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后记 寻找物欲世界的出口

时间:2013-06-20 10:51   来源:中国台湾网

  文:杨志鹏

  《世事天机》的初稿,是在终南山嘛尼悉地茅棚几个闭关的僧人照应下完成的。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经常想的是,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物质财富积聚的年代,不再饱受贫穷的折磨,但在享受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又不得不痛苦地感到,我们的精神已处在极度贫乏的状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改革开放刚刚红红火火展开之时,西方世界的发达深深吸引着国人,西化成了许多人心中的目标,似乎中国过去的一切都是错的,几乎丧失殆尽的民族传统中剩下的那么一点点传统美德,比如勤俭、忠贞、敬重长辈等等,统统被当作了突破的对象。于是,就有地里种草比粮食卖出钱的新观念,也就有了改变消费方式的高论(所谓拼命挣钱,大把花钱),更有引用所谓导师的名言:社会的进步是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的。并把这种沦丧说成是新道德终究要代替旧道德的必然规律。喜新厌旧被说成是社会进步,“审父意识”成了一种时髦的理论。消解崇高,嘲弄传统,被主流媒体追逐叫好。总之,所谓西方的蓝色文明一定要代替东方的黄色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被当作了必然要淘汰的包袱,被批判,被扬弃。生命成了效率,时间成了金钱。在这些混乱意识的支配下,我们在为经济快速发展、财富高速增长兴奋的同时,不得不经受道德沦丧所带来的痛苦。当我们终于审视困境时,才突然发现,我们不但丢弃了自己原有的精神财富,也没有准确地拿来西方的东西。这样的结果,令我们显得既尴尬而又无奈。也许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抚平。面对乱象丛生的现实,当代中国人不满却又深陷其中。蓦然发现,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必须沿着正在走的路走下去。重塑民族精神的道路何其艰难!但我们必须直面困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重新鼓起勇气,唤回我们原本就有的诸如仁爱、诚信、无私、奉献、慈悲等普世价值,进入真正的现代社会。作者在《世事天机》的故事中,进行了艰难的努力。

  《世事天机》写的是当下中国的现实故事,其中许多人和事,我们经常可能见到闻到。有些人物就是我们的朋友,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我曾套用鲁迅的话在一篇文章中说:我被人害了,但我是害人的人的兄弟。或许用“集体原罪”来反思我们这些年的行为才更切近事实。这就使我在写作中,不时想到,常常有人感叹眼下世风时,说中国人缺乏信仰,缺乏宗教精神。《世事天机》写了一位佛教大师,写了书中人物的精神寻找。但作者无意奉劝人们皈依佛门,更不苟同笼统的宗教精神缺乏说。正如书中有的人物,他虽然接受了密宗灌顶,在形式上皈依了佛门,但并不等于他有了信仰。他的行为逻辑与佛门无关。当然,我也依据高僧大德的教言和自己的修行体悟,描写了通常人们所说但并不理解的明心见性时的状态,尽管文字直达真理的路径有限,但我依然希望与有缘者分享生命的华丽与平实。在这里,我更愿意把信仰的话题扯得远一些。因为,信仰这个词,在当下中国社会,很大程度已经被人们误读了。似乎大家常说的信仰,是指人要有精神寄托。至于对自己的信仰到底理解多少,好像并不重要。于是,人们看到庙里烧香的,教堂做礼拜的,会说:他们至少有信仰啊!好像是赞扬,实则背后的意思是说:迷信也好啊!总比什么也不信强。在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尽管把信仰局限于精神寄托层面,就很难能可贵了,但仅仅如此,作为生命的个体,依然显得暗淡无光。更何况一些偏离信仰徒有虚名的宗教组织,他们与真正的信仰风马牛不相及,只是世俗生活中的利益集团而已。

  信仰的对象应该是真理!只有终极真理才是值得人们用生命去追求的。它与迷信更是泾渭分明。人类不能只对眼前的利益感兴趣,而对生命现象熟视无睹。或者把关注生命,仅仅理解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说得更理想些,只是关怀人们的幸福指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些显然只是世俗生活注意的范畴,离真正的真理信仰相差甚远。信仰应该超越世俗生活,是对生命真相的不懈探求,至少是对包含了人类普世价值在内的理想社会或人生的向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但有无数的古圣先贤在探讨和证悟生命的奥秘,就是已被物欲包围了的当今世界,仍然有无数的大德圣贤在关注着生命的流向。他们中有无数的圣者,证得了各种不同的境界,有的已证得圆满的宇宙人生真相。但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性的差异,他们的成就未被更多的人理解,甚至被人们误解。但他们不会因别人不理解或误解而修正自己的方向。正因为他们为人类打开了非同一般的认识生命的通道,才使我们生命的流向和价值更具意义。

  当然,你可以认为人死如灯灭,什么也没有了;也可以认为所谓的天堂地狱是杜撰,但作为对未知生命现象的任何研究或探索,都是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的,因为对未知世界的追问,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宇宙、地球从诞生到毁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人类不会仅仅为了物质的无限享受,而放弃对地球、宇宙之外空间的探索,甘愿等到地球、宇宙毁灭时,全体人类与之同归于尽。更何况,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包括个体生命在内的生老病死等无数的难题需要随时破解。所以,生命科学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科学技术虽然是公认的方法之一,但它显然不是唯一的方法。由于受到人类智力等诸多因素的局限,科学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它不是万能的。那么,一些人通过独特的方法,找到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生命现象的诠释,身在其外的人,可以存疑,但不可否定,这才是现代社会应取的态度。五明佛学院教授慈诚罗珠大堪布在调查才旺仁曾活佛虹化事件的报告中说:“人人都渴望拥有幸福的生活、自在的身心、洒脱的情怀、和平的生存环境,而人类自从有文明以来,所有通向幸福人生的探索都揭示出一条普遍真理:把美满的人类理想完全建筑在身外的物质生产与追求上是根本行不通的。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再可怜地甘愿充当外物的奴隶,为何不能把心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呢?人类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或压抑能使自己得到自由的方法与潜能,除非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心甘情愿作别人或物欲的工具。”众多的圣者,以自身的修证打开了通向自由境界的大门,作为后来者,是沿着他的足迹向上,或是继续待在自我蒙蔽的暗室中随顺度日,决定在我们,最终的结局也取决于我们现在的选择与努力的方向。《世事天机》中人物命运的归宿,是现实生活的必然结局,也是作者的真切感受。

  因此,我将这部书献给在物欲世界里挣扎着寻求心灵抚慰的人们,愿众生幸福、平安、吉祥、圆满!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