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李宗盛:每个人的快乐要自己负责

时间:2011-11-23 15:53   来源:中国台湾网

  李宗盛,1958年生,祖籍内蒙古。 

  这是一个在华人音乐界太过于耳熟能详的名字。少了他,华语乐坛缺失的岂止一页。 

  1979年他抱着吉他踏上歌坛,从此如珠玉般落地的,是无数脍炙人口的歌曲,是无数大大小小的奖项。艺人们才思枯竭时会打电话向“大哥”求助,听众们看到作词一栏写着“李宗盛”的名字便会感到安心,这一切,比弥漫于大街小巷的流行轰炸更能体现人心。 

  如今的李宗盛飘摇于乐界的“神坛”上,君不见每次“大哥”出动,总有万千粉丝呼应。不过他却不愿高高在上,乐意的倒是骑自行车、挤地铁,不想离了普通人的生活——大概这也恰是李宗盛的魅力,那些歌曲里萦绕的缠绵悱恻或冷峻另类之外,总有散不去的红尘烟火味,才总能拨动寻常人的心弦,于人生的许多时刻都能找到与之共鸣的“李宗盛”。 

  只是,当他憨憨地,又狡黠地笑起来的时候,你有几分把握,能看清躲在镜片后的那个李宗盛?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无论是哪一首,他都几乎像个心理医生般成为了情歌大师。在音乐圈里,才20多岁大家就开始尊称他“大哥”,但在家里,大哥的母亲一直到现在还是喊他“阿宗”。阿宗送过瓦斯,考不上大学,写歌成名,做到滚石唱片的副总经理,结婚两次,离婚两次,生了三个女儿,这些都是不变的事实。但其他许许多多的江湖传闻,甚至包括我和他有过绯闻——关于我们的事,你们统统都猜错;至于他跟别人的事,我就不太敢说了。可是我敢说李宗盛绝对不像很多男士那么早熟,他说他从小感情就比较迟钝,有点自卑,有点害羞,所以有点难搞,其实我说他就是闷骚嘛。很多人都认识李宗盛,可是很少人了解他,他到底是情歌大师,是大哥,还是阿宗,还是……?让他自己来告诉你。 

  ——张艾嘉 

  李宗盛:身为一个音乐人,我太幸运、太满足了,很侥幸地写了一些歌,很多人很喜欢。手忙脚乱了那么多年,小李终于成了老李的这个时候,我就比较没有什么杂念,没有什么其他的贪图了,我觉得我很够本。往后看,我大概还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我得好好用这个时间,完成我要完成的事情,心无旁鹜。 

  尽管有“大师”、“教父”、“百万制作人”等头衔,年过半百的李宗盛还是一直坚持自称“小李”。小李一路成就传奇,秉持的只是对音乐的热爱。 

  一开始,他的人生似乎和音乐半点边也沾不上。小时候的小李从未显示过在音乐上的天分,成绩不好,一无所长,还好母亲一直对他宽容鼓励。考上私立专科学校学的是电机,他一路读得甚是辛苦,愣把5年的课程读出了7年。那时候他和朋友组成“木吉他合唱团”,在台湾校园里颇有声望,不过他却“弹得特别烂”,倒是凭着“说话特别逗”成了最受欢迎的组员。后来姐姐带他去考音乐学院,可惜他不识得五线谱,一个个的“豆芽菜”把他挡在科班之外。 

  不过他却爱上了音乐。如他自己所言,“每天都在想”,“一辈子都不放弃”。 

  于是,本来被父亲寄予希望,想让他继承家中瓦斯行的李宗盛,抱着一把吉他,闯开了自己的音乐天下。三十年风雨弹指过,功成名就的他突然打起了别样的主意——当然,一切仍在音乐的名义之下:他要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制作出一把名扬世界的木吉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华人制琴师。为了这个目标,现在的小李常住北京,工作繁忙,每天早上9点都会准时到他的吉他工厂“上班”,制作属于自己的手工吉他品牌“Lee guitar”(李吉他)。 

  许戈辉:前30年是做音乐,后面30年就想做琴。到底是什么样的契机,要你从自己那么坚持、有长性的音乐转到做一个琴师? 

