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势如破竹收复新疆大部
古牧地之战
1876年4月的某一天,左宗棠在肃州大营接见了刘锦棠。“你这次西出嘉峪关,一定要与金顺将军多多亲近。金顺将军是八旗军中少有的能征善战之人,遇事一定要与金顺将军多多商量。”“左相放心,我一定与金顺将军多商量。”
金顺生于1831年,卒于1886年,镶蓝旗人。因为他是满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督军左宗棠。当时,金顺的职务是伊犁将军、西征军军务督办。当时,金顺属下有近2万步兵。
7月21日刘锦棠率军到达济木萨,刘金二人议论攻占古牧地。
进攻北疆,在当时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由阜康进兵;另外一条由黄田(东工)、古牧地(米泉)进兵。陕甘战事、西征时,一直是左宗棠最头疼的敌人白彦虎镇守古牧地防线。白彦虎的战略是,将西征军优势兵力困守古牧地,虽然西征军在军力上有一定优势,但毕竟环境不熟悉、补给困难,到时候必然损失惨重。因此留出阜康的军事空隙,意图让西征军从此通过。
请注意,白彦虎这一计:一不是出于好心;二不是出自保存实力,而是一招毒计。由阜康进兵虽然路好走,但沿途都是戈壁滩,只有甘泉堡有一口眢井(废井),重新开凿后也只够百人一日所用。那么,西征军六七万人必然口渴难耐,时间一长战斗力下降是肯定的。白彦虎再趁此机会突然进攻,必然可以以少胜多。
在此情况下,刘锦棠和金顺商定,必须先取下古牧地。如果强攻必然损失惨重,那么就需要实施“佯攻阜康实攻古牧地”的战术。
当时的古牧地,由在陕甘战争中战败逃亡的白彦虎帐下马明军率军镇守,守军大约一万人,白彦虎则在九家湾一代率大兵驻守。白彦虎居中,左可支援古牧地,右可支援乌鲁木齐。
要想占领古牧地必须先占领黄田,黄田守军数千也是由白彦虎帐下将领守卫。攻占黄田必须要速战速决,否则攻取难度就会大幅度增加。为此,刘锦棠命令西征军在甘泉堡挖掘眢井,又做出跨越隔壁滩的样子,并散发出谣言。黄田方派出的细作探知后连忙回报黄田方守军。8月10日深夜,已经放弃警戒的黄田守军正在梦乡中,西征军突然发动进攻。刘锦棠部余虎恩、陶顶金骑兵在前,董福祥、张俊、谭拔萃率步兵在后,从左路进攻。金顺率军由右路进军。
经过一夜的战斗,生擒21人,击毙千人,西征军损失五六十人。8月12日西征军马不停蹄地急攻古牧地。从北西东三个方向进攻,用开花炮轰塌城墙。古牧地被占领后,北疆门户顿开。
刘锦棠的古牧地之战为西征开了个好头,也让左宗棠的心放了下来。当时,虽然西征必须成功,平灭陕甘之乱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它却由最高统治者和政策最高执行者慈禧、文祥与左宗棠等少数派决定的,万一失败,左宗棠作为前线总指挥自然会受到最严厉的处罚。很明显,所有责任都要由他来背。对此,左宗棠是很明白的。
他在家书中如此说:“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人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点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左宗棠义无反顾地去了,而此时的他已经64岁,严重的腹泻和迥异于南方的天气(要知道他的长子就是因为受不了天气而病死的),使他断定自己肯定会死在西北,健忘症也让他非常烦恼。
左宗棠认为,塞外用兵军队多少不是关键,关键是:筹兵、筹饷、筹粮、筹转运。左宗棠用兵的特点就是:做好后勤之后果断出击。四大关键处理好后,左宗棠才开始进兵新疆。
1868年的8月16日西捻军覆灭,8月左宗棠进入北京,立下了五年解决陕甘问题的军令状。10月到达西安开始军事准备。1870年正月刘松山战死,清廷害怕左宗棠年事已高最终兵败,调遣李鸿章“协助”,但不想4月份刚刚下令,刘铭传率领两万多名淮军就进入陕西,5月发生了“天津教案”,吓得慈禧立刻把李鸿章调了回来。
1872年11月刘锦棠攻占西宁之后,陕甘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他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发展上,同时,左宗棠开始筹划收复新疆事宜。
