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而合
一 两虎相争,歹毒者胜
前面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剧变。影响最大的,就是苏联解体。
这除了让美国那巨大的军事压力忽然卸下外,也让它得以摆脱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带来的巨大痛苦:银子流水一般出去,却连个响声也听不见,而最让人痛苦的,就是那让美国人自己看见都发愁的10000多件核武器和庞大的常规武库——光日常维护费用,就是个天文数字。
更加可喜的是,日本经济帝国也垮了。欧美两家谁也顾不上理睬对方,趴在“日元经济圈”的尸体上,狠狠地喝饱了血,吃够了肉!
这双份的红利,让双方都各自消停了几年。其间,它们平心静气,理顺、改革内部经济结构(如美国,在搞信息技术主导的“知识经济”),或者忙于自身组织的扩张(如欧洲,在准备欧盟的扩大和迫在眉睫的欧元区建设)。
恰如同亚马逊森蚺,在吞噬短吻鳄后,需要静养很长时间,慢慢消化吃下去的血肉。半年内,森蚺就不必再进食。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红利已经吃完,“森蚺”需要再次寻觅猎物和牺牲品了。
美欧环顾四周,发现这个星球上,大国(日本、巴西、阿根廷、俄罗斯)都被吸干了血,倒在地上奄奄一息,已经没有吸血的价值。唯一的牺牲对象,只有对方。
于是两强难免恶战一场。
欧洲实力弱,于是取守势:1999年元旦,建立欧元区,企图通过加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整合,增强自身在角逐中的实力。
然而,美国通过利用欧洲急于驱逐俄罗斯在巴尔干势力的心理,以北约的名义,在欧洲心脏点燃了“火药桶”。欧元区顿时受到重创:资金大量外流,流入了最后一个“安全港”——美国。
二 泡沫没有破裂,反而更大了,于是有人提出“泡沫有理论”
于是,在忽然涌入的巨量欧元资金的推动下,本来已经被日元资金和其他资金吹得泡沫横飞的“知识经济”(或者叫“互联网泡沫”),在1999年不但没有崩盘,反而玩起了最后的疯狂。
实际上,巴菲特1999年就发出了警告,称纳斯达克泡沫已经非常危险,且即将破裂。 然而,他似乎错了。就在这一年,流入纳斯达克股市的资金量忽然变得更高,并且一直维持下去,这一资金流将本来已经泡沫横飞的纳斯达克指数从让人眩晕的3000点,一路上推到了5048.62点。追究资金的来源之时,我们不能不将注意力转向当日世界上发生的一桩大事件——科索沃战争。它足以令全球资本流动方向发生彻底的大转折:从美国之外最后一个安全投资地(欧洲)出逃,流向美国。
一位当日在美国从事IT行业的中国留学生,这样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在那美好的年月, IT人才供不应求。好多(中国)留学生转行学计算机毕业后,一签合同就是年薪十万八万(美元)的。
……美国每年(通过)H-1B 签证……引进几万IT人才。(当时)哪怕去读个什么学习班, 出来也能找到工作。
IT公司那个烧钱啊,(留学生的)搬家费,刚来第一个月租旅店(的)费(用),员工孩子上私立学校(的)费(用),都给报销。
就这样, IT人才还是不够。我和周围的朋友只需把简历贴在网上, 就会有猎头公司不停地打电话,(他们)希望你换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拿介绍费。
这已经不合理了, 但是还有更加不合理的事情。
以 alladvantage(注:即alladvantage.com,现在已经倒闭)为代表的网站更加烧钱……(只要)从他们的网站下载一个程序计算你上网时间,够了时间就每月给你寄支票过来。你还可以发展下线,(并且从中)得到提成。
……其实这些人就是有一个idea(想法),然后找风险投资谈。谈得拢,(风险投资提供资金,然后)就开始烧钱。
(这样来看,)alladvantage属于烧钱失败的项目……google就是烧钱成功的典范……
这段话,清楚地描绘了当时的疯狂情景。
这么疯狂的泡沫,人人可以看得出来,可是就是有一帮“特殊材料制成的人”——部分经济学家,却坚决否认。
余永定老先生在他的《美国经济:十年扩张的终结》中说:
在2001年初,当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之时,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乐观派认为,IT革命确实对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美国IT革命对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还只发挥了一半,这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还有5~6年的时间才会用尽。其次,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十分健康,不存在任何潜在的金融危机。最后,美国政府实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余地还很大(2000年初美国的联邦基金利息率是6%,至少可以再减少两三个百分点。美国的财政预算是黑字,实行减税并无困难)。因此,只要美国政府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美国当前投资和消费需求下降的趋势就可以迅速扭转。
很明显,这些人根本就不承认世界上存在“互联网泡沫”这回事,即使纳斯达克指数已经跌去50%(从最高的5000点跌到2001年初的2500点左右)。
三 最后的接棒者
上文说到,美国人从全球获得的资金,在90年代随着局势的发展,越来越汹涌,越来越多——每次全球的重大动荡,都会刺激国际上流动的资金流入美国这个“安全”的避风港。
而这越来越多的资金,被克林顿政府引导进入了“知识经济”领域,在确实地推动了美国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到网络经济时代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泡沫——互联网泡沫。
来自全球的资金在1999年已经将这个泡沫推到了危险的境地。“股神”巴菲特预感到了危险,他预言网络泡沫马上要崩盘。
然而,纳斯达克才刚刚到达3000点一线,距离一年后的5048.62点,还有2000多点的涨幅。
巴菲特的嗅觉是极其敏锐的。1999年的网络泡沫之疯狂、之危险,已经非常明显。然而泡沫的破裂,却在一年多以后,而纳斯达克指数又上升了超过60%。
这个原因,我们只能归结于一点:美国人通过科索沃战争,成功将欧洲的资金赶过来接手最后一棒。
一年后,泡沫破裂,股市蒸发5万亿美元。
但是美国人自己没有多大损失。
他们借了全世界的钱,完成了国家的经济战略,建立了一批新时代的经济航母:IBM、微软、Intel、戴尔、思科、朗讯、美国在线、雅虎、亚马逊……
这些经济巨舰,将在未来的经济全球竞争中,为美国科技、经济继续称霸全球保驾护航。
到此,我们忍不住就会觉得非常奇怪的是:为何每次,美国泡沫破裂,接手最后一棒的,总是外国人?
为什么要说“总”呢?很快就要说到了。
我们停下来,现在看看,在21世纪最初两年,欧洲和美国两处的局势。
我们看到了相同的景象:经济萧条。不同的是,美国是泡沫破裂后的经济萧条;而欧洲则是资金大规模出逃后的经济萧条。
美国需要新的劳力(旧的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已经被美国人杀肉吃了)生产出巨量商品和财富,以支持其霸业;而欧洲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巨量的廉价工业品,来支撑欧元信用。
于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眉飞色舞的美国佬盯了鼻青脸肿的欧洲人一眼,摊开了右手,诡秘地笑了;而欧洲人用幽怨的眼神,也瞄了美国佬一眼,摊开了右手。
昏黄的煤油灯下,两只右手上,都用毛笔写了同样一个字:“China”。
中国,是时候加入WTO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