  李宗盛:我决定做琴是在我35岁的时候,有一次暂别歌坛,去休息一年。那时候我就想,我的人生如果活70岁,35岁已经活了一半了,接下来这一半时间里,我到底是谁,要干什么。所以回来以后再过了5年,40岁那年我就不在线上做了,就奔我想去的地方去了。 

  另外,我弹那么多年琴,在这个行业这么多年,跟这么多有天分的音乐人一起工作,我是最合适,也是有使命来做琴的人。因为我是做音乐的,当我拍打琴的木板时,我可以听到它在跟我说话,明白它的声音、它有什么可能性,我觉得这是最难的。我希望不要辜负我作为一个音乐人的经验,以及我对音乐的了解、对这个行业的热情与期望。我希望能够做出好的琴,当年轻的乐手在弹的时候,有我的一份贡献在里面。所以我的志愿是做出属于我们华人的声音,做出有东方情怀的琴。 

  我以前自己弹琴,所以我对琴很有感情,琴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情感。我们这些人没有琴其实就是废物,所以琴是我的灵魂伴侣,没有琴我就不会是今天的李宗盛。 

  我们写歌,在还没有给任何人听以前,琴先知道;琴知道你那首歌刚开始写的时候有多糟,知道你走投无路,这样写不对、那样写不对,一遍一遍一遍地改;琴知道你所有的秘密。所以当你看到一堆木头,然后去抚摸它、观察它、想象它,然后做它,从开工到做完,最快的要花3个月。到最后完工的那一刻真的来临了,你去弹它、等它给你回报的时候,心里蛮有一些感受会久久不能散去。 

  “木吉他合唱团”的经历让李宗盛从此踏入乐坛。初入行的时候他仍在家中帮忙,时常穿着拖鞋,走街串巷地去换瓦斯,之后又急匆匆地,来不及洗脚便套上袜子去演出或是录节目。终究“木吉他”因为成员纷纷服兵役而解散,但“吉他小李”却从此留在了乐坛上。 

  在之后近30年的音乐生涯中,他创作了300多首歌曲,虽然算不上是一个高产音乐人,但是他写的每一首歌都可谓经典之作。从《梦醒时分》到《阴天》,从张艾嘉到梁静茹,他一直都是华语乐坛的金牌制作人。然而李宗盛却把这些原本属于他的荣耀通通给予了他心中的“伴侣”。 

  正是因为这份喜爱,李宗盛为了创建属于自己的手工吉他品牌,从1997年起就开始找老师学习做琴,从设计到选料再到后期制作,他都亲身参与,乐在其中。 

  许戈辉:你的琴要卖多少钱一把? 

  李宗盛:现在有点供不应求,因为我量很少,得自己做。当然比不上国外的琴贵,国外好的箱琴(即不插电的民谣琴)大概都是七八千美金一把,我们跟不上,大概就是4000美金左右。我们一年只做不到50把琴,所以根本不挣钱,就算一把挣1万人民币,一年也不过50万人民币,还不够人家买一个车。所以它不是挣钱的事情,而且有时候有点悲壮,每天起早睡晚,还得做。但就是要有那种舍我其谁的感觉,因为这个行业养育了我,让我成为今天的这个人。 

  李宗盛现在写一首歌,不见得写得过现在的年轻人,流行音乐是“当下”。我对自己说:“小李,你有你该做的事,就是必须去做一件对这个行业、对整个华人的音乐圈可能有百年的影响和贡献的事,而不要再幻想往日荣光,那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小李已经归零,现在我在另外一个起点上,我如果能从这个起点开始再划上一个很好的圆,那这个成绩要比我之前的,对整个华人音乐界来讲贡献更大。

编辑:刘承思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