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第5项资本·悲伤面前勇敢地活

时间:2012-01-19 14:34   来源:中国台湾网

  戴安娜王妃葬礼后不久,威廉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太过焦虑,但忧郁的神情暴露了他内心的悲伤,因为他和母亲是那么的亲近。但是他必须勇敢地继续自己的生活。作为成熟的人,如果任悲伤肆虐而不昂首向前才是对母亲戴安娜最大的不敬。 

  1997年8月31日清晨,15岁零两个月的威廉王子在苏格兰高地的巴尔莫拉宫中熟睡。父亲查尔斯悄悄走进王子的卧室,唤醒睡梦中的威廉,并告诉他母亲戴安娜4小时前遭遇车祸并不幸离世。惊天噩耗传来,悲恸的威廉竟不知是否该用眼泪来接受如此的事实。他没有哭,只是在想前天他还和母亲聊天,她还告诉自己说和男友多迪·法耶兹法国度假的最后一晚会留宿巴黎,为什么今天却已阴阳两隔? 

  电话里威廉跟戴安娜发牢骚,说在学校又接到了媒体的电话,他还告诉母亲还有一周新学期就开始了。母亲答应说第二天回来后就给他更换电话号码。电话里他们愉快地交谈。每年威廉和哈里随父亲以及祖父母们在苏格兰度假时,戴安娜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儿子们。这次她同样迫不及待地回国与儿子们团聚,只是…… 

  威廉坚持和父亲一起去叫醒可怜的小哈里,他才只有12岁。父子三人的啜泣打破了这座苏格兰宫殿的寂静与安详。如果说查尔斯并无悲痛,那真是大错特错。查尔斯,这个心思缜密、敏感的男子,他为孩子的母亲感到悲痛,也为这两个可怜的孩子而伤心欲绝。他突然间意识到,生活之于他们已完全不同。他们悲楚的哭声唤醒了天际的黎明。 

  戴安娜的去世几乎让全世界停止了心跳,她才只有36岁。她的香消玉殒成就了她的不朽传奇,就像玛丽莲·梦露、詹姆斯·迪恩和约翰·温斯顿·列侬。他们从未老去,他们的青春留在了大家心中,刻骨铭心。 

  威廉和哈里一直不能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他们太小,以致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沉重。然而,公众对他们个人悲伤程度的关注却依然热度不减,这种荒谬让他们所遭受的情感打击更为严重,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单独疗伤的机会。 

  哈里对全美广播公司的马特·兰特尔说:“她的离去让时间停滞,那是她从未有过的安详。然而,她的一颦一笑依旧在世间浮现,她的离去让世人无法平静。” 

  威廉一直认为是媒体和世人的关注谋杀了自己的母亲,他痛切地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天。” 

  众所周知,车祸发生在巴黎那个致命的夏夜。戴安娜、多迪和她的贴身保镖特雷弗·李斯琼斯坐在黑色奔驰车里,为摆脱一群狗仔队的围追堵截,司机亨利·保罗在通过一条公路隧道时驱车狂奔。而司机保罗先生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远远超过规定的标准值,也就是说司机是在酒后驾驶。车撞上了路边的柱子,唯有保镖一人生还。 

  从车祸发生的那刻起,谋杀猜测就从未停止过。小王子们迫切地想了解那晚在隧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他们却必须首先止住内心的悲痛。哈里承认自己永远不会停止怀疑。威廉讨厌人们对此事无休止的质疑和推理,他说:“谣言和猜疑无所不在。有太多的人们在谋杀倾向上添油加醋,我想这没有必要。” 

  戴安娜悲楚的王室婚姻生活和她的溘然去世改变了整个国家对王室家族的期望。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意识到全英人民的悲痛似乎已至顶点,而这种悲痛急需发泄。然而,王室对于这一悲剧的处理方式却是——私下里痛苦不已,在公众面前却依然保持他们素有的刚毅和坚强。噩耗传来的清晨他们依然去教堂礼拜,实际上后来是从教堂后门离开了。 

