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前言 第 5 节水果的五味调和与酸碱平衡

时间:2012-08-23 19:1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味,倒很好理解,就是指水果、食材的味道,就像小孩都知道西瓜甜、梅子酸、杏仁苦,农夫山泉还有点甜。

  人生真的很神奇,也许是上帝怕我们的生活太枯燥无味,特意让我们尝辛、酸、甜、苦、咸五味,品寒、热、温、凉四性。而更神奇之处在于,我们也就在有意无意地体验、品尝五味调和之际,利用食物的这些特性来纠正疾病或先天性的寒热体质,维护健康。

  水果之所以让人百吃不厌,同时能有各种不同的搭配,主要归功于它们的五味俱全:尽管大多数水果味甜,一部分甘酸,极少部分涩苦,还是可以供我们搭配。套用《素问?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很清楚地揭示了五味各自不同的功效。另外,中医认为“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甜入脾、辛入肺”,就如同有的人与某些人“一见如故”特别投缘,而对某些人却总是亲近不起来、“不来电”一样,这五味分别对五脏有特殊关系,与各自对应的脏器有类似的“标靶作用”。

  五味入五脏

  甜入脾胃,是指甜味特别对胃脾的路子,难怪小孩子都喜欢吃糖。甜味“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来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或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水果如西瓜、樱桃、龙眼、香蕉、无花果等都是甜味食物,能补益气血、滋阴润燥。比如女性多喝冰糖莲子汤、红枣银耳汤等不仅营养,还能使皮肤光滑、鲜嫩、洁白细腻。只是要注意过犹不及,长期过多地吃甘甜水果容易发胖,容易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体胖、患有动脉硬化症及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患者,不太适合多吃甘甜水果。

  酸入肝,是指酸味特别对肝脏的路子。如果肝脏不大好或者固有疾患的,可以考虑多吃酸味水果。酸或涩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不仅如此,酸味食物还能增强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人体对钙、磷等物质的吸收率。所以凡是久咳、久喘、多汗、虚汗、久泻、久痢、多尿、遗精、滑精、女性带下等症的患者,可以多吃酸味食物。

  酸涩类水果,比如猕猴桃、李子、柠檬等都是甘、酸类或者酸、甘类水果,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用马齿苋调治肠道痢疾,多吃李子、猕猴桃等抑制肝阳上亢,夏季喝酸梅汤解渴等,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其相关功效。但要注意的是,如果过食酸味物质,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另外,酸梅之类食用过多,对牙齿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苦入心,说明苦味很投心脏的缘,正如我们常说“用心良苦”或“心苦后人知”。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开胃解毒、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常见苦味水果不多,只有橄榄、佛手柑、白果、槟榔等少数几种。作为苦味食物,如苦瓜可清热燥湿降糖,西洋参能清火生津;再比如茶叶,苦甘而凉,有清利头目、除烦止咳、消食化痰之效,最适合夏季食用。此外,当我们不幸罹患头疮、疥癣等皮肤疾病时,可以考虑试试“吃点苦”。

  辛入肺。辛即辣味,“能散能行”,即发散、行气行血,也就是具有开通味觉、刺激食欲、增强食量的作用,还具有行气、发汗的效果。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于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常见的辛味水果食物如榴莲、佛手柑、金橘等,尽管作为食材的“治疗”效果相对会弱一些,但我们同样可以用它们来发挥相应作用。比如体质虚寒或产后虚寒,吃点榴莲壮阳助火补虚;再比如感冒了,熬上一碗葱花姜汤,趁热喝下,再盖上被子出一身汗,风寒随汗而解,感冒不药而愈;食欲不振或四肢体寒时吃点辣椒或辣味较浓的火锅;有些头发脱落的,用生姜擦头皮用于刺激血液循环,增加相关部位毛囊营养而使毛发增粗、增多或再生;对寒凝气滞的胃痛、腹胀及女子痛经,吃些茴香、砂仁、桂皮等辛辣之物行气散寒止痛;对于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炎可以通过饮用辛辣的白酒或药酒,以此温通血脉、祛湿通络等。

  咸入肾。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

  带有咸味的水果和食物很少,只有香蕉、海带等。当我们不小心便秘了,可以吃点香蕉,弄点海带汤,多喝点略带苦味的绿茶;生了结节性痤疮之类,不妨试试吃点如海藻、海带之类的咸食;还有血压不高的人,每日清晨起来,空腹喝一杯淡淡的盐温开水,有着很好的清洗胃肠、润肠通便之效。只是,由于盐中所含的氯化钠成分会造成肾脏血流渗透压的改变,造成体液滞留体内,因此患哮喘、高血压、慢性肾炎者,切忌多食。

