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重回和平轨道

时间:2013-08-05 14:45   来源:中国台湾网

  此次冲突,英法联军损失惨重,在13艘军舰中,4艘被击沉,6艘被重创,何伯身负重伤,被击毙、击伤的联军官兵达四百多人。

  联军陆战队陷入海滩深泥中不能自拔,无法登岸,联军只能宣告失败,退回南方,退到上海,等待国内援兵。英国舰队司令何伯给英国公使普鲁斯的解释是:“我所支配的力量,已证明是不足以消除阻止你进入白河口的那些障碍,那些障碍具有令人可怕的性质,任何进一步的军事行动都不能达到成功的结果。”

  在上海,两国公使和联军将领都采取了一种沉默态度,他们不想连累各自政府,或者强求各自政府对未来给出答案:战争,或和平。他们只能默默等待局势变化,等待中国政府觉醒。

  在中国,说句实在话,也没有人准备利用僧格林沁在大沽口的胜利扩大战争。此时,正是清廷与洪秀全太平天国战争最紧急的时刻,苏州被太平军包围,危在旦夕。江浙地区官绅听说朝廷在北方与外国人开战,个个都吓得心惊肉跳,以为不智、不值。因为江浙一带官绅具有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知道外国人在中国的目标、目的,知道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真实想法,知道西方就是中国应该学习的榜样,特别是现在,中国更应利用英法援助去对付太平军。所以,江浙地区官绅对于大沽口胜利嗤之以鼻,他们请求朝廷改变方略,放弃“剿夷”,实行“抚夷”,借用外国力量平息太平天国叛乱,恢复长江流域的和平与秩序。

  对于江浙地区官绅的要求,朝廷还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朝廷显然不愿意向英法各国示弱,这当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最忌讳的。但是,江浙地区官绅的态度显然深刻影响了朝廷各种势力分化组合,渐渐地,主导性意见是内乱的危害性大于外患,攘外必先安内,太平军一日不除,中国一日不得安宁。欲除太平军,就不能两面作战、腹背受敌。清廷的外交政策并没有因为大沽口胜利转而更强硬,相反,清廷在1859年下半年倾向于接受《天津条约》。

  对于大沽口中外军事冲突,中国方面也做了新解释,大概意思是一场误会,误会的根源在于,两国公使倘若只是进京换约,那么为什么要带那么多军队呢?海河是中国内河,中国当然有权在那里设防,但是中国政府设防的目的不是对着英法公使,而是防范太平军由此进犯北京,并非中国政府刻意仇外,更不是专门对着英法联军。

  况且,按照中国方面的解释,当时美国公使华若翰、俄国公使彼罗夫斯基按照中国方面指定路线由陆路进京换约,都比较顺利,都没有发生意外和冲突,由此也可反证大沽口冲突并非中国刻意所为。

  中国方面的解释当然并不是历史真相,因为大沽口冲突结束没几天,清廷就通令嘉奖了僧格林沁所部官兵。但是,清廷这时曲意解释,其目的还是善良的,是一笑泯恩仇,化敌为友。

  对于中国方面的好意,英法两国公使心领神会,他们虽然内心深处不满清军的攻击,但他们并不坚持复仇,更没有坚持雪耻。他们只要求中国政府赔偿英法两军直接损失。 

编辑:马小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