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1年,伊壁鸠鲁出生于靠近小亚细亚西岸、四季常青的萨摩斯岛,父母都是雅典人。他天生聪慧,14岁开始学习哲学,曾在雅典接受军事训练两年,也曾就学于柏拉图学派的潘菲劳和德谟克利特学派的西芬尼等人,并熟悉亚里士多德和阿纳克萨哥拉斯等早期哲学家的哲学,但后来这些人都成了他的敌人。他在小亚细亚各地讲学5年,继承、修正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义哲学,他宣称快乐是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则,他相信感觉,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感觉主义者,他曾说“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情”。
公元前306年,他辗转回到雅典,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买了一座花园办学。他的学园大门上醒目地写着:宾至如归,乐为到善。在校门口迎候客人的是水罐和面包。
这个学生群体的生活非常简朴,一日三餐主要是水和面包,但伊壁鸠鲁觉得很满意。他说:“当我靠面包和水而过活的时候,我的全身都洋溢着快乐;而且我轻视奢侈的快乐,不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缘故,而是因为有种种的不便会随之而来。”这个群体的日常开销靠的是自愿捐助。一次,他在给一个朋友写信时说:“请你给我送一些干酪来吧,以便我在高兴的时候可以宴客。”又写给另一个朋友说:“请你代表你自己和你的孩子们送给我们一些为我们神圣的团体所必需的粮食吧。”尽管生活如此贫困,他还是感到很快乐,他相信这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认为“当我们说快乐是最终目的时,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而是指身体上无痛苦和灵魂上无纷扰”。
春去冬来,花园里树木参差、百花争艳,一阵阵笑声和掌声传来,偶然也会有些许的争论声,有男有女,有数学家、哲学家,还有奴隶,徜徉在百花丛中,听着老师伊壁鸠鲁的教诲,并将他的学说广泛传播于希腊—罗马世界,使他的声音绵延了近4个世纪。他的学校被人称为“伊壁鸠鲁花园”,他的学生被称为“花园哲学家”。
他不喜欢被人约束,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他辞去了雅典商业界的工作,把自己从政治牢笼中释放出来。虽然挣钱少了,但他觉得无比幸福,因为他获得了他的自由。他在园子里种一些供厨房用的蔬菜,平时吃的也都是新鲜的亲手种的蔬菜,没有大鱼大肉,但是有味道、有营养。朋友都说他生活过于简朴,他却说:“ 聪明人挑选食物不求量多,而求可口。”这和当时雅典世俗的价值观大相径庭,他就是这样特立独行的人,家徒四壁不必汗颜;黄金万两无可炫耀。这是伊壁鸠鲁快乐清单的第二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