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进入近代
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回应西方工业革命,就是开放市场,将中国由先前的农业社会经济形态转变为工业形态。从后世情形看,西方巨大的资本冲动指向的是市场、利润,而主权、土地、人民并不是资本的争夺目标。
其实,在中西交流之初,贸易往来就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中国市场不发育,中国的老百姓缺乏购买力和消费习惯,西方工业产品在中国沦为士阶层、商人阶层,尤其是贵族阶层的玩意,成了奇技淫巧。相反,中国的初级产品,特别是瓷器、茶叶和丝绸,却随着中西交往成为西方社会普遍喜爱的物品。中西之间贸易的严重不平衡是马戛尔尼1793年出访远东的真实背景,英国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中国放开市场,为英国资本积极开拓远东市场,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以大致维持中英贸易均衡。
中国此时正处在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这个盛世用后世眼光观察带有非常浓厚的虚假痕迹。当时的中国人不仅缺少必要的世界眼光,不知道西方社会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而且中国人的贸易理念、货币观念太过陈旧,不知道国际贸易真谛在哪里。中国人认为,你们英国人喜欢我们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你们为此支付巨额真金白银都是应该的。所谓贸易,就是你拿钱买我的东西,真金白银单向流往中国,说明中国具有吸引力,是天经地义。因此,中国政府无意改变中英之间贸易不均衡,更不会让英国资本自由进入中国开发市场。我的地盘我做主,于是乾隆大帝在接见马戛尔尼时明确而傲慢地拒绝了英国人的建议。由此,中国和平转型至工业化时代的希望化为泡影。
马戛尔尼使团中国之行以失败告终,中英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仍然无法获得解决。渐渐地,英国不法商人竟然以鸦片为商品,试图以这种不道德的手段消解中英贸易不均衡。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罪恶的鸦片贸易”。
鸦片贸易很快使中英贸易走向均衡甚至逆转,大量真金白银外流,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还在其次,重要的是鸦片泛滥既使国库空虚,朝廷已无可用之饷,更使大量中国人染上毒瘾,沦为东亚病夫,中原已无可用之兵。
两大困境折磨着中国的政治精英。然而,由于鸦片贸易并不单纯是英国商人的问题,中国内部的利益集团,尤其是广东负责贸易管理的官僚,实际上也是鸦片贸易的重要受益人。清廷在鸦片贸易问题上长时期犹豫不决,进退两难。1836年,许乃济建议鸦片贸易合法化,建议国内种植价格更加低廉的罂粟,以国产冲击进口,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以此保证朝廷财政收入。
许乃济的建议是纯粹的贸易原则,事实上对于当时中国来说,鸦片的危害更多地还是对中国人生理和心理的戕害,因而,那时知识精英大多主张从源头上动手,严禁吸食鸦片,强调堵住需求,扼住市场,没有人吸食鸦片,鸦片贸易自然终结。这是黄爵滋1838年向朝廷作出的重要建议,代表了大多数知识精英的一般看法。
道光帝对于鸦片危害是非常痛心的,他对黄爵滋的建议很感兴趣。他将这个建议批转各省督抚进行讨论。各省督抚对黄爵滋严惩吸食者的建议虽说并不明确反对,但总觉得这个办法太激烈,毕竟吸食者只是个人爱好,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鸦片危害的根源在于鸦片贸易,只有堵住贩卖环节,才能消除鸦片危害。
各省督抚不太赞成黄爵滋的方案,惟林则徐以为黄的方案可行。林则徐在给朝廷的回复中建议,既要对那些贩卖鸦片者处以极刑,也不要放过那些吸食鸦片者。
林则徐对各种方案的综合符合道光帝的心理需求,于是朝廷很快召林则徐进京,商讨大计。林则徐与道光帝据说恳谈了十九次,研究禁绝鸦片及其贸易的方案。1838年12月31日,朝廷授予林则徐全权,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往广东解决鸦片泛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