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10 大后方大军需

时间:2012-11-20 15:19   来源:

  10 大后方大军需

  甘肃总兵之死

  就在左宗棠大力营造西征军后方的时候,一直延续封建社会两千年的顽疾—官员贪污腐败再次呈现在左宗棠面前。左宗棠对此的回复就是:严格处罚。

  一般来说文官相对于武将好治理,但是,文官如果面对断了财路甚至法办杀头时,撒起泼来也会拔刀相向,也会铤而走险。例如左宗棠就曾经处理过一个官司。两个县令因为互相告发丢官后,竟持刀拼命,要求上级恢复他们的原职。结果,二人竟被官复原职。左宗棠为此极为愤怒,他说:这样做,纲纪法律扫地,威严何在?像这样嚣张不尊重法律的风气一开,这吏治官风可怎么治理呀?如果他们还敢这样耍无赖,必须把他们抓起来,对他们用刑,这也是他们咎由自取,绝不能让他们这样肆意刁横。

  对于这些耍无赖的文官,尚算好办。左宗棠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就算有人敢拔刀,左宗棠也会对其抱以蔑视的一笑。然而,当你要杀的是曾经与你一同拼杀过、在一个战壕里待过、在同一个帐篷睡过的老下属的时候,一切就会变了。因为,军人之间的友谊堪与兄弟相比,所以那种心痛很难有人理解。

  一日,左宗棠得到报告,因为甘肃发生大旱,所以西征军挤出一部分粮食帮助当地百姓。然而,经过盘点,地方官所得到的粮食和发放的粮食并不一样,其间的差额部分到了哪里去了呢?为此,左宗棠决定微服出访查查究竟。左宗棠穿上便服后,带着打扮成仆人模样的两名亲兵前往兰州。

  到了兰州大街上,左宗棠发现:虽然处于大灾时期,但街市上还算平静,饥民们竟然有序地排着队领着赈济粮食,一切看上去都属正常。“我们去下面看看,在城里我的眼皮子底下恐怕看不出来什么!”“大帅,可去下面的话就我们两个人保护您,怕是不好呀!”“无事。”

  左宗棠一行三人直奔西固。果不出所料,刚一出兰州城,景象大变。只见城外的树林内躺着无数灾民,哭声阵阵,一些饿死的灾民就在树林里随意扔着。有的尸体因为时间长了、天气热了,已经发出了阵阵恶臭。左宗棠一看,连忙上前询问一位老者。

  “老人家,你们怎么不进兰州城呢?”“诶呀,官府不让进城呀,说有碍市容官威,让我们在这里等着官府的救济。”“你们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五天前。”“那有人来看望过你们吗?”“自从我们来到这里,只有几个人带着几担粮食来过。自此以后,就没有人了。”“怎么能这样呀!”左宗棠说道。 “听说,左宗棠就在兰州城内,你们怎么不去找总督呀?”“不要说总督了,连知县都看不到。因为我们是灾民,一看就知道,所以就是进城都不行。”就在这时,只见七八个灾民抬着一袋粮食走了过来。灾民们见状,连忙跑了过去。“一边去,一边去,你们又没有出钱,没资格吃!”其中一个身材魁梧的壮汉看着。

  “他们怎么有粮食?”“他们是我们村里的大户人家,他们有钱购买私粮,可我们没有。”“私粮?在什么地方?”“就在十里外的虚镇。”左宗棠站起身来,对亲兵说道:“我们去看看。”三十分钟后,三人来到了虚镇。左宗棠一进入镇上大街,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

  “两重天呀,两重天。外面粮食匮乏,灾民饥肠辘辘,里面却是浪费奢靡,大腹便便。”就连两名亲兵都惊呼:“没想到这里竟然有这么多粮食,这么多粮店。”“哼,在兰州我管束严格,严禁囤积居奇,严惩那些趁机大发国难财的粮商,不想外面竟然如此。我想这些人肯定会把粮食的价格抬得很高。你去打听打听,粮价多少。”一名亲兵闻听连忙跑了上去。左宗棠和另外一名亲兵继续前行,只见其间虽有灾民,但一看便知都是有钱人。

