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泰拉地处偏僻,往往被大多游客忽略,但它是我决定去意大利后第一个锁定的地方,因为《孤独星球》上给了它这样的介绍和评价:“马泰拉是完全独特的。你在别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意大利失去已久的农民文化。著名的石窟民居讲述了在这样一个欧洲发达国家难以想象的贫穷,这样的一种陈旧的原始人类文明图景使它成为梅尔·吉布森拍摄电影《耶稣受难记》的主要场景。”
怎么样,有足够的吸引力吧?
而真实的马泰拉是完全超出我想象的美,是我此行中最喜欢的地方。
它的美在于沉静。
清晨的马泰拉只听见教堂缭绕的钟声,拿着地图都很难找到问路的人。一位戴着耳机的帅哥用磕磕绊绊的英语边说边比划,直怕我们听不懂,重复了好几遍。临走时还解释说学的是法语,所以英语很糟糕。在帅哥的指引和PP的带路下,很容易找到了萨索石城和巴里萨诺石城这两个石窟民居地区。
这些石窟民居类似于咱陕北的窑洞,它们是地中海最大和最完整的穴居人居住区,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地区之一。最开始只是简单的洞穴,后来演变成了家。修建的内部管道系统将饮用水和污水分开,悬挂式的菜园平添几分颜色。那时的繁荣曾使这里成为该省的首府,而1806年之后,首府易处,人口不适当的增长使当地居民不得不迁往对面的山洞居住,而那些山洞原本是供牲畜使用的,没有灯也没有活水。疾病和死亡开始伴随着马泰拉的人民,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约一万五千多名石窟民居的住户被强行搬迁到政府安排的住房。如今,这些洞穴仅作为参观之用,马泰拉的居民保持着安静淳朴的生活状态,曲折的小巷中星星点点的房子是他们的安身之处。
顺着教堂的钟声来到萨索石城的最高处,不顾危险地踏上城墙开始俯拍整个萨索石城。就在此时,那个帅哥再次出现了,估计是怕我们找不到路,特意来看望的。执著热情地非要带我们去他最喜欢的路走一走,当时觉得无非是一条小巷,更起伏,更曲折罢了,而当天晚上我决定再来的时候,发现了它在夜晚更雅致的美。当帅哥得知我们要去那不勒斯的时候,他激动地用英意相杂的语言告诉我,那不勒斯是他最爱的地方,尽管小偷很多,不过那里真的很美!很美!还重复了三遍让我记住一个一定要去的地方,咕噜咕噜的一长串意大利名字,我怎么能记得住!好意领了,我们继续分别前行。
一上午拿着好大的一张地图就基本把镇子都转过来了。后来总结出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在欧洲看地图一定不能以为是看中国地图,图上看似很长的一条街道其实连一分钟都不用就走到头了。之后日子里的许多地方我们更多是靠双脚一步步暴走出来的,基本不需要什么交通工具。
周日的商店大门紧闭,休息日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而这样的关门丝毫不妨碍晚上逛街的人们的热情,Window Shopping意为橱窗购物,所有的人都在橱窗外开心地讨论着欣赏着其中的商品。终于了解这个短语的另一层含义了。不是光看不买,而是只能看买不了!
马泰拉洞穴民居的夜景是可以用无与伦比来形容了。
路灯亮时再出门,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估计镇子里的人是全部出动了,空荡的广场一下子爆满,和白天的清静相比,真的吓一跳,这么多人难道都是从那些洞穴里冒出来的?
整个马泰拉才只有五万多人。
似乎都互相认识的男女老少全部盛装出门,毛料大衣、西装或呢子长裙、精致的手提包、简洁的礼帽,这就是所谓的意大利南部的农村风情吗?
白天人烟稀少的华丽教堂内也坐满了人,开始了盛大的祷告仪式,他们称作轮唱曲。据说这些教堂是资产阶级为了告别他们曾经的贫穷而设计的,背靠石窟民居。
一直渴望去耶路撒冷,那个上帝把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战争都给了它的地方。最初我们一直计划把蜜月旅行放在那里。而只有上海领事馆可以接受中国护照的个人旅游签证,原因是历史上上海人曾帮助过以色列人。我们甚至发了邮件打了电话给北京使馆的工作人员,虽然他们态度和蔼,可还是爱莫能助。
在马泰拉的街巷里,看到了疑似耶路撒冷的古城,也算是弥补了没到耶城的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