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第七节 亚里士多德:神圣理性不死(一)

时间:2013-04-17 10:59   来源:中国台湾网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漫步在这茂林花海中,身边围着十几个年轻人,他们或围坐在小溪旁,静静地听老者说话;或大声争论,然后传来朗朗笑声。这是公元前320多年前的雅典城郊外,人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

  “老师,您再讲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老人笑了笑,若有所思,然后缓缓地说道:“我们希腊人有句很有趣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不正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三段论’吗?”

  雅典人都知道,这是吕克昂学园高级班的学生在听老师亚里士多德讲课呢。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出生在色雷斯的斯塔基拉,这是希腊的一个移民区,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个医生,因为医术高明而被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指定为宫廷御医,家境也因此逐渐殷实、地位也日渐显赫起来。父亲希望子承父业,所以从小就让他学习医术。父亲严格的要求和实践训练使他从小就形成了注重事实、尊重事实的性格。在对医学的不断学习中,他开始关注生命的奥秘,继而引发了他对生物学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强烈兴趣,尤其是哲学和数学。

  公元前367年,马其顿王国的宫廷中正在进行着惨烈的夺权斗争,风华正茂的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来到了雅典最著名的学校之一——阿卡德米学园求学,师从柏拉图。而另一所有名的学校则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创办的修辞学园。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仰慕已久,可是让他扫兴的是入学后恰好赶上柏拉图到西西里岛去访问,无缘第一时间相见。

  不久,柏拉图访问归来,在学园中看见一个举止温文尔雅,穿着华丽的学生在树下专心地看书,柏拉图很生气。虽然学生在看书,但他认为这是在惺惺作态,他认为注重打扮的人永远都做不好学问,于是,他走到亚里士多德面前,严厉地对他说:“一个追求真理的青年人是不应该过分地打扮自己的。”亚里士多德抬起头,语调柔和地说:“糟糕的服饰不能给我好的心情啊。”柏拉图无奈,只好听之任之。事后,亚里士多德才知道自己顶撞的竟然是自己的导师。

  也许第一次的针锋相对预示了这对师生以后生活中的无尽争论。

  柏拉图认为数学会让人产生智慧,能把人的心灵带向真理,还能把人的思想境界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所以非常重视数学学科。虽然这是导师的观点,但亚里士多德却没有盲从,两人还经常因为学术观点不同而产生争执。

  公元前360年,阿卡德米学园和修辞学园展开了一场闻名全城的大论战,基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师生间不同观点的碰撞,两个学园的学生也互不理解,常常以已之长,攻彼之短。这次是苏格拉底的学校批评了柏拉图的学校崇尚虚谈,无益于政治和法律等实际事务。

  这场论战,让亚里士多德出尽了风头,他写了《格里努斯》、《忠言》等对话,有力地批判了苏格拉底的学校过分注重实用,使得理论思想贫乏。亚里士多德的口才好、论证清晰、说理透彻,为阿卡德米学园赢得了荣誉。他一时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连柏拉图都称赞说:“我的学园可分成两部分——一般学生构成它的躯体,亚里士多德构成它的头脑。”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套上缰绳。”意思说,亚里士多德非常聪明,思维敏捷,不同常人,但如果不严加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

编辑:杨旋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