1873年11月4日收复肃州之后,陕甘战事基本结束。1874年、1875年左宗棠在今天的陕甘四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积极备战。
可以说,左宗棠为了收复新疆足足准备了四年。在准备过程中,令人不解的就是左宗棠的裁军。
左宗棠裁军和购买火器
韩信的名言是:(兵)多多益善(韩信说这句话是因为他的兵本身就不多)。人们又常说“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出自宋代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原话是“兵在精而不在多”)。因为前者是著名的军事家,后者是小说。而且,多即是强也是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左宗棠裁军很令人意外。
进军新疆前,左宗棠首先整饬了军队,严查吃空饷和体弱多病的情况,整编的原则是:择其壮者为兵,散其弱者为农,兵责以战,农责以耕。即身体强壮的当兵,身体弱者进行屯田。为此,原西征大军几乎被缩编了一半。例如满人金顺部47营缩编为19营,景廉部34营缩编为19营,徐万福招募的四营湘勇缩编为三营,驻扎在哈密的文麟四营,须增1 300多人,左宗棠只保留了吉林和黑龙江马队,其余全部遣散。
与此同时,左宗棠还大力进行武装先进化的工作,除了西安、兰州的机器局仿制西洋枪炮外,还在全国各地、欧美国家购买军火。西征主力军刘锦棠部就配有:护开花后膛大炮两尊、车驾开花后膛小炮四尊、后膛七响枪300枝、快响枪80枝。
左宗棠如何练兵
与此同时,左氏也加强了练兵的力度。左宗棠认为练兵的根本首先要练心,其次练胆,最后练体力和格杀技巧。练心其实就是后世的思想教育工作,当然,那个时代的主体就是儒家思
想,解决为了谁打仗、为何打仗、我们这么做如何正义等问题。练胆则是灌输我们常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念。经过左宗棠的锤炼,就连人们公认的不能打仗的八旗兵、绿营兵也为之一变。在新疆打仗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沙漠的恐惧。当时,千里黄沙下,每个人背上八天口粮的生白薯,渴了饿了都以白薯充饥解渴,唯一充足的就是咸菜,每个人背了四个月的咸菜量。
与此同时,为了禁止军队“不能制贼,反而增贼”的现象,左宗棠再次重申了军纪的重要性。他认为:只要军人能够做到行军五禁,严禁烧杀奸淫的话,在异族残酷统治下的维吾尔族同胞,必然会欢迎官军的到来。
在左宗棠的教育下,西征军士个个奋勇杀敌,展现个大无畏的精神。在人不睡觉、马不卸鞍的情况下,在五个夜间疾驰了八百里。
制定进军方略
左宗棠在西征军大本营肃州(酒泉)和刘锦棠、刘典等会商了两条原则:先北后南、缓进急攻。
先北后南较容易理解,北疆收复后顺势南下原因有三。首先,清军尚有北疆的哈密、巴里坤、古城、济木萨等军事要点,因此,进兵北疆可以与陕甘连成一片,保证西征军的军事补给。其次,北疆并非阿古柏的守卫重点,进攻北疆相对容易,而且收复之后必然会对收复南疆产生巨大影响。再次,北疆地势高于南疆,以上打下是一个基础的军事原则。
缓进急攻则是谨慎进攻、不与敌人争一时一地,找到敌军主力迅速大兵力进攻,一战决胜的原则。具体说来,就是加强情报工作,了解敌军军力、部署之后测算相应所需的兵力、粮食、运输,根据地理、环境条件,避开冰雪封山、酷热如暑的不力时节进兵。收复之后攻取下一个战略要地时,一定要等待军粮、补给等准备充足后,再进一步进攻。这样,进攻、修整、部署连成一线。
制订完两大原则后,左宗棠又确定了三个战略重镇:乌鲁木齐、阿克苏、玛纳斯。攻占玛纳斯主要是为了防止沙俄进一步向东扩展,降低日后与沙俄冲突的风险。上述内容确定后,收复新疆分为三个步骤:收复北疆,夺取天山险隘达坂城,收复吐鲁番盆地、取南疆。
左宗棠深知刘锦棠的军事谋略,因此,将西征大权全部交给了刘锦棠。但要求他做好两件事:其一进军要严格执行“缓进急攻”和“先北后南”的原则;其二就是严禁出现类似“肃州杀俘”等问题。只要投降绝不许乱杀,而且要给遣散费,让他们回家。如果不愿回家的则给予钱财、粮种在当地耕作生活。
