Ⅵ.两个轮子一起转
和瓦良格的命运摇摆不定一样,我国最初的证券业也经历了一段迷茫期。自1989年开始的三年“治理整顿”之后,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经济再次被拨回到了改革开放的正轨之上,各种投资热潮方兴未艾。
然而,深沪股市在1993年2月份创出新高之后,却一路快速下滑,进入中国股市创设以来的第一个熊市。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投资者备受煎熬,两市成交量异常低迷,1993年5月沪市月交易量才6.6亿股,深市月交易量才5.2亿股。有时大盘指数的走势,就像死人的心电图一样笔直,这点小得不能再小的交易量,对“靠天(交易佣金)吃饭”的早期中国券商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1993年10月8日,央行作为当时的市场监管部门,召集三大券商董事长进京开会,汇报三家公司成立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并商讨今后应对低
迷市场的策略。当时涉足实业投资并尝到一些甜头的南方证券董事长在会上提出,在这个高风险市场上,光靠做证券,券商很难撑得下去,必须拓缘展思路,把从高风险市场上积累起来的利润转投到其他低风险的非证券领起域中去,才能抵御来自证券市场的各种风暴,谋求公司的平稳发展。当时的经济热点在房地产投资上,所以这个会上提出了证券与房地产等多种经营“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思路。
黄玉峻回到公司后,马上召集班子成员,传达了会议内容。班子成员都觉得公司发展思路打开了,热情高涨,马上着手准备。不久,华夏证券投资委员会成立了,提出在保证证券主业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尽快让“两个轮子转起来”,油井、贸易、房地产、高速公路等等,只要有利润,公司都可以投资经营。
跟随这种思路,华夏证券初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业投资尝试,从房地产到高速公路,从典当行到油井,几乎无所不包,七七八八,账面显示出来的就投了三十六七亿,加上后来几年间支付的资金成本,已经超过了四十亿。如果算上那些长期在账外运营的实业投资,这个总额就更大了。虽然这些投资也有不少是赚钱的,但由于铺的摊子太大,公司总部在搞,分支机构也在搞,缺乏总体规模和风险控制,又没有专业操作经验。特别是下面的分支机构,出了问题就报到总部来,让总部去管;不出问题总部永远不知道他们干了些什么。几年之后回头一看,实际总体效果并不那么乐观。
正是在华夏证券实业投资走向颠峰的1996年,黄玉峻几次开会提醒经营班子,要注意多种经营的风险控制,要摸清家底,不行就赶紧刹车,不然会出大问题。刚开始,邵淳觉得黄玉峻是在泼冷水,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后来也想清楚了,觉得董事长的意见有前瞻性,慢慢就把实业投资的速度降了下来,除总部可进行实业投资外,分支机构不准再上实业投资项目。到1997年,公司宣布全面停止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政策,禁止总部和各地分支机构进行任何形式的非证券资产投资。
多年之后,有人质疑,可能正是当年大规模的实业投资拖垮了华夏证券。
就此说法,邵淳对媒体多次表示了他的不同意见。
他说,不能动不动就说前任留下了多少亿的亏损,留下了多少亿保证金窟窿。当初公司的负债也就十来个亿,债权也有十来个亿,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何况当时公司还有一定的利润储备。
华夏证券的实业投资从1996年开始刹车,1997年全面禁止,1999年数据显示通过清收处理,收回来的投资收益,加上剩余的各类资产,还是总体收支相抵的状况。现在不难看得出来,多种经营是走了一条弯路,放弃公司的专业方向,去干了些不专业的事,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资金。邵淳后来带着一种自我辩护的口吻说:“很侥幸,这些投资并未造成重大损失,有些项目还在收着租子,华夏证券一直靠它们给员工发薪水。”
谈到当年券商实业投资中的那种疯狂,即便胆识过人、性喜博弈的邵淳,现在回想起来,也不免感到后怕。20世纪90年代初,最热的投资是房地产,最热的房地产投资在海南,但这股投资潮退得最快的也是海南。华夏证券那时差点就栽在一个叫月亮湾的项目上。
当时海南政府向公司推荐了一个项目,有30平方公里,叫月亮湾,同时附带很多极其优惠的政策。不少券商当时都在海南做房产项目,万国证券做的项目叫太阳湾,南方证券开发的项目叫星星湾,海南政府就把月亮湾推荐给了华夏证券。邵淳有感于对方再三诚恳的态度,也真的动了心,于是就带人去考察,发现月亮湾风景独好,从长远来看,肯定是有潜力的地方。邵淳差一点儿就赌了,但后来犹豫来犹豫去还是觉得它太大了,需要占用不少资金,如果周期拖长,华夏证券能否承担得了?要是小一点,譬如只有三平方公里就可以马上拍板做了。最后邵淳还是对当地政府说回去再研究研究。回去后,邵淳向董事长汇报了情况,但遭到黄玉峻的坚决反对。他只好忍痛割爱,放弃了。
不管邵淳怎样算账,他自始至终难以否认的是,当年四十多亿扔进了缘非证券业务领域,不光没有体现出即期的高额回报,而且让公司流动资金“困起死地头”,有些项目历经十年挣扎都难以解套,从此使公司变得囊中羞涩,时在证券主业的投入上捉襟见肘,长期依赖市场高息短期融资“饮鸩止渴”,使公司主业的生存发展面临巨大风险,与同行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华夏证券此后长时期背负沉重的资金包袱匍匐前行、“未老先衰”的状态,与初期实业投资的长期、全线套牢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