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台商素描
——邵阳县台商投资创业二十年
邵阳县地处湘中偏西南,资水上游,邵阳市南部,与衡阳市、永州市接壤。全县总面积1996平方公里,总人口98万人,辖23个乡镇场。自1991年第一家台商企业落户邵阳县以来,近20年过去了,台商在邵阳县创造一次又一次辉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1991年金秋季节,台商庄清火先生第一个来到邵阳县投资考察,在离邵阳市15公里的邵阳县九公桥镇,看中了倒闭的县家具厂。这座厂房坐落在资江河畔,平坦宽敞的厂部和相对方便的交通条件,还有纯朴的民风民俗,得到了庄清火的青睐。他当即决定投资80万美元创办邵阳嘉真鞋厂,这家鞋厂成为了邵阳县的第一资台资企业。
1992年底,嘉真鞋厂全面建成投产,产品畅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由于台商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先进,再加上邵阳县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该厂效益可观,回报丰厚。1993年底,该厂内部重新调整,由台商林国基出任董事长至今。扩建后的鞋厂,年产值很快上千万,每年上交税金上百万。2007年,嘉真鞋业还在相邻的新邵县创办了同等规模的分厂。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后,该厂及时调整出口策略,产品打入日本市场,由于制鞋工艺精湛,价廉物美,很受日本客户喜欢,订单不降反升。这个厂的创办,给邵阳县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生活观念,也为后来台商来邵阳县发展提供了样板。
随着嘉真鞋厂在邵阳县的成功尝试,对其它台商产生了很强的表率作用,令熟知邵阳县的台商心动不已。1995年,台商李文亮,李文林兄弟看准了县城繁华地段的一块空地,意欲投资用于房地产开发。邵阳县委、县政府对这个项目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周边居民拆迁,帮助处理供水供电问题,李先生投资150万美元搞房地产开发。1998年春天“邵阳县台北商业大夏”拔地而起,整座楼房8层,1、2层为商场,3-8层为商品住宅房,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成为邵阳县城当时最壮观气派的一栋新型建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商品房出售异常火爆,商铺租房也异常红火。
继台商李氏兄弟在邵阳县投资房地产后,邵阳县传统农业特色优势,也受到了台商的青睐。2002年,台商蔡林秀琴女士,在台属的牵线搭桥下来到邵阳县考察,对邵阳县的气候和投资环境十分看好,她考察回去后,把台湾的产业做了处理,在邵阳县创办了一家“台湾农林产品公司”。公司种植了台湾大青枣、日本甜柿、火龙果等十多个国外海外水果品种。台湾这一农业产业项目的引进,对邵阳县农民学习台湾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现场。现在该公司已发展为湖南省第二大优质茶油苗圃基地,公司负责人被推荐为邵阳县第七届政协常委和邵阳县农业产业领军人。
2000年以后,邵阳县的交通、电力等投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洛湛铁路纵贯邵阳县南北,上瑞高速公路、太澳高速公路横穿邵阳县,连乡村都修好了水泥路,同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环境,邵阳县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给广大来邵阳县投资的台商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2007年下半年,台商谢文霖、唐芳芳夫妇投资200多万美元,在邵阳县红石火车站工业园区创办了“邵阳县欲达隆制线厂”,2009年5月全面投产;2008年3月,台商廖宴赏先生投资100万美元在邵阳县创办了“威达玩具厂”。截至2009年,邵阳县共有台胞561户、1126人,直系台属1235户、6000多人,其中定居台胞16人(其中台湾本土籍台胞5户)。现有台资企业5家,即九公桥镇富晟鞋业,总投资120万美元;秀琴农林产品有限公司,总投资149万美元;裕达隆制线厂,总投资200万美元;威达玩具厂,总投资100万美元;台北商业大夏,原投资150万美元。台商捐赠修建的学校共8所,比较集中的台商捐资助学款达500多万元。
台商在邵阳县投资,带进了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为促进邵阳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邵台的交流交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史将留下台商在邵阳县的深刻烙印,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
(作者:何佳良 邵阳县台办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