  在众多粮店夹杂间,有着数不清的棚子。棚子内或奢华或简单,棚子前总有一个木牌子插在地上,上面写着:某某楼、某某阁招女工。

  经常有穿着破烂的年轻女子出出入入,进去时步履蹒跚,出来时已经变得疯狂,手中拿着钱飞快地冲向外面的小摊去买吃的。左宗棠见状频频摇头,这时探听粮价的亲兵来到,在耳边低低说道:“大人,果不出所料,这里的粮食是城内的三倍。而且,所有镇上的粮价都一样,似乎有人在背后作怪!”左宗棠点点头。刚要带领着亲兵继续向前走,突然,一名打扮得妖艳的三十来岁的女子拦住了左宗棠三人。

  “诶哟,这位老爷,一看您就是外方的朋友,一路风尘仆仆太辛苦了,到我们清香楼来看看吧。”“清香楼?”亲兵怒道:“外面灾民如入地狱,你们这里却是灯红酒绿,你们有良心吗?”“听这位小兄弟说话好像是当官的哟。哈哈,这天下的事情可不是我们这般人管的。天灾人祸之时,我们这些女人能干什么?靠你们男人,我呸,只能靠我们的身体!甭说你这么芝麻绿豆的小官了,就是总兵周大人都经常来我们这里快乐逍遥,你有种去骂他呀。我还告诉你,这里的粮店都是周大人供的粮食,他克扣赈灾粮你小子敢管吗?”

  “周总兵?周东兴!”左宗棠重重地说道。“是呀,他现在就在春宵堂快乐逍遥呢!”“好个周东兴,你太大的胆子了!你们随我一起去看看这位周大人。”左宗棠说罢,带领两名亲兵前往春宵堂。就在女人目送左宗棠离去的时候,一个男子凑了上前,“老板娘,这个人真的是左宗棠?”“是的。他绝对是。哈哈哈哈,周东兴,因为我父亲阻止你截留赈灾粮被你杀害,今天,我就要报仇雪恨!”

  “左宗棠真的会杀掉周东兴?”“会的,我看他还是当年的左宗棠。二十年前,我们从湖南老家逃荒路过他的家,他那时还只是一个草民,他拿出家财开设粥厂,让我们全家得以活命。半年前,他将自己的总督府花园开辟成公园,我和父亲都去过。那天,我们就认出了恩公,他还是像当年那样,一点儿都没有变。”

  “可左大人只有两个亲兵呀。周东兴一看被大人抓住了把柄,他会不会狗急跳墙?”“这个我早就想到了,已经让小六前往兰州城报信去了。你也让兄弟们准备,就是我们全都死了,也要坚持到兰州援兵到来!”

  原来,这个女人的父亲乃是周东兴手下一个负责分发赈灾粮的小头目。因为周东兴截留了大量粮食,这个小头目便准备上告,结果被周东兴知道后派人杀害。小头目的十多个手下知道后,都要为他报仇。因为,这些人都是结拜兄弟,是哥老会的一个小组织。哥老会讲究兄弟情谊,一人被杀其他人就会不计后果地为兄弟报仇。

  周东兴被左宗棠在逍遥的时候逮住。令人吃惊的是,周东兴甘愿被抓。其原因就在于一来他跟随左宗棠多年,左宗棠恐怕不会怎么样他;二来他如果不反抗那就不是造反,事发顶多杀他一人之头,而如果反抗恐怕就不是一人而是一家子了。因此,周东兴并未反抗,最终被左宗棠问斩。

