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第七节 亚里士多德:神圣理性不死(二)

时间:2013-04-17 10:58   来源:中国台湾网

  在学习期间,亚里士多德广泛涉猎各门学科,他对政治学、戏剧学、诗学、物理学、医学、心理学、历史学、天文学、伦理学、自然历史学、数学、修辞学、生物学等学科都有颇深的研究。

  但课堂上和柏拉图争论不休、问题最多的永远是亚里士多德,他不同意柏拉图把真实存在看成是“人的理念”的唯心观点。他发问道:“树就是树,由种子长成,结出果实。离开实实在在的树,仅仅是头脑中有树的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了这样的疑问,他开始思索。他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不是靠观念产生的,而是永恒的,是先有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三角形的东西,然后在人们头脑中才有三角形的观念。代数和几何的定律是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最后,他终于抛弃了柏拉图的许多唯心论观点,开始了他辩证法的思考。他认为,生命和世界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空间和物质。

  他不仅批判了柏拉图早期关于整个灵魂不死的观点,而且还批判了柏拉图后期的灵魂二分说,提出了“神圣理性不死”的新命题,并对柏拉图死亡哲学作了重要修正。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关于灵魂独立不依于人的身体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人的身体本身的生命形式,它作为人的身体的形式,是根本不可能离开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的,就像铜球的形状不可能离开铜球而独立存在、蜡烛的形状不可能离开蜡烛而独立存在一样。这就是说人的灵魂与人的身体是不可分离、统一在一起的,人的身体一旦毁灭了,灵魂也就跟着毁灭了。不过,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虽然不可能,但并不意味着人在死后继续存在的不可能。他认为人和大多数其他的生物一样,如果从他在他的子孙后代身上继续存在的意义上讲,还可以说他在死后依然是继续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不仅对柏拉图的死亡学说进行了批判和修正,而且还对他所处时代的死亡哲学进行了推进和改革。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如何使我们的有死亡的生命具有不朽价值”这个哲学界重大的问题,正像前面他所说的,我们可以通过后代子孙来延续生命,可以凭借依据我们身上的理性原则过“理性生活”来立功、立言、扬名后世,来使自己不朽。所谓理性生活,每一种东西所特有的,对于那种东西来说自然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而人所特有的,其他事物所没有的就是理性,所以对于人来说,符合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也是最幸福的生活。

  虽然通过严格的理性生活可以使自己不朽,但作为有肉身的人,必然会有死的时候,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呢?亚里士多德在这个问题上所持的观点是:死亡是可怕的,但它却是可以为勇气和美德所克服。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但让人最恐惧的莫过于死亡,所以人惧怕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死亡是终结,而且对于死者来说,一切东西都随着他个人的死亡而丧失了其全部价值。我们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恶,而最大的恶是不义和耻辱,就像雇佣兵如果面临巨大的危险就会成为懦夫,而公民武装会以身殉国,因为对公民武装来说比逃跑更安全的是死亡,逃跑是最大的可耻、最大的恶。正因为如此,真正勇敢、有道德的人从来不惧怕死亡,他们是一群为了善、正义和荣誉而万死不辞的勇士。

  亚里士多德从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着手,提出人完全可以依靠道德力量和勇气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这使他的死亡学说具有了更为积极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但有的时候,他也会遇到许多解释不了的事情,这时候他就会想起自己的老师,用柏拉图的一些唯心论的观点来说服自己,常常弄得自相矛盾。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赞同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继续待了两年后,便离开雅典,结束了他在雅典学习哲学的20年生涯,开始到各地游历。

编辑:杨旋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