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女人是坐在第三排记者席的灵北开发报记者周时迅。
一看这个女人的坐姿,就知道她一定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至少受过良好的家教。她因童年身体不好,上学晚了一年,前年七月大学毕业,今年离二十四岁的生日还差两个月,她的身材适中,也就一米六七,不胖不瘦,苗条舒畅,给人一种古典美人的感觉。
拍卖的原定时间到了,拍卖师却未上台,也没有人说明情况。现场的气氛一时混乱。周时迅站起来扫视全场,在新闻记者席位,她看见了灵北日报新闻部主任童敏捷、开发区电视台的记者刘美,还有不少她不认识的媒体人,就是没有发现自己报社的人,她感到有些失落。报纸每期有个新闻追踪的栏目,占一个版,专发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她之所以对这次采写感兴趣,是黄嘉归说的一个细节:梁大栋陪D国BC公司的中国项目代表考察开发区,在科技工业园区确定了二百亩生产基地后,外方代表突然提出一个要求,说他们的科研机构和产品展示场馆用地,应该在人口流动大的城市中心地段选择。他说:“这是我们的惯例。”梁大栋听了马上说:“你在开发区看好任何一块地方,只要我政府说了能算的,我都毫无条件地给你。”
外方代表说:“好!如果这一条能实现,我敢肯定,决策层一定会让这个项目落户灵北开发区的。”
外方代表本来就是位华人,两人言语投机,双手一握,梁大栋说:“就这么定了。”
想不到外方代表接着提出的地方,使梁大栋吃了一惊。他说:“我就要你管委会办公的地方,连大楼一起卖给我。BC公司负责亚洲地区投资的总裁,是香港出生的华人,他来过这里,说灵北开发区管委会大楼所在的地方,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我来之前,他让我想办法一试。他见我面有难色,说,有什么不可以吗?中国青岛卖了市委大楼,杭州卖了市政府大楼,灵北就不可以卖一个开发区政府大楼吗?”
外方代表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梁大栋没有了退路,但他反应极快,说:“我个人表态,没有问题。你只要按我们商定的意向投资到位,三年后你每年增加我近三亿元的税收,我有什么理由不干?我还怕别人说你资本家买了我共产党的政府大楼不成?不过这件事我得报告上级灵北市委领导。”
外方代表立即说:“按程序办,我们不会难为你。”
考察结束后,梁大栋直奔市里,当面向市委书记汪至平作了汇报。汪至平详细问明了情况,当即说:“这件事,你和力行同志把握,我支持你们!”
市委书记所说的力行是指灵北开发区工委书记戴力行。结果可想而知,梁大栋说市委书记汪至平支持,戴力行岂能反对?这件事迅速进入了程序。
周时迅正是听了黄嘉归讲的情节,产生了写作的冲动。
黄嘉归特意交代:“不管谁写这篇深度报道的稿子,要写出在这件事上,人们内在的文化认知的冲突,提炼出好的报道主题。邓小平南巡两年多了,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不争议了,但并不等于改革已经水到渠成。要尽量争取这篇稿子被省市或中央级大报转载。”
对于黄嘉归希望大报转载的说法,周时迅并不十分在意,无非是完成工委分给报社每年对外宣传的任务。但如果真的被大报转载了,何尝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何况黄嘉归对于这次事件的分析和对事件报道的提示,是有见地的,令她佩服。
但在排定新闻深度报道的记者时,新闻中心主任胡世明要求黄嘉归安排一个有资历的老记者或老编辑出马,周时迅坚决反对,她的理由是:在这样的机会面前应该多培养年轻人。她的不依不饶,终于把这个任务争到了手。
外人并不了解这个女人的心事,以为她名利心太重,无非是想争一个好活,抢篇影响大的文章而已。实际她是想写一些在她看来慰藉心灵的文字,寄托她的思念。
她的父亲是已故副省长周迪中。
周迪中的名字与灵北开发区这片土地有着难解的渊源……
开发区的选址,经反复论证。有人提议,应沿着老市区东西走向,腹地发展;而选择空山者,提出的最大理由是空山岛近三百五十平方公里,几乎是西方一个小国家的面积。历史上也曾有过繁荣,是唐、宋、元的一个大港口。清代的中期,也曾辉煌过,只是近一百多年荒芜了。它有沿灵北湾和外海两条海岸线,且外海的海岸线向南延伸,可使未来的开发与相邻省市连接起来。延伸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线,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最后的决策者有更深一层的考虑,如能最终争取到特区的政策,将两岸与邻省市的交界处封闭起来,将如深圳一样,成为一个新的特区。
