人,包括你我,都无法让两颗以上的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个漏斗,当崭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尽快完成,但我们只能一件—件地做。让工作像沙粒一样均匀地慢慢通过,否则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一定会受损。’

  “从那天起,也就是军医告诉了我这番话之后,我就一直奉行这种哲学。‘一次只通过一颗沙粒,一次只做一件事。’这个忠告在战时拯救了我,而现在对我目前在印刷公司的公共关系及广告部中所做的工作也很有帮助。我发现无论在哪里,日常生活中总有类似战场的问题,即同时要做好几件事,但时间却很有限。文字资料要准备,新的表格要处理,要安排新的计划,联系方式有变动,分公司开张或关闭……

  “即使面临再多的变故,我也不再慌乱不安。我牢记军医给我的忠告,工作比以前更有效率,再没有那种在战场上几乎使我崩溃的状态和混乱的感觉。”

  目前的生活方式中,最让人恐惧的就是,医院里半数以上的床位都留给了精神或神经上有问题的人。他们是被烦恼积累的昨天和令人担心的明天形成的双重压力压垮的病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只要能牢记:“不要为明天忧虑”,或“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我想他们就一定能收获淡定、从容和快乐的生活。

编辑:杨旋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