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至善桑梓情
——台商蒋剑峰情系家乡
至上学校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一位耄耋老人,阔别故园四十载,凭岁月流逝,任两鬓霜花,对故乡邵阳市新宁县的桑梓之情依然那么热烈,那么深沉。他深情地爱着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时时刻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坚持不懈地为父老乡亲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不求回报,倾力而为。他把那份浓浓的故乡情作为一种家风家训,代代相传,带领自己的两个儿子情系家乡,回报家乡。
他就是台商蒋剑峰先生。1990年代初,他作为第一批来大陆投资的台商,带领儿子蒋志刚、蒋志强在广东东莞创建了兴昂、麦斯公司,成为“全球十大鞋业生产商”之一,资产过10亿元。
“沧桑人不改,兴潜情不移”。从踏上祖国大陆的那一刻起,蒋剑峰先生即开启了反哺家乡的感恩之旅。
蒋剑峰为人豁达,性格直率,待人真诚。他时刻牵挂着家乡新宁县的乡亲们,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共捐资达人民币1500万元。对家乡的付出,他不图名,不图利,务实低调,完全出于对家乡的赤子之情。
1984年7月,蒋剑峰携其子至刚、至强首次回到阔别整整36年的故乡新宁县马头桥乡石洞村。面对家乡的落后和乡亲的贫穷,他顿时萌生了“改变家乡面貌,让大家富起来”的念头。经过调查,他认为“只搞个人救助,既成不了富户,更出不了人才”,于是把扶助的方向定位在难度大、投资大、乡亲们最盼望的基础设施建设上。1989年回乡探亲时,他为家乡捐赠了3.7万元人民币,兴修了2.7公里的公路,结束了石洞村几十年来不通公路的历史。1990年他带着两个儿子回乡探亲,又为石洞村捐资10万元兴修水坝、桥梁。从1997年到2003年,蒋剑峰先生前后捐款1500多万元,全部无偿用于村里的基础建设,修成了一条2公里长,7米宽的水泥公路,在全村安装了自来水。在蒋剑峰先生的大力扶助下,昔日贫穷落后的石洞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条宽阔而平坦的水泥路穿山而过,直达村后;山塘,水坝用石块水泥修砌一新;村前的朽木桥变成了能并列通车的钢筋水泥桥;村民的小平房一栋接一栋……远远望去,这里已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小山村。
他的一片赤诚在于他有一种大胸怀,对家乡的爱决不局限于家乡自己的亲人,而是对家乡所有父老乡亲的一种大爱;他对家乡的爱决不局限于一个石洞村,而是对新宁、对邵阳乃至对祖国大陆的无限深情。蒋剑峰先生对家乡的亲人照顾并不多,但对于社会救助却义不容辞,数以百万计的大宗款项,全用在了家乡的公益事业上。
当新宁县黄龙镇芭蕉坪村因苦于资金困难,无法实现村民们几代以来的“公路梦”时,他即慷慨捐款5万元。为保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他长年赞助支持县环保协会,2003年世界环境日当天,他一次就捐赠了县环保协会3万元注册资金。
他的一片赤诚在于他不仅积极支持家乡搞建设,更是尽力帮助乡亲们谋出路。他说,乡亲们穷并不是不勤劳,而是没有找到好的出路,鼓励乡亲们走出去,发展劳务经济。
他在自己的公司积极吸纳家乡人,共安排近1万新宁老乡就业,其中麦斯集团的新宁籍员工就达到了5000多名,每年为乡亲们带来工资收入近1.5亿元。世界金融危机暴发后,由于蒋剑峰先生一家的公司是外销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面对其他公司为应对金融危机纷纷裁员减薪时,他却说:“公司的员工都是祖国的同胞,不少还是自己的乡亲,公司现在是有困难,但他们更困难,在这个时候对家乡的亲人要有情有义”,在自己的公司坚持不裁员、不减薪。
蒋剑峰先生情系家乡,反哺家乡,集中体现在他倾力支持家乡兴办教育事业上。他多次对家乡亲人和县乡干部说:“国家要发展,穷乡要脱贫,最要紧的是兴教育人。”他认为捐资只是“治标”,兴教才能“治本”,把“兴教育人”作为人生中一个毫不动摇的理念。为了在家乡兴教育人,他两次流下了热泪。
2002年清明,年逾八旬的蒋剑峰率儿至刚、至强回到石洞村,他看到石洞小学校舍破旧、设施落后,特别是得知全乡有100多名孤儿和300多名特困学生时,心潮无法平静,第一次流下了伤感的泪。蒋剑峰父子当即决定为附近6个村的孩子,捐资新建一所标准化学校。蒋老说到做到,2003年下学期开学前,总投资650万元的石洞至上学校如期建成,仅一年时间,一所省内一流的现代化乡村小学拔地而起。学校占地1.8万平方米,校舍可容纳800名师生,划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场三个区域,由绿化带隔离,有林阴道连通,教学楼配置电脑室、语音室等,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9月27日,蒋老父子与市、县领导会集石洞,全校500名师生身着崭新的校服欢聚一堂,在该校大礼堂里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当家长孩子看到现代化的“花园式”学校时,脸上乐开了花。“做梦也没有想到,大山里的孩子能有这么好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已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一些家长望着新校舍感叹不已。从此,“兴教至上”的旗帜高高擎起,但这仅是蒋老投身家乡教育事业的一个开端。
