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代中期,英美法三国准备利用《望厦条约》期满修约的机会扩大对中国的贸易份额,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中外各方在心平气和条件下坦诚谈判,应该也不难找到解决办法。
对中国来说,毕竟五口通商已经打开了国门,外国资本、商品在过去十几年流往中国,也没有带给中国什么实质性危害。然而,清廷此时面临巨大的政治困境,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势如破竹攻占了大半个中国,这使中国政府在与列强继续交往上不能不受到一定影响。
更让清廷无法理解的是,英美法三国既然要和中国政府谈判修约,但三国竟然背着清政府试图与太平天国建立外交关系,实行双轨外交。清政府对此无法理解,以为三国很不够意思。
三国找太平天国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并没有多少政治上的因素。三国政府代表着各自国家资本家的利益,资本的安全、增值,是他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既然太平天国占据了大半个中国,万一太平天国北伐攻下了北京,万一太平天国推翻了清廷,三国当然不愿完全绑在清政府这架战车上,他们理所当然要寻找更安全的方式。只是遗憾的是,太平天国还是太幼稚了,太不知道外交对自己的重要性了,他们竟然在三国外交官自己找上门来时拒之门外,死活不愿答应三国交往的要求。
不得已,英美法三国外交官暂时放弃与太平天国交往、构建双轨外交的想法,重新拿出全副精力与清政府交往。
三国与太平天国试图建立外交关系的做法是自己的权利,也是三国政府对本国利益的责任,无可挑剔。但从中国立场看,三国的做法至少显得有点不够意思,因而三国也就很难让清政府那样爽快地接受修约,接受扩大贸易。这是清政府的权利。
中外之间的别扭引发了新的战争。1855年,美国政府任命传教士出身的伯驾为新的驻华公使,要求伯驾上任后尽快向中国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这些要求包括:1.准许公使入驻北京;2.无限制扩大通商范围;3.废止一切对在华美国人自由行动的限制。从后来情形看,这三项要求都不是问题,但在当年却引发了一场外交冲突,甚至一场战争。
伯驾上任途中绕道英法,与两国外相协调了立场,两国政府支持美国的立场,训令两国公使与伯驾一致行动,要求中国政府扩大对外开放,落实贸易自由、行动自由,准许各国公使进驻北京。
三国外交当局立场一致。1856年5月2日,美国公使伯驾就修约问题向负责大清外交事务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外交照会。这个照会主要内容是:
三国派遣使节驻留北京,中国派遣代表分驻华盛顿、伦敦和巴黎;
三国贸易无限制扩充到中华帝国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