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也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也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马云在10月17日就淘宝商城事件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用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名言,对当前淘宝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所做的总结。马云在2010年底的淘宝大会上,曾预言淘宝在2011年必有一场灾难。没想到竟然成为谶语。
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是淘宝商城10月10日发布的《2012年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公告将淘宝商城的技术服务年费从以往的6000元提高到3万元和6万元两个档次,涨幅分别为5倍到10倍。同时,商铺的违约保证金也由以往的1万元涨至5万元、10万元、15万元不等。这就意味着所有淘宝商城的商家每年需要交纳的经费不少于十多万元。这对一些小商户或微小商户来说,在资金上无疑面临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出于对淘宝商城新规的不满,在新规颁布的第二天,即10月11日,近五万多名小卖家们通过一款新型的网络语音聊天工具YY聚集在一起,策划了对淘宝商城上大卖家们的轮番攻击。他们利用淘宝商城的规则来完成这些攻击,通过实施“拍商品、给差评、拒付款”等恶意操作行为,迫使这些大卖家们停止出售商品,以此来表示对淘宝商城新规的不满。这些受害的大卖家有韩都衣舍、欧莎、七格格、优衣库等,在反淘联盟的恶意操作下,他们店铺几乎陷于瘫痪。
这些小卖家称,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抵抗”行为,是因为淘宝商城近日发布的商家新规,让他们这种小卖家很难再经营下去。一个小卖家称,“今年为做淘宝商城,我借了5~6万,到9月左右才开业,可谁知现在突然一下我得交出20万,即使能勉强交上去,又哪里有钱来经营呢?”
淘宝商城是从淘宝网站分出来的一个B2C网站。2007年,随着B2C网站凡客、京东商城的高速成长,马云就超前地看到了B2C的发展趋势,因而,在淘宝内部开始成立B2C事业部,并同时筹备淘宝商城。2008年4月,淘宝商城以独立频道形式亮相,并共享淘宝的流量资源。
淘宝商城设立之初,为了杜绝淘宝网的假货、水货问题,当时就决定要树立一个较高的门槛:只有品牌的拥有者或者获得了品牌商的授权者才能进入。然而,早在2008年传统品牌商在电子商务的意识还没有觉醒,热情并不高。那一年,淘宝商城试探性地招了2000个商家。可想而知,当年淘宝商城的交易额并不理想。虽然淘宝商城坚持正品行货,坚持品质,但用户的“选票”依然投给了C2C平台——淘宝网。淘宝网当年实现了1000亿元的交易。淘宝商城事业部于2008年10月被迫解散,与淘宝网C2C合并。
随着网购环境的改善,用户需求和消费习惯渐渐发生改变。很多网络用户的消费心理渐渐从买便宜过渡到买方便,甚至是买品质。这从凡客、京东商城等B2C网站的业绩就能看到这种网购消费的升级:凡客2009年的交易额达到7个亿,京东商城2008年交易额是13亿元,到了2009年爆增到40亿元。
这就意味着服务那些有品牌和品质需求的用户的淘宝商城重新获得了独立出来的可能。
2009年7月,淘宝重新启动淘宝商城事业部。但此时,淘宝商城还不敢在“品牌商家入驻”上设置“高门槛”,而是对品牌商家和非品牌商家都持欢迎态度,即所谓“大B”和“小B”持同样欢迎的态度,只要他们注册公司、承诺正品、交纳保证金。于是淘宝商城重启之后聚集了5万商户。
马云是从2011年春节就开始酝酿淘宝网上模式转型的。经过半年的推演,到2011年6月16日,决定将淘宝一分为三,即将原C2C(个人对个人的电子商务模式)业务的淘宝网分为C2C淘宝网、B2C(商家对个人的电子商务模式)淘宝商城和一站式购物搜索引擎一淘网。对淘宝商城,马云是想将其打造成一家线上的shoppingmall(超级购物中心)。
但是,事情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升级后的淘宝商城同样面临假货的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发现淘宝商城一些卖家的信用评价还不如淘宝集市,这对于淘宝商城来讲是致命的。而淘宝商城本身不控货,要想为买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只有提高淘宝商城的门槛,让优质的商家聚集在淘宝商城,让那些难以满足淘宝商城“品质之城”要求的商家离开淘宝商城。淘宝商城的新运营标准在10月10日出台前,曾针对商城内部的一些品牌商家进行了将近三个月的意见征集,淘宝方面获得的反馈是,“高门槛”将有助于净化网络交易市场,使商品品质和消费者体验得到进一步提升。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当新规发布的第二天就遭到别有用心的人士的恶意解读,并纠集了不明真相的中小店家和网民,对淘宝商城进行了持续的有组织的恶意攻击。