  自古西北用兵胜在军需供给充足,败在军需供给不足。为此,陕甘四省就成了军需供给大后方,如何将陕甘打造成解决新疆战事中的供给基地,如何使陕甘百姓在进军的同时不成为阻碍力量,就成为了左宗棠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左宗棠之所以杀掉周东兴就是因为他对军需供给造成了极大破坏。

  军需除了朝廷拨付之外,本地供给更为重要。而且,军需的酬买、运输都需要一个安定的后方基础。因为救灾不力出现的民乱在历史上非常多,如果左宗棠进兵新疆的同时,后方再因为赈灾不利产生大规模民乱的话,显然会对西征军的进军产生不利。

  在此情况下,左宗棠必然要保护后方安定局面,使十数万军队不至与当地民众产生矛盾。西北四省经过长期战乱,已经不堪负重,这样就必须采用军屯的方法,实现自足才能减轻民众负担。而左宗棠的屯田思想对于历史产生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例如八十多年后三五九旅开发新疆就是仿效左宗棠的做法。

  其实,屯田自古有之,但因为难以出现成绩,所以并不为大部分官员所重视。这便出现了一种现象:战乱时大力发展屯田,稳定之后屯田政策逐步荒废。一遇到天灾人祸,军人与百姓开始争粮,最终造成民变。而屯田的办法和原则千年没有进展,许多人都是只顾屯田,对于相关设施建设,例如水利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却并不重视。

  清代也有屯田,而与左宗棠同时代的西北官员也进行过屯田,但其效果非常不好。左宗棠为此对同僚进行了批评,特别是新疆的一些官员。

  左宗棠在西北的诸多作为非常值得今人学习,例如治水、屯田,但更令人敬佩的就是植树造林了。左宗棠本着巩固路基;防风固沙;限戎马之足,利行人遮凉的用意,积极要求军人种树。由此,左氏大军都养成了喜欢种树的好习惯,正如左氏帐下多水利专家一样,植物专家也非常多。

  种树的好处,由左宗棠帐下的杨昌濬(历任陕甘总督、闽浙总督)的那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表现得最为恰当,其曰“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左宗棠屯田与水利

  左宗棠是距今一百四十多年前的官员,他对于三农建设的思考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落后。他批评了原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的景廉、哈密办事大臣文麟等,认为他们之前的屯田政策是“其志不在恤民、不在济军,惟勒派取盈以顾目前”。看看他们的政策吧,他们借给百姓种子,秋后要四倍偿还。左宗棠认为军屯在战乱时期比民屯更重要,因此,应该先军后民,这主要有以下好处。

  其一:不用运粮,省了其他省份的劳力物资。

  其二:将来逃荒的百姓回来了,就免了开荒的劳作。这一点对当今应该有所启示,左宗棠所开辟的军屯最终是为了民生,先开垦后再还给百姓。

  其三:军人习惯劳苦,如果让他们待的时间长了,既容易闹事又容易生病,所以得给他们找事儿干。

  其四:官兵们经过劳动,除了正饷之外,还可以得到私粮,除了吃以外还可以卖钱。

  对于屯田问题,左宗棠就说,历朝历代许多人都知道屯田的重要性,但是许多人只关心筹军饷,对于老百姓的民生问题从来不关注。许多人都不懂得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要筹军食,必先筹民食,乃不竭之源!否则兵欲兴屯,民已他徙。”

  左宗棠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给嵩武军的万余人调拨了3万两纹银,要求首领张曜在哈密开荒种地。不到一年就开荒2万多亩,收粮食百万斤,足够张曜的部队吃两个月。因此,左宗棠在古城、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开办军垦农场。为了既保证军屯又保证民屯,有些地区还实行军民共垦共同经营的办法。到了1878年哈密新增农场3.8万亩,巴里坤5万亩,古城子0.66万亩,吐鲁番1.2万亩。

  众所周知,西北缺水,但要种田就需要水,左宗棠该怎么办呢?