  前面已经讲了寒热温凉的“食性”与人的体质和病症的调和:热性体质或热病可多吃绿豆、黄瓜、芹菜、苋菜、芦根等寒凉食物来调和,不宜多吃辣椒、羊肉、南瓜等辛辣燥热食物以免火上浇油;寒性体质或寒症可多吃葱、蒜、姜、韭菜、桂圆等热性食物,不宜多吃生冷瓜果等以免雪上加霜;肺热咳嗽者可以多吃梨子、百合、罗汉果,肝火上炎多吃猕猴桃、荸荠……

  除了性相和,味也要注意调和。《黄帝内经?素问》有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而且“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这里其实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对于人体而言,长期味道的偏食易致病;二是当自己或家人五脏的某脏器本身有慢性病时,一定要注意禁食或尽量少放某种味道的食物;三是“过犹不及”,注意适度和调和。事实上,除了很多疾病是由于我们过于偏好某种味道所致,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口味过于偏咸,菜里面盐长期过量,容易导致血压高等心血管疾病;“味不相投”也可以加重病情,比如肾病导致水肿,如果病人多吃盐、香蕉等,都会加重水肿。

  所以,一要注意性味相投,尽管“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但也要注意适度,性味调和。

  饮食的酸碱平衡

  很多人都有过感冒、发热的体验,如果只是单纯的感冒,也不是特别难受,其实可以不必去医院治疗。但是,如果感冒导致发热甚至高热,那就一定要去医院打针或输液,人也特别难受,觉得头昏脑涨、浑身酸痛、无力,整个人轻飘飘地如在云端。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热使人体失水,破坏了人体的自稳态和体液的酸碱平衡。所以,这时候光靠人体自身免疫力或者简单吃点感冒药不大奏效。当输液或打针补液之后,人体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的状态可以及时得到改善,这样人体的自身免疫力才好发挥作用,抵御病魔。

  从西医的角度,大多数人的体质是偏酸性体质,要调理成碱性体质才健康,比如肾脏排尿的一大功能就是“排酸保碱”。

  正因为人体健康体液应在pH735~745之间,呈弱碱性,所以习惯将酸性食物称为半健康食物,碱性食物为健康食物。少吃酸性食物,多吃碱性食物对于健康有利。但是,到底哪些食物属于酸性食物,哪些属于碱性呢?

  食物进入口内,经过味觉反应有酸味、涩味等,但是这种味觉反应的酸、碱味道,却不能代表这种食物是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比如白米、面类食物,吃下去并无显著的味觉反应,却是酸性食物;很多酸水果,如橘子、杨桃吃起来酸溜溜的,然而它却是碱性食物。所以,味觉器官的感受与食物本身的酸、碱性是两回事。要区分食物的酸碱性,不能以人的舌头对食物的直觉反应或主观感觉来判定。

  那主要通过什么来判断呢?主要是化学成分。一般食物中所含的无机盐成分如硫、碘、氯、磷等较多者,可认定为酸性食物;而含有钠、钙、钾、镁、铁、铜等成分较多者,可列为碱性食物。

  水果虽然大多甘甜或略微带点酸味,但大多经人体消化吸收后的最终代谢产物为碱性,而肉食、米谷类则呈酸性。因此当人们在食用食物时,往往将蔬菜、水果和米谷、肉食、鱼类搭配食用,才感到有食欲,才觉得饭菜味道鲜美。反之,只吃米饭,少吃蔬菜、水果,一方面固然影响食欲,另一方面容易导致营养缺乏性疾病。

  如前所述,食物的酸碱性质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尤其是人到中年以后,为了健康更应多吃碱性食物,如豆腐、土豆、大豆、四季豆、海带、菠菜、莴苣、萝卜、竹笋、茄子、洋葱、黄瓜、西瓜、柑橘、杨桃、香蕉、苹果、葡萄、草莓等;少吃酸性食物,如肉食、鱼子、动物内脏、海鲜等。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尤其是很多“无肉不欢”的朋友,多吃点蔬菜水果,对于身体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水果,是指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如桃、李、梨、葡萄等。因其味道多甘甜,质柔而润,人人爱吃,多具有补虚、养阴、生津、除烦、润肠通便、醒酒、止渴等作用。适用于病后体虚,津伤烦渴,食欲不振,肠燥便秘等。

  《素问》指出:五果为助。把果品与蔬菜、肉食作为五谷的补充和辅助食品,这和我们现代营养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只有谷、肉、果、菜四者互相调剂配合,才能达到补益精气的作用。

  常吃果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促进健康。不过每个人的嗜好和口味不同,体质不同,还有的人本身罹患某些疾患或慢性病,如果水果食用不当,不但无益处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或加重病情。

