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4年秋,奥古斯丁离开罗马,来到米兰。在米兰他找到了一份公职,靠着这个身份,他很快结识了社会上的一些名流、诗人、哲学家。这其中包括闻名于世的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奥古斯丁经常到教堂去听安布罗斯的布道,对基督教重新拾起一点好感。听了一段时间布道之后,他深受基督教的鼓舞,决定皈依上帝,开始思考信仰的问题。在《忏悔录》中,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走过米兰某一条街道时, 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大概喝了酒,欣欣然自得其乐。我不禁叹息着对同行的几个朋友说起,我们醉生梦死带来了多少痛苦,在欲望的刺激下费尽心机作出很多努力,而所背负的不幸包袱却越来越沉重地压在我身上,我们所求的不过是安稳的快乐,这乞丐却已先我而得,而我们还可能终无所获。这个乞丐花几文钱,便获得当前的满足,而我正在艰辛困顿中百般追寻。果然他所得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可是我所贪求的比这更属渺茫。总之他是兴高采烈,我是神情颓丧,他是无忧无虑,我是顾虑重重。如果有人问我:“你愿意快乐呢,还是愿意忧患?”我当然回答说:“愿意快乐。”如果再问我:“你愿意和那个乞丐一样,还是像你现在这样?”我却仍愿在彷徨疑虑中周旋。这是由于错误的偏见,并非由于真理。因我不应自以为学富五车而比他优越,我的学问并不能给我带来快乐,不过是取悦于他人的一套伎俩,不是为教育人们,只是讨人们的欢喜。
奥古斯丁意识到学问的无用。知识虽然能带来荣誉但带不来幸福,他也在苦苦地寻求生命的意义。
这时,和他在一起的除了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几位好友。一位是阿利比乌斯,他是奥古斯丁的同乡,出身望族,又是奥古斯丁在迦太基教书时的学生。他跟随年轻的老师从罗马到米兰,在那里担任法律顾问,他操守廉洁,使人惊奇。而另一位朋友内布利提乌斯,他也离开了家乡跟随奥古斯丁来到米兰,只是为了与奥古斯丁一同探讨真理。他们三人一有空闲,就在一起阅读、讨论,希望能寻求到真理。
奥古斯丁虽然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生活上依然如故,沉湎于情色。他虽然知道他的纵欲不被基督教会所接纳,但就是离不开女子的怀抱。32岁的时候,他屈服于母亲的乞求而向一位罗马女子提出婚姻的请求,准备结婚,原先同居的女子无奈地只身返回非洲,留下了两个孩子,此时他们已经同居15年。但未婚妻年龄尚小,按照罗马法律,要等两年方能完婚。他把心爱的小妾送走,慢慢地等着未婚妻长大,可是这样孤单的日子,他一刻也受不了,于是又有了一个情妇。这样沉湎于情色生活和他新接受的基督教思想发生着激烈的冲突,他期待着有人能拯救他的身体。这段内心挣扎的日子,虽然痛苦,但他的心正在越来越向上帝靠近。
有一天,他感到“灵魂难受,备受煎熬”,他就和朋友一起在米兰的花园里坐着……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这一幕被称为“花园里的奇迹”,那一年,奥古斯丁32岁。
施洗后,因为母亲突然病逝,奥古斯丁非常悲痛,回到了非洲,先在迦太基停留了一段时间,然后返回家乡塔加斯特。到了家乡后,他把财产分给了穷人,并在塔加斯特成立了一家修道院,在那里过着贫困但幸福的研修生活。
公元391年,在塔加斯特隐居3年之后,奥古斯丁前往希波城准备建立一个修道院,这是奥古斯丁回非洲后第一次旅行,目的是潜心修道,但这个目的被希波主教瓦勒里打碎了。当时瓦勒里邀请奥古斯丁参加宴会,在宴会上,他叹惜自己年事已高,期待能有新的主教帮助他,当时在聚会的人中,只有奥古斯丁既知识渊博又虔诚,于是在大家的推举和请求下,奥古斯丁被立为长老,辅助主教工作。就这样,奥古斯丁“被迫”成为希波城教会的长老,他在这个职位上一待就是5年。
公元396年,瓦勒里去世,奥古斯丁继任希波主教,此时他42岁,正值生命的旺盛期。他大部分著作,如《论自由意志》、《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洗礼》、《驳多纳图派》、《答比提良的书信》,以及《纠正多纳图派》等都写于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忏悔录》,这是奥古斯丁的心灵自传,记录了他前半生的信仰经历,文采飞扬,感情真挚。这本书,被列入世界文学经典行列,并成了西方忏悔文学的源头,后来著名的卢梭《忏悔录》和托尔斯泰《忏悔录》,都是其大作的承继,但读起来,总觉得不及奥古斯丁的深刻精彩。希波这个非洲小城,也因奥古斯丁的名字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