  在此情况下,左宗棠如何发展水利呢?左宗棠在130年前所采取的措施,对于今天仍然很有借鉴作用。相比于李鸿章在不缺水的京津冀地区的治理看,在这一点上左高于李。河北人民将李鸿章称为“王八精”就是很好的明证(京剧大师盖叫天在《粉墨春秋》中回忆小时候父辈的谈论时提及)。左宗棠认为,河流、泉水、地下水、雪水、雨水是西北水利工程的基础。为此,左宗棠把水利工程分为三大类。

  其一,沿黄河及直流开凿灌溉型。例如治理开发了贯穿陕甘宁三省的泾水,将下游已经荒废的郑国渠、白渠重新疏通。又派人到上游平凉一代寻找水源,最终发现泾水与汭水会合于泾州后水势开始增大,因此,左宗棠在上游修渠,结果使数百万公顷的田地得以灌溉。

  在左宗棠这些部将中,王德榜将军的治水、军屯能力最高。在狄道和安定一带屯垦,炸山修渠,引抹邦河灌溉,成为当时最成功的案例。在宁夏,左宗棠修复了秦渠、汉渠、唐渠等。

  其二,川塬凿井灌溉型。光绪三年(1877年),陕甘大旱,左宗棠发动了掘井运动。陕西和甘肃的陇东地区适合凿井,因此,左宗棠派大军帮助民间凿井,并对积极凿井的人进行赏赐。对于民间凿井,每一眼井,给银一两或钱一千数百文。

  同时,他还大力推广区种法,将地亩划分成小畦,谷物种在一行行沟内。灌溉时由渠内引水入沟。左宗棠认为,缺水地区必须实行开井和区种结合的方法,否则就没有成效。

  区种是左宗棠根据商朝伊尹发明的“区田”(把田划分成片区,种一区空一区)和汉朝赵过发明的“代田”(把田分为几行,今年种这行明年那行)进行的一种创新。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土地退化,肥力不够。我们现今称这种方法为轮耕。

  其三,戈壁坎儿井灌溉型。甘肃祁连山和新疆天山南北号称戈壁瀚海。在这些地区如何兴修水利工程呢?左宗棠认为:只要有雪山水的地方就能修渠并可以兴建坎儿井。例如在新疆疆北,张曜部在哈密就重修了已经报废的石城子渠。因为砂质问题渗水很严重,张曜知道西征军军费紧张,便怀着忐忑的心情要求下拨6 000条毡,左宗棠听罢,立刻拨银九万多两购买毡两万条给了张耀武,使得哈密地区两万多亩屯田得以灌溉。除此以外,左宗棠还修建了大量砂田。

  砂田是用沙子铺在盐碱地上,用来消解碱性,同时保持土层湿润,增高地底温度。左宗棠砂田主要流行于皋兰、景泰、永靖、永登、洮砂、靖远等地。到了民国时期,因为战乱、天灾、流民增多等原因,砂田开始大量退化。

  魏宝珪在《甘肃之碱地铺砂》中曾说:“当地农民憧憬当年左公之丰功,常有殷丘故墟之叹。”这种方法并不能彻底改良土壤,砂地在几十年后必然老化,必须重新铺砂。然而,左公之后数十年竟无人再做此大功,致使民国时期皋兰、景泰等地百里荒无人烟。

  综上,在西北期间,他修建了水渠1 833里,修建水坝7条,凿水井1 800多眼。经过左宗棠的努力,不但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解决了许多地区的饮水问题。

  解决温饱是稳定的基础

  到了西北,左宗棠发现西北三省新疆、陕西、甘肃老百姓太穷了。甘肃地区的“及笄之女且无襦裤,犹如昔时”、“老弱妇女多不蔽体”。身为草根的左宗棠看后非常伤心,亲自动笔,在同治十年写下《札陕甘各州县试种稻谷桑棉》布告,大力推广蚕桑棉植业,保证百姓穿衣问题。

  为此,他批评地方官“教而不先之以富,则执衣食不足之民绳之以法,为上者亦大不仁”。并提出,国家如果想安定必须首先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之后广开富民之源,这样老百姓才会安康。由于西北地区贫困已久,许多地方官对此颇为不屑,并说西北不利于养桑。左宗棠则从历史角度向他们说明,早在《诗经》中就有《豳风》讴歌女桑,怎么能说西北不利于养桑呢?