“严禁杀俘”这个原则执行得非常好,而且其示范效果非常强。例如达坂城司令大通哈(官职)爱德尔呼里宁则愿意归降并且留在中国军营,而且还派人到托克逊劝降阿古柏。达坂城之役的1 200多名战俘,只抓了200名外国人送到肃州监狱,其余战俘则给衣服粮食让他们或者回到原籍或者回归原驻地。对于这些人,阿古柏则大伤脑筋,在他们的广播下阿古柏军心涣散。
吐鲁番之战后,清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连白彦虎的千余部众,左宗棠都没有杀,所以,众多维吾尔族同胞听到真实情况后大为震惊之后便是感动,数座城池官民主动献城归降。而对于放后再被抓的人,例如哨长麻木耳在达坂城放归后又在克库被抓,收复叶尔羌后再次被抓,左氏立刻将其处死。
总体上,整个新疆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收复北疆;第二个打开南疆门户的吐鲁番-达坂城战役,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第三个即收复南疆。1876年六月初一到九月二十一,刘锦棠大军收复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其后左宗棠拒绝清廷继续进攻的命令,开始对队伍进行修整。
可以说,收复新疆大部的进展非常迅速,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除了左氏战略得当外,刘锦棠将军的指挥才能也不能不谈及。左宗棠西征军进军神速,打乱了沙俄的部署。
第一虎将刘锦棠和楚系治疆
1875年6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随后,左宗棠推荐刘锦棠为总理行营事务。1876年4月27日刘锦棠率领老湘军骑兵、步兵一万二三千人,分三批出嘉峪关进兵阿古柏。
令人奇怪的是:每个人除了携带干粮水壶和兵刃衣服外,还带着一捆树苗。老湘军一边插柳一边行军。原来,左宗棠要求他们沿途栽树。
6月,刘锦棠率领轻骑兵到达济木萨后遇到乌鲁木齐都统金顺,研究了具体军事行动后,迅速攻占古牧地,攻占了乌鲁木齐。完成了左宗棠制定的“先北后南”战略部署,刘锦棠又于1877年3月收复了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其后,阿古柏暴亡,有的说自杀,有的说被属下和亲人合谋杀死。
其后,刘锦棠向西进攻,以每天平均100多里的速度推进,收复了喀喇沙尔、库尔勒、库车、乌什、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因为进军神速,人们称其为“飞将军”,回族同胞赞其为“刘大闯”。
作为前线总指挥左宗棠绝不可能直接带兵打仗,那么,刘锦棠作为实际进攻阿古柏的阵前总指挥,自1878年开始就已经对新疆进行了行政建设。直到1880年7月左宗棠回京,刘锦棠正式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刘锦棠正式成为新疆第一臣。到了1884年10月,新疆建省,刘锦棠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终于完成了华丽转身。
自此,楚系将领开始治理新疆,先后有刘锦棠(1884-1889)、魏光焘、(1889-1991)、陶模(1891-1895)、饶应祺(1895-1903)等。刘锦棠在新疆主政12年,对于稳定、发展新疆居功至伟。陶模和饶应祺都是左宗棠在陕甘时期提拔起来的官员,特别是饶应祺最后成为了左宗棠的孙岳丈,实现了他必须把女儿嫁给左氏后人的愿望。
左宗棠从12岁开始专心学习书法,在晚清自成一派。其书法特点:行书出清臣(颜真卿)、诚恳(柳公权),北碑亦时凑笔端,故肃然森立、劲中见厚。
其字恰如其人,笔锋当中,轻重缓急,浓淡相宜,字里行间都透射出桀骜不驯的铮铮铁骨。
左宗棠的一生,最为光彩的一节就是收复西北,特别是帮助曾纪泽收回了已被沙俄侵吞的部分领土。然而,其风光之后便是最令他心碎的失败。这种失败并非是左宗棠的个人失败,而是国家以及匡扶社稷的路线的失败。中法战争中,左宗棠历尽心血经营的马尾船厂及其福建水师几近土崩瓦解,左宗棠也出师未捷身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