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希波主教,奥古斯丁仍然过着僧侣的生活。尽管个子很小,身体瘦弱,而且长期受慢性肺病的困扰,可是,他仍然积极参与宗教讨论和辩驳,以及与异端的斗争。同时也在他的著作中思考死亡问题,他提出“天主之道负担了我们的死亡”以及“我们应到上帝之城寻求永生”的死亡哲学命题。
对于奥古斯丁来说,他的人生是一名由恐惧死亡到漠视和渴求死亡的转变过程。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于他亲人和朋友的离去,而对死亡的漠视和渴求的转变契机是对天主和基督的信仰。他从母亲的去世中看到了希望: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的母亲临死前的镇定自若,让他认识到人在面对死亡时还能如此达观,归根结底就在于她对天主的信仰。他也认识到“天主负担了我们的死亡,用他充沛的生命销毁了死亡,用雷霆般的声音呼喊我们回到他身边,到他神秘的圣殿中,他本从此出发来到人间,最先降到童女怀中,和人性,和具有死亡性的人结合,使人不再永处于死亡之中”。既然天主负担了我们的死亡,让我们回到他身边,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响应天主的号召,努力使自己上升到天主面前,战胜死亡,获得永生。
公元426年,72岁的奥古斯丁感觉到自己已经快要和天主见面了,他选立友人希拉修斯为继承人,担任主教职务。
公元430年6月,信奉亚流派的汪达尔人兵临希波城,进城四处烧杀抢掠,但外界的纷扰并没有影响奥古斯丁的工作,直到8月染上热病。在病中他天天诵读着床边墙上的忏悔诗,流泪祈祷, 8月28日,他平静地离开人世,享年76岁。他前半生放荡、狂傲,后半生自甘清贫。他没有立遗嘱,死后除了将他的图书赠给教会外,没有任何财产,但他的思想和灵魂却深深影响着世人,他留给我们的永恒的遗训是无价之宝。他被后世教会尊为“教会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