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湘潭篇:许福源在湘潭的十七个春秋

时间:2010-11-02 15:39   来源:中国台湾网

许福源在湘潭的十七个春秋
——记湘潭市罗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福源

 

  许福源,今年54岁,台湾台北人,是第一批来湘潭投资的台商之一。从1992年到现在,老许在湘潭生活了17个春秋。他说,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辈子他会和湘潭结下这不解之缘。

 

  1992年初,许福源随同一个台商考察团到上海考察市场。当时,海峡两岸还没有实现通航,两岸的来往需经由香港中转。考察完毕,由于没买到飞香港的机票,于是一行人先到深圳,再由深圳过境到香港,准备从香港乘机飞回台北。谁知,一到香港,签证已经过期。于是,不得不返回广州搭机过境。正是这一次不得已的返程改变了许福源后来的人生轨迹。

 

  在返回广州时,许福源遇到了台湾的发明家黄国华,黄国华向他极力推荐了湘潭,鼓励他到湘潭来投资发展。对于一直生活在台湾的许福源来说,湘潭,这个内陆省份的一个中等城市在他的映像中几乎是一片空白。他不知道湘潭位于何方,也不知道湘潭的历史与现状,唯一知道的是,它是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有一条名叫湘江的河水流经此地,在古代曾是楚国的一隅。他认为,历史上,楚国人素以聪明勤劳而著称,而伟人辈出之地必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湘潭肯定会前景无限。基于这种认识,他毫不犹豫地将他今后事业的方向罗盘定格在了这个他非常陌生的城市。

 

  1992年6月,许福源放下了在台湾的事务,带着他的资金和创业的梦想来到了湘潭。市政府热情接待了这位台商,并向他推介了一个旧城改造项目,即把位于九汇沟一带那些破烂不堪、风雨飘摇的低矮棚户拆除,建设一幢雄伟壮观的大楼。这样,既能解决这些棚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又能为城市的面貌增添一抹亮色。他觉得这是一个好的项目,也是一个好的机遇。

 

  1992年12月7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许福源在湘潭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成立了湘潭市罗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美元,经营的范围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及自建房产销售、租赁,住宿服务。从此,他的事业在湘潭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1年8月,他所投资开发的旧城改造项目在历经艰辛后终于竣工开业。开业庆典上,这位平时外表深沉的男人也禁不住成功的喜悦而两眼噙满泪花。

 

  新落成的大厦取名为“罗源广场”。这是一幢建筑面积20000多平米,集商铺、办公、娱乐休闲、住宅于一体的欧式建筑,维多利亚式的造型,庄严、典雅而又大气的建筑风格,完全颠覆了湘潭人对这一地段历史上棚户区的记忆。在湘潭的城市建设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的“罗源广场”,成为湘潭市最繁华的闹市之一。银行、宾馆、娱乐休闲、商业零售等行业大大小小300多家商铺汇集于此,几千人在这里找到了他们就业的岗位。每天客流络绎不绝,商家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许福源说,作为经商之人自有其经商之道,他的经商之道就是两个字:诚信。无论是当初建设“罗源广场”,还是如今经营管理“罗源广场”,他从不延误拖欠别人的一分钱。他的一位员工说,有一次公司的账上流动资金暂时周转不过来,而这时又到了员工发工资的日子,许福源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的美元存折到银行兑换成人民币给员工发了工资。

 

  现在,许福源的公司设有董事会、综合物管部、计划财务部等部门,并设有二级机构——罗源丽致酒店。罗源丽致酒店由公司投资近四百万,酒店共有60间客房,参照四星级酒店标准装修,并精心设计构建了空中花园。

 

  许福源说,作为第一批到湘潭来投资的台商之一,他不仅仅是一个投资的商人,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一个亲历了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变化的见证者。当年,当他第一次踏上湘潭这片土地上时,看到街上还跑着驴拉的板车,根本就难寻蛛丝马迹,如今不要说满街穿梭的出租车,那一排排车水马龙的私家车也早已见怪不怪了;当年他初到湘潭时没有几座像样的楼房,如今,放眼望去,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7年的经历,17年的见证,许福源看到了湘潭的发展,也看到了祖国大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奋起腾飞。作为一个台商,作为一个参与了和谐新湘潭的建设者,他感到了欣慰,更充满了希望。他最近又有一个新的投资计划,要在湘潭投资建设一个占地500多亩的“台湾村”,为在湘潭投资和工作的台湾人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园。同时,他也对他两个还在读大学的儿子寄予了厚望,希望他们毕业之后到湘潭来子承父业,把他的事业发扬光大。

 

  17年的岁月在许福源的生命中已悄然逝去。当年的小许已变成了如今的老许。虽然他的两鬓已添花白,可他的冲劲仍然不减当年。因为,他看到了未来的前景和希望,有了希望就会迸发激情,催生前进的力量。

 

  (作者:连羽人          湘潭市台办选送)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