  在海伦·米伦主演的电影《女王》中,托尼·布莱尔出面劝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公众需要看到王室人性化的一面。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感受到王室高墙内的纷争与矛盾。布莱尔说,王室家族不愿意公开地将戴妃的死亡表述为“离奇”。戴妃去世后的第二天,布莱尔在电视讲话中形容她是“人民的王妃”,这一称呼其实也只是他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已,但是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举国上下日渐高涨的悲痛情绪。女王并没有迅速发表全国性的公开讲话。大概一周后,女王终于向全世界宣告了王室家族的悲痛,并承认其让公众失望了。哈里和威廉在肯辛顿宫外简短地巡视了人们敬献的花篮,数百个花篮高高地堆在门外。人群中有一位哀悼者递给威廉一束花,威廉只是简单地道声“谢谢”。悲痛当前,小王子们依然需要在公众面前出现,这是他们作为皇族后裔最残酷的责任。 

  他们每天都会面临新的考验,但是没有比9月6日的葬礼更残酷的考验了。威廉和哈里低着头,神色凝重地跟在母亲戴安娜的灵柩后面。威廉俯身弯腰,就像是等待着大地的吞噬。父亲查尔斯和祖父菲利普王储分列两侧,舅舅厄尔·斯潘塞走在中间。然而公众们自始至终关注的都是可怜的威廉和哈里。在埃姆赫斯特休息室收看电视转播的凯特也是如此,而她也只是千万电视观众中的一个。就像首相布莱尔所说的那样,这是个全球性事件。 

  威廉讨厌在这样的公众场合送别母亲,起初他断然否定了这个建议。据前首相布莱尔的新闻秘书阿拉斯泰尔·坎贝尔透露,自从母亲去世后,尤其是在知晓车祸是源于狗仔队的追赶后,威廉王子更是“恨透了媒体记者”。他不想做任何事情来安抚媒体,而且非常坚决地表示,他不会为赢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和对王室的原谅而在葬礼上积极表现。 

  坎贝尔还说,王室朝臣们非常担心查尔斯王子可能会受到民众的攻击,那样的话,葬礼那天的情况将不堪设想。王室职员只得声称这是戴妃的遗愿,才说服威廉王子跟随亡母灵柩。然而,戴安娜王妃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并非查尔斯。与其说威廉被王室职员说服,不如说是被祖父说动了心。祖父告诉他如果不随灵柩而行他会后悔一辈子。菲利普王储说,他也将随灵柩前行,如果威廉想和他一起,他会非常乐意,而且在葬礼过程中,他一直都在威廉身边。也许最终说服威廉改变主意的是他自己的快速成长和过早具有的责任感。 

  无论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还是王太后,也就是威廉的曾祖母,都知道威廉需要更多特殊的关心,因为他将是未来的国王,他需要培养。威廉在一天天成长,他往返于学校和温莎城堡之间,每周都会和祖母饮茶谈心,而女王则教给他为人处事之道。家庭午宴时,曾祖母总是坐在他旁边给他讲二战时候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告诉他国家民族的困境。这时,年轻的威廉常常不禁仰望曾祖母,敬佩她的坚强,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每次生病,我都会想起相同境遇下她那不顾一切的抗争。” 

  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葬礼上,威廉内心挣扎不断。戴妃的葬礼比较奇特,既有帝王贵族的庄严,也有社会名流的华丽,这正是戴安娜人生及她对王室家族改变的真实写照。1900名送葬人群中有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著名演员汤姆·克鲁斯和汤姆·汉克斯、著名歌手克里夫·理查德、乔治·迈克尔和克里斯·蒂伯。著名歌手艾尔顿·约翰演唱了他由经典歌曲《风中之烛》改写歌词后的新曲《再见,英格兰玫瑰》来悼念戴妃。这首歌成了英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歌曲,艾尔顿的这张唱片空前大卖。威廉和哈里感动至深,黯然神伤,却有幸免于媒体聚光灯的跟踪。这是唯一的一次,因为王室已与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达成协议,葬礼中不再聚焦悲痛欲绝的王室家庭成员。 

编辑:刘承思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