  陕西关中地区很适合种棉桑。当然,左宗棠也承认,西北地区的气候植桑肯定不如东南。但是,这要分地区,有的地区适合那就要种。“地育万物,草木亦既繁生,断无处处不宜之理。”后来,左宗棠找到了志同道合者,那就是陕西巡抚谭钟麟。1873年谭巡抚写了《蚕桑辑要》一书,左宗棠认真读后非常高兴。

  二人经过详谈,决定首先要去除陕西地方官员的懒惰思想。地方官员们常以风土不宜为说辞,消极怠工,宁可让老百姓做“冻鬼”也不愿意开展工作。所以,必须调动地方官员的积极性。同时告诉他们,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而非显而易见的政绩工程,必须持之以恒,五年后就可显现好处,半途而废万万不可。

  为了带动地方官,左宗棠亲自种桑树并且告诉好朋友、手下等人全都没事儿的时候去种桑树。桑树只要有块儿地方就能种,它对土地要求并不严格,在屋旁、院内、沟渠都可。在他的带动下,地方官员们开始主动起来,为此,还发生了一件趣事。紫荆关转运分局的翟良份为了使当地州县可以多种桑树,竟然擅自截留桑秧留给当地。左宗棠知道后又气又高兴,为此,口头批评之后称他为好人。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还惦记着陕甘地区种桑树的情况,派人点查情况,统计结果为种植桑树80.6万多株。经过农业专家检验,其质量不比浙江差。为此,左宗棠决定在新疆地区也如法炮制。明代,西北地区的桑棉其实很发达,但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当地的种桑养蚕丝织技术几近失传。为此,左宗棠急调浙江人才入西北教授技术。浙江祝应焘带领湖州六十多名工匠,带着桑树种子、蚕种、各类工具西来,并在此开办了蚕织局务。

  那么,左宗棠和后任的湘藉官员们的成绩如何呢?我们不妨看看宣统三年的一份调查。

  1.        阗州。桑树100万株;每年销往英俄二国茧27万斤,值银七万余两;丝约8万斤,值银1.25万两;和田、洛浦、于阗、莎车属之皮山共有织户1200家,所织夏夷绸,岁3万余匹,供本地回人使用。 

  2.        莎车年产茧3万斤 。

  3.        叶城年产茧10余万斤,丝1.3万多斤。

  4.        皮山尤富,前六年(光绪三十二年)茧额不足7万斤,第二年增加三倍,第三年增加五倍以上。百姓争相种桑养蚕。据不完全统计,清未新疆年产丝由过去30万斤增至70万斤。英俄商人贩茧出境者,每年达到150万斤左右。

  而这还仅仅是新疆的统计数字。

  陕甘地区在明代同样是产棉区,但是到了同治年间,甘肃仅有高台县等少数地区还种棉花。为此,左宗棠从军费中购买了棉种数十万斤,免费发往各地。1878年在皋兰县学署设置纺织局,教授妇女纺线织布。

  徐学功镇守的绥来,经过军屯,每年可以收获稻谷四五十万斤。参赞大臣锡纶驻扎的北山边隘和巴尔鲁克山可以收粮万石。

  左宗棠在西北五省的屯田业绩非常良好,结果引来了清廷的注意。

  以前新疆的年纳米粟在和平时期仅14.3万石。但1878年重新开始征税当年就有25.3万石,1878年26.2万石,1880年34.7万石。

  除了以上之外,左氏对于畜牧业也非常重视。1876年左宗棠从自己的养廉银中拨出6 826两银子购买种羊发给皋兰等地牧民。在河西地区大规模推广养羊政策,并要求三年内还回向政府借贷的本金。其后为了扶持灾民,他又拨款2万两、衣被1万套帮助百姓过冬。在西安又拨银2 000两,一半发给兵丁,一半发给当地贫民买羊放牧。