但奠基当天,狂风大作,隔海相望的开发区与老市区的交通,却成了最大的障碍。灵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经与多方紧急联系沟通,奠基由上午十时,推迟到了下午三时,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使市里的领导能走陆路,绕海湾一圈赶到。
绕行的道路,多处还未硬化,沿灵北湾快速公路也只是一个设想。当下的路线,即使不发生任何交通堵塞,也得整整三个小时,而确定奠基的日子是报了国务院的,无论如何不能更改。从相邻的嵩州市赶来的副省长周迪中,却是按先前确定的时间准时到的。他到周边几个县市调研工作,昨夜住在嵩州,七点起床,九点半就准时到了。他说:“天漏了,今天也得搞这个奠基仪式!”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知道吗?这个开发区是全省人民的开发区,能否找到一条快速发展的路,中央看着,全省的人民看着。说一句私心话,沿海十几个开发区,谁家动作快,谁就可能最先引起海外注意,谁就可能最先引来资金。没有钱开发,土地变不出金子。”
周迪中的最后几句话,道破了实质。国家的政策给了,就看谁的本事大。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下午三时,大风并没有停止。奠基仪式在大风中准时开始。现场也就两张桌子一个麦克风,布置极其简单。
大风将尘土刮起来,天空充满了昏暗的严寒。参加仪式的人,除管委会的全部工作人员,就是灵北开发区所属乡村的村干部,加起来也不足百人。准备来看热闹的村民,大都被大风关在了屋子里,只来了少数的年轻人。主持人宣布奠基仪式开始后,周迪中讲话。麦克风不仅被埋在地里,还抽了在工地干活的官上村的丁业亮和丁小祥两人蹲下身子抓扶,以防被风吹倒。周迪中根本无法在狂风中掏出讲稿,加之他的身材高大,风的受力面大,站在那里,给人的感觉身子不稳。这样也少了官话,他直接对着麦克风喊:“同志们,今天的大风,也许象征了未来道路的艰险,但只要开始了,就没有退路,不蹚出一条路,死了做鬼也不甘心啊!”他动了感情,他说,“我们穷怕了。我去国外考察,见识了人家的现代化,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其落后的状态下,如不尽快发展,我们就如伟人说过的,要被开除球籍。”他最后提高嗓音说,“我分管这里,我会常来的。让我们顶住大风的袭击,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当周迪中接过剪刀准备剪彩时,一个巨大的旋风拔地而起,固定在挖掘机上的横幅,瞬间被撕得粉碎,刮得不知去向。而礼仪小姐手中的彩绸,也卷上了天。来不及躲避的周迪中,被大风掀翻的桌子砸倒了。幸亏抓着麦克风的丁业亮和丁小祥,见状立即冲上去掀开了桌子,救起了周迪中。
人们在惊呼中,慌乱地躲进了车里,而围观的零星村民,则趴在土坎的下面,躲避大风的袭击。
转眼工夫,奠基现场,除了两台机械,空无一物。
至此,开发区的建设,迈开了最初的步伐。
副省长周迪中,在参加完奠基仪式回省城后,因严重感冒引起并发症,一个月后去世了。这是一块阴影,似乎给了开发区人一个暗示,但灵北人记住了周迪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说出的那句充满激情而令人激动的话:“不趟出一条路,死了做鬼也不甘心啊!”
周时迅大学毕业,可以留在省城母亲身边,可她硬是到了灵北开发区,似乎她要在这儿找回对父亲的记忆和精神寄托……
在等待拍卖的空档,黄嘉归带着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到了新闻记者席位,挤到周时迅跟前,介绍说:“我的同学,北京文化周刊的娱记刘立昌。”
周时迅伸出手,说:“这又不是娱乐新闻。”
刘立昌握住周时迅的手,叫道:“大美女!中国眼下什么都可以娱乐。临时被领导抓差,可想这件事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