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长沙篇:台商在长沙

时间:2010-11-03 16:09   来源:中国台湾网

  长沙概况

 

  长沙,又称“星城”,是湖南省的省会,地处湖南东部偏北,地处洞庭湖平原的南端向湘中丘陵盆地过渡地带,与岳阳、益阳、娄底、株洲、湘潭和江西省萍乡市接壤。长沙市总面积为1181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92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641.7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36.5801万人。

 

  长沙有文字可考的历史3000多年,历史上涌现众多名人,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屈原和贾谊的影响而被称为“屈贾之乡”。因马王堆汉墓和走马楼简牍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蕴,长沙又称“楚汉名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长沙最重要的特产有湘绣、棕编、中国红瓷器、菊花石雕、烟花等。

 

  长沙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水陆空交通皆较发达、便利。长沙与株洲形成共同铁路枢纽。武广客运专线已建成运营。长沙公路密度达到42.7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193公里。湘江穿过长沙,并连接洞庭湖和长江主流。长沙有湘江千吨级航道和有全国最大的内河主枢纽港——霞凝新港。港口吞吐量达1100多万吨,其中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36万标箱,重件杂货350万吨。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可直航境内45个主要城市和香港、曼谷、首尔、釜山、大阪等境外城市,2009年初开通了直航台北的航线,一周8个航班、乘坐直航航班旅客全年达45328人次,2009年,黄花国际机场的年度旅客吞吐量第一次突破1000万人次。
长沙经济偏重于第三产业,尤以媒体和娱乐业闻名,为中南地区重要工商业城市。近年来,长沙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机械重工业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8年,长沙工业总产值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经济中的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三产业,成为了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支柱。2009年长沙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44.8亿,增长14.7%,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跃居第7位。

 

  台商在长沙

 

  近年来,长沙市把对台引资服务工作列为全市中心工作,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市长张剑飞等领导先后率领市经贸访问团到台湾考察交流,集全市之力举办大型招商活动,结合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逐步建立长台经贸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完善服务,为在长台资企业提供良好生产经营环境,得到了在长台商的一致好评,促进了长台经贸合作的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09年12月底,长沙市累计批准成立台资企业519家,吸收台资总额近20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机械电子、食品加工、餐饮娱乐、商业流通、房地产开发等。成为中部地区台资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来长投资考察台商大幅增加。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长沙作为中部地区“两型社会”城市综合配套试验区后,长沙的区位优势及人文条件吸引大批台商前来长沙投资考察。华聚产业共同标准推进基金会、台湾中华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长、联发科技、台达电子等一批有实力、有投资意向的台湾工商界知名团体和企业先后来长考察。

 

  大型台资企业稳步发展。旺旺集团在长沙市总投资逾2.2亿美元,湖南总厂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人民币,列入全市工业20强,多年上缴利税过亿元,安置就业人员2000多人,后又在芙蓉区投资成立旺旺医院。由于长沙市已有大型台资企业的良性发展,目前,宏全国际、新东阳、康师傅、长丰联成、镁镁电子等企业相继落户长沙,大润发抢滩长沙超市市场,在芙蓉区开办一店后,于去年年底在天心区开办二店。

 

  台商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长沙市台资企业相对集中在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方面,餐饮、娱乐、食品业占台资企业总数的60%左右。近年来,长沙市注重引导台资企业投向高科技、现代农业开发等领域,农业开发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多,台资企业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领域不断扩展,如浏阳本利有机农业基地等为农业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