建好了学校,蒋老又牵挂着那些在校门外的孤儿与辍学的特困学生,进一步延续和开拓他的光彩事业。2002年,他决定每年捐款20万元,成立马头桥乡小太阳基金会,扶助困难学生圆梦。2002年7月27日,小太阳基金会的首期捐赠和颁发仪式隆重举行,当年,全乡就有869名孤儿和特困生获得救助。2008年起,他又把小太阳基金会的资助范围扩大到高中生和大学生,覆盖全县。目前,蒋老一手创办的小太阳基金资助贫困学生达2000余人,一些贫困学子为此改变了命运,改写了人生。石洞村村民蒋代英瘦小体弱,丈夫去世,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生活无着,上学无门。由于有了小太阳基金会的庇荫,子女中两个已读初中,一个已入小学,不仅学费全免,每人每期还获得300元生活费。蒋代英逢人便说:“是他(蒋剑峰)老人家救了我全家!”。
2007年元旦,在至上学校举行小太阳基金会的发放仪式上,一千多名师生同唱《感恩的心》,100名受资助的学生集体签名。跟随着音乐的节拍,蒋老也轻唱着《感恩的心》,眼角再次溢出了欣慰而幸福的泪水。他说:“我也要感恩,感恩于大陆政策,感恩于两岸兄弟情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大陆的优惠政策,没有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也没有我的事业,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对家乡的教育事业是那样执着,他对家乡的孩子是那样关怀备至。2003年9月26日,当蒋老与至上学校的教职员工座谈时,得知教职工每天只安排5元生活费、学生每天三餐只开支1.5元时,即决定补助师生全期生活费6万余元,并以现金形式当场兑现。此后他又每年投入40多万元解决教职工福利待遇、给师生购买校服等,以此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经常要从百忙中抽空看望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一次他从长沙购买糖果、食品装满了三辆小车的后仓,没有去看望自己的亲人,而是运进学校慰问师生。他经常对老师说:“要千方百计把孩子们培养好,否则,就对不起父老乡亲。”为激励新宁的老师潜心执教,学生刻苦学习,早在1997年回乡省亲时,蒋剑峰先生就将发达地区的教育激励机制引进新宁,一次捐款120万元建立新宁县蒋周淑琴教育基金会,其存款利息每年3万元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极大地提高了新宁的教学质量。2003年,他又把基金会的奖金由3万元提高到每年10万元。他还捐资15万元为县教师进修学校购置远程教学设备,以培训具有现代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至今,仅为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蒋剑峰先生累计捐助已超过千万元。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蒋剑峰先生最为喜欢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蒋老阔别家乡四十载,历经沧桑岁月,饱受乡愁之苦,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乡愁是他深藏在心底的一个心愿,希望有朝一日能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蒋老参加过抗日战争,目睹了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欺凌,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强烈的爱国心。他经常讲,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兴旺,我们才能挺直腰杆。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后辈,要不忘历史,不忘国耻,维护民族利益。
蒋老时刻关注着新宁的发展变化,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家乡的跨越发展充满期待。蒋老的一片赤诚,两行热泪,是那么至诚,那么至善,浸透着一种强烈的爱国心,更寄托着一份浓浓的故乡情。
(作者:邓飞云 张海涛 新宁县台办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