  稳定之后自然就要发展,通过上述举措,陕甘地区的大部分百姓得以生存,这也为日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发展与进步

  为了让回民可以有更多的人通过科举进入国家官僚体系,左宗棠还兴建义学,免费给回族儿童授课并免收各种杂费。仅1872年、1873年两年,左宗棠帐下张曜驻防的甘肃东部,就做到了村村有义学,化平川设义学12处,大通县设义学13处。后来左宗棠到了新疆也如法炮制,在各地建立义学37处。

  针对成年回民,他还建立书院。针对回民通过科举考试的人较少的情况,左宗棠要求朝廷进行考试制度改革,优待回民,每隔一科必须选中一名回族举人。在他的要求下,甘肃最终不再和陕西一同共享举人名额,这样,甘肃的回民可以有更多的科举名额。

  左宗棠在兰州用自己的养廉银修建了“饮和池”、“挹清池”,解决了兰州人的饮水问题。这些工程其实花不了多少钱,几千两银子即可。然而,左宗棠之前陕甘总督和甘肃历任大小官员竟然无人做此事,人们常说花小钱办大事,但能否成功则取决于官员的脑袋里是否装着老百姓。

  在解决温饱之余,人民也需要娱乐。而晚清时期没有电脑、没有游戏机,人们的娱乐方式简单。后来,左宗棠听说欧洲许多地区都有供人们游玩的公园,为此,左宗棠便在兰州总督府后面的节园、平凉的柳泉湖、肃州的酒泉湖地区开辟了公园,供百姓游玩。这些地方都是定期向人们开放,而且像柳泉湖还可以供居民饮水。

  酒泉湖其实是左宗棠自掏腰包修建的公园,大概花了200两将酒泉疏通成湖,其后又花了数量不详的钱在湖中修建了沙洲、亭台楼阁、围堤、花草树木等。更为可贵的是,在堤外还开荒数百亩土地。时人称其为“自开天辟地以来未有之胜概”。左宗棠曾为好友杨昌濬作了如下介绍:

  白波万叠洲岛回环。沙鸟水禽,飞翔游泳,水边亭子,上有层楼,下有扁舟。时闻笛声,修扬继续。

  请注意,沙鸟水禽四个字。西北地区出现这类动物很是少见,为何?原来在修建酒泉湖的时候,左宗棠曾经放了一万多尾鲫鱼。

  为了解决西北人口骤减的问题,左宗棠要求政府允许内地居民迁徙西北开荒。第一年赋税全免,第二年减半。

  针对苛捐杂税繁重的问题,左宗棠将朝廷规定的赋税以外的所有乱收费、乱摊派项目全部废除,特别是大力废除官府放高利贷的现象。之前,当地官府也曾向农民进行过借贷,但要求是借一还四,而左氏仅是要求收回本金。

  左宗棠上面的所作所为,其根本都是为了收复新疆。1872年陕甘胜负已定,左宗棠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民生上,到1876年4月用兵新疆,整整的四年时间,他都在打造大后方基地,使之成为解放新疆的大本营。然而,他的为国操劳,并没有换取某些同僚的认可,有些人反而在暗中对其诬告、陷害,这一切左宗棠都忍了。然而,就在左宗棠为西北安定殚精竭虑之时,一场没由来的争论突然出现。

  之前,那些人的掣肘只不过是让西征难度加大,而这次他们是想让西征胎死腹中。这个争论的出现让左宗棠心烦意乱。而惹起争论的人就是他的老对头李鸿章。其实,二人的矛盾早在剿灭太平军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左宗棠对李鸿章的为人、为将之道都不满,特别是对他的杀降行为更是不齿。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