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一则从美国传来的消息,将陷入“诚信风波”的阿里巴巴集团再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则消息是,阿里巴巴集团已将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马云名下的一家独立的中国公司。消息称,阿里巴巴的此次股权转让是在未经董事会批准的前提下进行的。
马云此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云执意将支付宝股权转为私有激怒了从雅虎董事会到雅虎股东,从美国股市到华尔街投行,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到国内互联网公司等各利益相关方,国内媒体也纷纷撰文指责马云违背“契约精神”。
马云真的违背契约精神吗?在支付宝股权转移事件上马云有何难言之隐?马云为何不惜惹“众怒”?马云缘何伤害了与外资股东之间的关系?马云用了什么方法平衡同他们的矛盾?在利益和道义面前,马云将如何做出取舍?
1.支付宝:谁动了银行的奶酪
淘宝诞生之后,消费者对网上购物这种新兴的消费方式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但是支付安全问题始终是制约网购规模的瓶颈。当淘宝通过“免费”的模式奠定了用户基础之后,马云觉得解决支付问题的时机已经到了。支付宝刚问世时,只是淘宝网内部一个负责解决交易双方信用问题的部门,规模很小,人们不光质疑它存在下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在质疑支付宝是否有资格从事第三方转账、从事这些原本属于国家控制的银行系统的业务。根植于数十万的淘宝网卖家,支付宝迅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展成为拥有数十万家外部商户、超过3亿的注册用户,并涉及航旅、公共事业缴费等七大应用领域。支付宝很快拥有中国超过一半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
问题总是伴随着成绩出现。随着电子支付企业的日渐增多和这个市场的迅速扩大,信用卡套现、洗钱以及资金沉淀等问题也伴随产生。因而,支付领域很快引起了银行监管者的注意。
从2005年6月到2010年6月,央行用了整整5年时间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定规。为了按照央行的规定拿下支付宝的经营许可证,马云不惜将支付宝由外资控股企业转为纯内资控股,并“一意孤行”终止业界心照不宣的协议控制模式,从而引发了一场震惊业界内外的支付宝重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