对反淘联盟的恶性攻击,马云表示坚决反对与他们谈判,并表示淘宝商城将坚持诚信原则,对假货、水货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什么是我们的原则,维护电子商务的诚信,我们半步不退。”马云解释称,淘宝“新政”的出发点是几部委联合打假,推“网上诚信”,“电子商务越来越大,如果我们不对假货水货采取措施,中国电子商务走不久。”
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方法上有些操之过急。对淘宝网民们的“暴动”行为,联想集团名誉董事长柳传志点评道:对入驻商家设门槛剔除个别不好的商家,提高淘宝商城的品质是对的。但是马云在方法上有欠妥当,应该在保护小商家积极性的前提下,在让大家都支持的情况下再将个别不好的人踢出去。马云也承认,“方式方法上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在商务部的协调下,在10月17日的媒体沟通会上,马云宣布对小卖家做出妥协,对于已经在淘宝商城开店的商家,新规执行时间延后至2012年9月30日,新商家2012年1月1日起执行,所有商家2012年保证金可减半。同时,阿里集团将斥资18亿元扶持卖家:追加10亿元进入消费者保障基金;拿出5亿元作为现金担保,为符合条件的小商家向银行和第三方金融机构的贷款提供担保支持;增加3亿元用于市场推广和技术服务平台的改善,加大对商场商户的支持力度。对于不考虑跟淘宝商城继续签约或不符合要求的,在规则前提下,将提供技术服务,将B店转为C店,信用及交易记录均在C店中予以保留。
3.阿里巴巴与雅虎的不解之缘
有意思的是,1964年10月出生的马云似乎与“10月”有不解之缘:不仅在2011年10月遭遇了一场淘宝“十月围城”,在2010年的10月也遭受了一场“十月围城”。那场“十月围城”发生于阿里巴巴和雅虎之间,起因于5年前阿里巴巴和雅虎签署的一份协议。当时,那场“蛇吞象”的并购案使马云一夜之间一跃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匹黑马,使马云在互联网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场并购案给马云带来了创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但也使马云在5年后面临失去对公司的控股权的风险。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与雅虎集团在北京联合宣布,雅虎以10亿美元加上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获得阿里巴巴集团39%的股权。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马云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交易,然而,在这笔交易中,有一个未公开的细节引发了5年后阿雅之间的股权之争。这个细节是在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当时雅虎入股阿里巴巴集团时双方签订的协议内容中,有这样的协议约定:自2010年10月起,雅虎将增强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的话语权;届时,雅虎在阿里巴巴的持股份额将高于35%;同时,也不排除马云被驱逐出董事会的情况。
在签订协议之时,马云似乎从来没有担心过2010年可能存在的这些变化。甚至在2007年阿里巴巴B2B上市时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有的记者关于“2010年马云会不会被董事会辞退”之类的提问,马云非常自信地表示:“我说2010年以前,我答应我一定在。所以,我就在书上写2010年马云不会离开,不是2010年以后他们把我开掉。”
马云的自信得之于他与杨致远的私交。一直以来,马云把杨致远看成是自己的创业偶像,这次并购也是杨致远的一手促成,因而,在签订这份协议时,马云认为,即使到2010年,雅虎也不会行使上述条款所赋予的权益。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杨致远于2008年11月的下台,和2009年1月新CEO卡罗尔?巴茨的上台执政。马云在2009年巴茨上任之初时曾去雅虎总部拜访,巴茨当着阿里巴巴管理层的面,指责马云没有把雅虎中国做好。在这种情况下,马云和他的管理团队开始重新审视雅虎39%股份给公司带来的不确定性。为了避免发生控制权危机,阿里巴巴集团开始酝酿减少雅虎在其公司的股份,但一直没有得到雅虎方面的同意。
阿里巴巴毫无疑问是雅虎手中最值钱的资产,它旗下淘宝网和支付宝早已盖过了雅虎中国的风头。巴茨与马云的交恶,被雅虎董事会认为“已破坏硅谷与中国最有价值的关系”。因而巴茨于2011年9月被雅虎董事会“炒鱿鱼”,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多与雅虎与阿里巴巴的关系微妙有关,许多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支付宝股权转移和“贱卖”,是巴茨被炒的重要原因。
