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第二章 空前绝后的机会

时间:2013-01-23 13:16   来源:中国台湾网

  第二章        空前绝后的机会

  Ⅰ.证券业的黄埔军校

  那些脑瓜子跟别人不一样的人,正是邵淳一直汲汲搜罗的。

  但在开创时期的华夏证券,黄玉峻的稳重显然占据上风。在这个规则尚未健全的新兴行业,谁都不愿意在探索中率先成为失败的“小白鼠”案例。

  而黄玉峻似乎是天然地对市场上那些“勇于创新”的人才抱有警惕:谁知道他们究竟是“勇于创新”,还是不顾一切搞“大跃进”呢?工商系人才济济,用这些自己熟悉的人,步子放慢点儿,踏实一点儿走,华夏证券一定能够成长为国际一流的证券企业,不必过多引进那些脑瓜子容易发热的人,好好培训一下银行的人即可。

  早期华夏证券在市场上有“证券业的黄埔军校”之称,这与华夏证券为证券市场培育了大批业务精英有关。不少普通员工走出去就成了别的券商的中层骨干,而不少中层骨干走出去就成了别的券商的高管。二十年来,细心数数不难发现市场上有不少券商、基金的董事长或总裁是从华夏证券的大门里走出去的。

  和其他出身银行的人一样,邵淳刚开始对证券市场也不懂。那时市场上真正对证券业务理解比较深的,除了从国外回来的,大都集中在上海和深圳。上海、深圳那帮人证券搞得比较早,又很懂市场。于是公司决定引进申银证券的全志杰,任投行部副总经理,给华夏证券干部员工讲企业改制,讲发行承销,边学边干。后来在华夏证券挑大梁的谢朝斌、李伟等人都曾是全志杰的“学生”。

  1993年王东明(现中信证券董事长)海外学成归来,进入华夏证券,担任投行部总经理。

  王东明运用所学,如鱼得水。他的IPO思路与全志杰不一样,已经有了真正的投行色彩。他认为不但要挖掘上市公司资源,还要为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服务。他的思路给华夏证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很快把春兰股份、海尔、宁沪高速等项目纳入华夏证券的投资视野,他的目光甚至投向了江苏廖氏兄弟这样的民营企业。在王东明的带领下,前期纳入华夏IPO视野的公司迅速转化为华夏的上市承销项目。可正是在这样的节骨眼上,王东明和华夏证券的高层因为人事问题发生了理念上的分歧,继而出走南方证券,担任南方证券副总裁一职。

  损失并未到此为止,不少投行专业人才也跟着王东明弃华夏而去,并且带走了大部分上市承销项目。此时的邵淳为稳住军心,带领投行部人员与王东明带领的南方证券人马在江苏当面交锋,并亲自督战把关,用二十天时间把被带走的四个项目夺回来三个半,其中三个由华夏证券做主承销商,另一个与江苏证券联合承销。

  邵淳后来回忆起来,觉得交锋最为激烈的项目要数春兰股份。

  当时有四五家都在争这个项目,包括万国、申银、南方,还有新成立的君安。春兰股份最后落入华夏证券囊中。据说春兰老总陶建幸和邵淳两人都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由此打开了僵局,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双方原

  来有不少共同的语言,于是相见恨晚,引为知己。

  与王东明出走华夏证券不同,来自建设银行的范勇宏于1993年进入华夏证券,深得邵淳的青睐,说是其得意门生也不为过。

  刚开始时,担任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的NET系统法人股交易业务机负责人。当年8月,年仅30岁的范勇宏就受命于危难之际,一跃成为东四遇营业部的总经理。之后,范勇宏在邵淳的支持下对东四营业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人事管理、工资奖励,到财务管理、柜台员工管理、交易管理、后勤保障、风险控制、业务流程,到员工从业守则,范勇宏都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当年底,这个上年巨亏的营业部实现盈亏持平;第二年,其证券交易额与利润就飞速攀升至北京地区营业部之首;1996年,其利润达到5500万元;此后几年,东四营业部净利润都是过亿,并保持持续攀升的态势。

  范勇宏坐镇的北京东四营业部还以向华夏总部甚至中国证券市场培养输送人才著称,不少人从东四走出来之后,成为营业部老总、券商部门老总甚至券商高管。东四营业部的名头随着人才输出和利润攀升不断响亮起来,在华夏内部有“北东四、南振华”之称。南振华指华夏证券另一家著名的深圳振华路营业部。在市场上,华夏北京东四营业部曾被誉为“神州第一证券营业部”。从东四营业部的发展势头,不难看出范勇宏渐露头角的非凡经营管理才能。

  1997年冬天,当《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时,嗅到先机的邵淳派遣已经是公司总裁助理、自营部业务部总经理的范勇宏打头阵,筹建华夏基金管理公司。

  1998年4月,在西长安街的北京寿松饭店五楼,没有仪式也没有剪彩,只有范勇宏和他团队中的成员王亚伟、张后奇、滕天鸣等一干年轻人,华夏基金悄然宣布成立。其发起股东华夏证券、北京证券、中国科技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分别持有华夏基金55%、35%、10%的股权。

  邵淳理所当然成为华夏基金第一任董事长。当时,在邵淳眼里,曾有多位华夏基金总经理人选,副总裁林义相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但是最终,当时全国最大最赚钱的华夏东四营业部总经理范勇宏还是成为了第一任总经理。此后的华夏基金虽然数次经历控股股东的变更,范勇宏却一直稳坐总经理位置达14年之久,在他的带领下,华夏基金在市场上屡露锋芒,长期执基金行业之牛耳。

  其实早在华夏基金成立之前,王东明就和范勇宏相识了,他们都曾为华夏证券打拼过,都曾一度成为市场“三巨头”之一邵淳的左右臂,后来又同时担任了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副会长。很戏剧性的是,王东明和范勇宏这两个邵淳特别欣赏的人才,现在不光成长为证券、基金行业的翘楚,经过几度山重水复,竟又柳暗花明——在中信证券后来收购华夏基金之后,他们一个成了华夏基金董事长,一个是总经理。

  更具戏剧性的是,2012年,范勇宏与他的老部下王亚伟一同宣布辞职,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似乎又将颇具渊源的王、范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风口浪尖。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