  除了前面曾提及的吃水果也要讲究四性五味的搭配,注意酸碱平衡,还要根据自身体质和病情病证选择水果。比如,有消化道疾病者如肝炎、胃炎、肠炎,需吃易消化的水果,如山楂、橘子、大枣、荸荠等;贫血者多吃含铁质的水果,因为铁是造血原料之一,而水果中富含的维生素又能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有些水果直接有补血的功效,如大枣、荔枝、龙眼、枸杞子等;腹泻的人宜吃苹果、山楂、橘子、大枣、荸荠等,有助于止泻;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宜多吃草莓、番茄、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因维生素C不仅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修复血管壁及降低血浆胆固醇,还能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从而防止动脉硬化;而低血压病人可多吃养心补血、健脾补脑的水果,如莲子、大枣、桑葚、荔枝、龙眼肉等;癌症病人可多吃猕猴桃、大枣、山楂等具有抗癌作用的水果;老年习惯性便秘者可多吃些润肠通便的水果,如香蕉、核桃、梨子、桃子、松子等。

  吃水果固然好处多多,同样也可能带来相应的问题。首先是“过犹不及”,比如报纸或电视上常见的小儿或妇女吃橘子过多所引起的皮肤发黄,即橘黄病;吃荔枝、桑葚过多导致的头晕、鼻出血、上火等;吃菠萝过多导致的菠萝病等。再比如,一次性吃大量水果会使体内维生素积蓄过多,进而产生草酸,草酸随着人体汗液排出时,不仅会使皮肤变得粗糙,还可发生过敏性皮炎;而如果当天吃的饭菜中含钙较多,草酸还会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不仅会导致胃肠不舒服,长此以往还容易引发结石。其次,吃的时机,比如睡前还是饭后,都有讲究:早上吃水果是金,中午吃是银,晚上吃是铜;既然早上吃最好,那就早上吃吧,可是如果早晨空腹吃酸性强的水果如柠檬、橘子等,极易与胃酸凝成硬块,堵塞胃的出口而发生腹痛……最麻烦的,还有如何搭配比较适宜,如何搭配则会使营养物质流失甚至产生毒副作用……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还真不简单。

  也正因此,我们这里精选36种营养价值丰富、比较常见也为人们所喜爱的水果。从传统医学和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列出其性味、归经、主要营养素和功效、搭配禁忌,配以汤、饮、粥、菜等多种不同形式,让您和家人在饮食方面可以多种组合、任意选择,在营养搭配上可以多重变换,“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面对营养过剩或短缺时惶惶无计到成竹在胸,计谋百变而永葆健康。

  水果营养师36计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饮食应该“五果为助”。——有关食物的历史典故和来龙去脉,参见“食物趣话”。

  从营养学的角度,如果我们和前述人体所必需的“七种武器”一一对应,“五果”均可保证。——如何知道各种食物富含哪些营养素?参见“营养面面观”。

  从食物的性味而言,水果性温热和凉寒的都有不少。猕猴桃等寒凉水果对于热性体质的人不啻天然良药,而凉性和寒性体质的人就要小心“雪上加霜”了;榴莲、荔枝、龙眼等温热性水果对于凉性体质的人都不可多吃,温热体质的人更应当要注意“上火”了。以味而论,如前述,水果味道可谓五味杂陈,虽然以甘甜为主,酸、涩、苦、辛、咸的也有。除了极少数病人要注意摄入的量和食用的方法,常人长期食用也要避免产生不良影响。——相关性味及搭配、相关营养功效,请参照“营养功效”及附录的“常见水果性味、归经、功效一览表”。

  另一方面,正因为五果性味各异,需要和其他四性四味搭配才更有利于营养均衡、调养五脏,所以书中给出了很多搭配的营养菜谱。——美味又营养,请参照“健康营养食谱”。

  好吃不如吃好,吃好的前提是知道各种食物之间的相宜相忌以及哪些水果和自己的体质不符。更重要的是,当自身本来有某种疾患或家人有慢性病时,知道哪些水果吃不得、哪些水果吃了兼有食疗之效,岂不是“善莫大焉”!再如,有些水果自身营养丰富,但是和其他食材搭配就会消解其营养成分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如葡萄、石榴、柿子、橘子、山楂等果品中的鞣酸遇到海鲜、牛奶会与其中的蛋白质凝聚成不易消化的鞣酸蛋白,可引起呕吐、腹胀、腹痛,并影响营养吸收;如柿子中的丹宁会和螃蟹中的蛋白质发生凝固沉淀,使蛋白质不宜消化,且都属寒性食物,影响胃肠功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再比如红枣有较强的抗癌作用,家有癌症患者可多吃;红枣富含维生素P,对于降低肝脏血清转氨酶有益……——如何趋利避害,参见“饮食宜忌”。

  小偏方能解决大问题,比如肺热咳嗽、烦渴,肺结核咯血用生梨汁入蜂蜜制成生梨膏,日服3次,每次1匙,以温开水调服;还在为晕船而烦恼吗?吃芒果,或用芒果煎水喝……——“简易食疗方”,帮你和家人解决大麻烦。

  你还在为营养的问题困惑吗?灵丹妙药就在你的厨房,让我们一起来看水果养生大师攻略吧!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