而正是这样的一些观点使马云在2011年5月卷入支付宝股权变更的纠纷,在随后4个月之后,随着巴茨被雅虎董事会解雇,马云也被扯进此事,使马云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为此马云澄清说:“有人说雅虎的CEO下了台是我害的,其实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不可否认,作为一家网络媒体,雅虎无疑是成功的,但从雅虎一路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到,雅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一直缺乏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失去了发展的先机,导致现在处于江河日下的境地。包括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也一再向外界暗示并发出将会出售雅虎的消息。这使外界纷纷猜测:经过12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历练为中国互联网大佬级人物的马云,是否有可能成为雅虎的“送终者”?阿里巴巴前CEO卫哲在描述阿里巴巴与雅虎的关系时,打比方说像逐渐疏远的孙子和爷爷,而“爷爷总是要去世的。”
日渐没落中的雅虎,因为2005年对阿里巴巴的这场偶然的收购,获得了新势力“阿里帝国”的控制权。与之相应的是,阿里巴巴在一朝崛起之后,却突然发现自己不再属于自己。阿雅之间的控制权之争也就不难理解。马云将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阿里巴巴旗下一家独立的中国公司时,致使“阿雅之争”的烽火再度被点燃。
2011年10月21日,马云在斯坦福大学出席一个中国互联网发展研讨会时,被听众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雅虎的收购。他的回答是:“对,我们非常有兴趣。”他又强调说:“我们非常、非常有兴趣收购雅虎,因为阿里巴巴对雅虎如此重要,雅虎对我们也非常重要。”马云表示,他已和有关人士接触,表达了收购整个雅虎的意愿,而不是只是参与其中一部分。但他同时承认,收购之复杂超过他原先设想:“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政治因素。同时,太多公司都有意收购。”马云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表示,由于已经拥有了雅虎中国,因此也更好地了解了雅虎美国,这是阿里巴巴集团认为它是一个适合整体收购雅虎的选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马云在斯坦福大学的这番言论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多家媒体认为,马云是有望成为雅虎新CEO的最好人选之一。比如,华尔街日报认为,收购可能是雅虎面临的最终选择,而马云是唯一兼具采取这一行动的气魄和财富的人。华尔街的女精英卡拉?斯微瑟(Kara Swisher)在一篇文章中也流露出对马云的认同。Susquehanna金融集团的赫尔曼?梁(Herman Leung)表示,从战略价值的角度考虑,阿里巴巴与其他伙伴共同收购雅虎将会具有重大意义。
但据业内一些资深分析人士称,阿里巴巴收购雅虎障碍重重。困难主要在于美国的监管机构将会严格审查阿里巴巴的收购资格,其中可能涉及阿里巴巴运作的独立性问题以及美国雅虎用户的隐私问题。此外,2011年爆发的支付宝股权变更纠纷,也使得马云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声誉饱受质疑。
不过,对诸如此类的质疑,2011年10月的《财富》杂志发文称,那些反对阿里巴巴集团收购雅虎的声音是“大错特错”,《财富》认为:如果我们让马云这样有冲劲儿、做事投入、聪明有想法、也许还有一套振兴雅虎美国战略的企业家拒之门外,仅仅因为所谓的“隐私”或者是国家安全问题,“那我们就真是太愚蠢了!”《财富》认为,现在的美国,正迫切需要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正迫切需要中国的投资者及公司来购买发展乏力的实业,发展他们在美国的业务,以刺激美国经济的发展,甚至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财富》呼吁,别让太多政治因素影响这一正常的商业收购。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国际投资专家Gary Hufbauer认为,马云如果要收购雅虎,肯定需要先向美国政府提交报告,不过他通过审核的几率应该是50%。
马云是否能冲破重重阻碍走好收购雅虎的这一“惊险一跃”,从而将阿里巴巴变身为一家国际化的互联网公司,开创中国公司成功收购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先河,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