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沉迷

时间:2012-09-04 16:52   来源:中国台湾网

  嫉妒之光来得又快又急,出乎意料。当时我身处一个极为新奇的地方: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出发驶往温哥华岛的一艘巨大游轮上。游轮一路西行,我们告别了阴云密布,迎来了艳阳高照。我的妻子和我心里充满了对岛上欢乐一日游的各种期待,而且还在咖啡售卖机里买到了两杯味道相当不错的咖啡。我们坐在一个小圆桌旁,轻啜咖啡,不时凝望着佐治亚海峡周围的小岛;一切都非常完美。不过这时我的眼睛瞟到了隔壁桌子。那里坐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急切地注视着他爸爸的脸,听他用激动的语气念着《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那一天是2005年7月16日。八个小时之前,也就是头一天的半夜,这本书才刚刚公开发售,而我的那一本在好几天之后才被送到我渴望的手上。

  也许有人会说,那个孩子是在听别人给他读,而不是自己看—在我看来,两者差别不大——他身上有一种东西是我想要的。我说这句话,指的并不是他正在急切地追寻哈利的又一次冒险历程,而是他正在经历的一种强大而又奇妙的感受:他正沉迷在一本书中。就像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① 所写的:“专注可以让你获得酒神狂欢式的体验,在旧时代人们用一个美好的词‘入迷’来形容这种体验—完全被吸引,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也许甚至‘魂儿都被吸进去了’—它会带来生命中最深的快乐。在学者的书房,在木匠的车间,在爱人之间的牵绊中,都有这种快乐。”那个男孩是真的入迷了,完全沉浸在那个故事里,魂儿都被那个故事带走了;余下的世界,即使是海上灿烂的朝阳、海峡周围散布的小岛,对他来说就像不存在一样。只有那些真正体会过全身心投入在其他美好事物上面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精力用错地方意味着什么;只有明白担心带来的焦虑是什么滋味,我们才会避免再次体会。

  为什么专注力值得培养呢?不只是因为它对你有好处,或者(就像加拉格尔说的)它可以帮助你“组织你的世界”,而是因为这种入迷的感觉会让人有深深的心满意足之感。这实际上就是兴致的全部所在,就是兴致的最终目的。我甚至认为,当华莱士在说如果没有专注力,没有选择关注哪些内容的能力,我们就会“一败涂地”时,他脑子里想的就是这种满足感—因为毕竟,没能力作出这种抉择的人也凑合着活过来了。按照我们衡量成功的大部分标准,他们的人生是成功的。但是他们缺少一些东西,一些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从来都不知道沉迷是什么样的感觉。

  在他的精彩组诗《教规时节② 》中,奥登描绘了这种幸福的状态:

  你不需要凭一个人在做什么

  来了解他是不是在度假,

  你只需要看他的双眼:

  厨师配置酱汁,

  外科医生划下细微的切口,

  职员填写提货单,

  他们都有同样入迷的眼神,

  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物。

  那种目中无他物的神情

  是多么美妙啊!

  在奥登看来,正是这样的精神创造了人类文明。“应该建造纪念碑,应该吟唱赞歌,送给那些无名的英雄们”,那些最先忽略“欲望女神”的英雄们:

  忘记吃午饭,

  为了做出第一块薄石片的人;

  坚持独身,

  一心收集贝壳的人。

  要不是他们,

  哪里会有今天的我们?

  “欲望女神”指的是——就像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一样——掌管我们的欲望、我们的本能和内心渴望的女神。有时候我们可以神奇地克制这些欲望。奥登觉得“做出第一块薄石片的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对工作如此投入,竟然忘记了吃午饭;他并没有作这个取舍的决定,他完全没有注意到肚子咕咕叫的声音。他的眼睛非常专注地盯着眼前的东西。

  也许还有一些更美丽的东西,那就是我们达到这种“目无他物”状态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度假,而是因为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就是说,我们入迷纯粹是因为喜悦和快乐。这就是“读者”区别于“读书的人”的特别之处。沉迷于一本书的感觉真的会让人上瘾:已经体验过几次这种感觉的人想再次体验,而且想充分体验,他也许会请求一个朋友把他那该死的黑莓手机藏起来几个小时。

  近代人物中最符合奥登那个“做出第一块薄石片的人”的形象的,要数英国激进派代表人物威廉科贝特① 。科贝特出生于1763年,是一名工人的儿子,他少年时期曾在里士满附近的一个大庄园做园丁。有一天,他休假,就打算去国家植物园看看,不过在半路上,他在一家书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本乔纳森斯威夫特② 写的《一只桶的故事》,定价三便士。“书的名字非常奇怪,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带了(三便士),但是那样的话,我就没钱吃晚饭了。”他买下了那本书,然后立刻沉浸其中—虽然书中的很多引经据典之处他都似懂非懂—一直看到天色太暗,看不清字他才罢休,完全没注意到肚子已经饿得发痛。后来他把那个时刻称为“智力的新生”:从斯威夫特的讽刺作品中,他找到了社会良知的典范,以及对各种残酷行为的愤怒,而且他还看到了文字在抒发和表现这些愤怒方面起到的作用。这本书对他的诱惑促使他自愿放弃晚饭,来换取一览此书的机会;在他读这本书的时候,书的强大魅力使他无视饥饿和黑暗的存在。他“入迷”了;任何一个经过他身边的人,都应该能认出他那种“目无他物”的神情。③  

  在回忆录《读书毁了我》一书中,琳内沙伦施瓦茨① 记录了她第一次读书的经历。“我以为阅读能够改变我的人生,或者说至少能教会我怎么生活。它的确教给了我一些东西,很多东西,但是并不是当时幼稚的我所期待的那些东西……如果不是阅读毁了一个女孩,它也就不会拯救一个女孩了。”这些话也许欠缺一些合理的背景知识介绍,不过科贝特的人生的的确确是被斯威夫特的书改变了。在《神曲》中,但丁在地狱的第三层遇到了一个叫弗兰切斯卡的女人,她说,不管怎么样,她的人生,还有她的情人的人生,都被一本书毁了。②  

  但是不管怎么样,施瓦茨说的下面这句话是绝对没错的:“阅读教给我们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怎样安静地坐上很长时间,并且正视这段时间。我们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这种令人兴奋的精神活动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死亡,也忘记了生命中那些不快和痛苦,完全沉浸在永恒的现在和此刻的快乐当中。”没有什么经验比这些更为宝贵,也更为重要了,因为我所描述的这种全身心投入地阅读一本书的过程,就是跟这本书联合起来战胜时间的过程。你正在读的那本书—或者说你正在读的任何东西—会成为你的同盟和重要支持者,帮助你宣告对自我空间的所有权,并驱逐任何试图控制你的意识的那些力量。再次引用华莱士的话:“学会如何思考实际上意味着学会如何控制你的思考形式和思考内容。这意味着你要非常清楚应该选择关注哪些内容,并选择怎样从实践中构建信息。”用“阅读”来替换这句话里的“思考”和“想”,意思就很清楚了。

  我想,在这里我应该插入一段,对那些试图代表我们来支配时间的所有科技大肆抱怨一通,它们不仅要决定我们应该做什么,甚至还决定我们应该什么时候做: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更为安静但却(对大多数人来说)更为频繁出现的新文本,新的音乐,更多的新邮件,更新过的网络信息……我可以这么大骂一通。但是说真的,培养注意力对人类来说一直都是个难题:只要有人看书,就总会有人因为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感到沮丧,这是人类的天性。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