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6年的一天,一个面带忧伤的青年默默地站在一棵无花果树下,一边用手擦去脸上的泪水,一边喃喃自语:“主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你的发怒?请宽恕我过去的罪恶。”他的哭声回荡在整个花园上空,不远处的长椅上坐着他的朋友,朋友在默默地为他祈祷。忽然,一个稚嫩的童音传来,“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
他无比兴奋,快速拿起一直在读的圣保罗的著作,随便翻开了一页,就看到了下面的话:“不是在放纵和醉酒中,不是在自我幽闭和麻木不仁中,不是在争斗和嫉妒中:汝须置身于基督之上,不得为一己的肉欲和色心装备齐当。”顿时,他的愁苦和泪水消失了,脸上散发着恬静的光芒,心中一片宁静。
不久,他辞去了米兰国立修辞学教职,离开了美丽的未婚妻,放弃了优渥的世俗生活,决心走上十字架的道路,跟随上帝。公元387年,他接受了米兰主教安布罗斯的洗礼,正式成为一名基督徒。
这位青年,就是被称为教会博士的奥古斯丁,人们为了尊敬,就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一个字——圣奥古斯丁。
他的一生在这一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他是一个放荡的青年,一个狂傲智巧的雄辩学家,一个误入歧途的摩尼教徒;之后,他成了一个虔诚的主教,一个谦卑睿智的神学家,一个寻求上帝真理的基督徒。他的改变,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而这个人的一生也影响了之后一千多年的基督教史。
圣奥古斯丁(354—430)出生在罗马努米底亚省(现在的阿尔及利亚)的塔加斯特城,他的母亲圣莫妮卡(后来被封为圣者)是位基督徒,他的父亲帕特里西亚是位异教徒。塔加斯特位于离突尼斯不远的高地平原上,这里是罗马帝国的领地,虽然他生活的周围是罗马式的奢华,但这样的奢华正在没落中,敌人不断侵犯着罗马帝国的边界。到他中年的时候,罗马本身已落入哥特人之手,等他到老年时,整个西方世界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7岁时,父亲把他送进当地的学校,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初等算术,他有着很好的学习天分,却天生顽皮,不读书,逃学,四处游荡。
12岁时,奥古斯丁前往马都拉城,学习古典文学和修辞学。他对拉丁文情有独钟,尤为推崇拉丁诗人维吉尔,迷上了维吉尔的长诗《埃涅阿斯》,并为狄多的失恋自尽而流泪,感慨于那一句“狄多的香消玉殒,以剑自刎”。
很快16岁的青春期来临,恰巧当时家里经济条件太拮据,他不得不休学。在家里闲来无聊,就和当地的痞子一起在街上游戏,还常常偷窃,并以此为乐。他也不是想享受偷来的东西,只是觉得刺激,罪恶在他的肉体中悄悄滋生了。
在家乡游荡了一年之后,父亲省吃俭用,东挪西借,凑够了他复学的费用,把他送往迦太基,学习修辞学和哲学。但不幸的是,用心良苦的父亲没有等到学业有成的儿子归来,就去世了。在去世前,父亲接受了洗礼。
作为迦太基城一名16岁的少年学生,圣奥古斯丁是一个典型的罗马酒色之徒。他感受着受罗马风俗影响的迦太基奢靡腐败的生活,也深深地陷入到这种纸醉金迷中。很快奥古斯丁就成了爱的俘虏,他和一个迦太基女子同居,并且有了孩子,生活很美满。虽然当时的罗马帝国正逐渐走向衰败,但学术空气依然非常浓厚,奥古斯丁凭着天赋很快融入到了这个圈子中。此时的他聪明而且也很努力,他崇拜柏拉图,称他为“半神半人”,后来他还把很多柏拉图思想融入了基督教教义。他开始思考善恶问题,在奥古斯丁那里,因为亲身的经验,一直不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来思考,他不停地问自己:自己的罪恶从哪里来?
这时,摩尼教给了他这个问题的答案,使他深感满意。摩尼教,是当时在非洲影响很大的宗教,由波斯人摩尼所创立,是结合基督教和东方宗教而成的一个宗教。他也受其影响,加入了摩尼教,并且热心传教。
公元376年,完成学业后,22岁的奥古斯丁成为迦太基城的修辞学教授,他也被学生称为“最聪明的教授”。因为很多人认为很难的问题,在他那里都不成问题。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范畴论》,很快便读完了,而且还能举一反三,条理清晰地给别人讲解,而当时这本书被很多迦太基的雄辩术教授们所推荐,并且都认为是很难读懂的,这一点不能不让人惊讶。在26岁时,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论美与适宜》,这本书因提出“美就是适宜”的美学思想,而轰动全城。
虽然奥古斯丁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他对自己的教书生涯并不是很满意,因为当时的迦太基学生太过放肆,根本无视老师的存在,上课从不敲门,课堂上乱作一团,他实在无法忍受,打算辞去教职。恰好,他的一个朋友帮他在罗马谋到了一个教职。很快他就来到了世界的中心——罗马。但罗马也没有留住他的脚步,在大病一场后,他开始在家里招收一些学生,但这些学生看他是异乡的老师,就联合起来欺负他。他们往往串通一气,突然转到另一个教师那里,目的是赖掉学费。这样的行径,让奥古斯丁极为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