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
2001年,站在纽约帝国大厦,俯瞰世界,美国人会禁不住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五十年来最大的梦魇——苏联军事帝国已经崩溃,其继承者俄罗斯在美国的步步紧逼下节节后退:中亚丢了,克里米亚丢了、甚至连 “龙兴之地”乌克兰也丢了——这等于中国的河南、陕西独立了。
更让美国人放心的,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和外汇来源——石油基本被废掉:低至20美元一桶原油的价格(2001年9月,“911”事件发生后,原油价格短暂升至每桶30美元以上,随即回落至18美元),只能让其剩下半口气慢慢喘。
实际上,普京上任伊始,布伦特原油价格为每桶19.80美元。据克里姆林宫一位前任高官回忆,他们曾开会讨论长期经济规划:“我们认为的最佳情形是长期油价达到每桶25美元,那时的我们不敢对此寄予太大指望。那是我们的美丽幻想,就好像天上下金币了。”
竞争力超强、曾经威逼美国老大地位的日本经济帝国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大萧条中。其八年中换上的七个首相,为了向选民表示“爱日本、拼经济”,每个首相都要照例推出数额巨大的财政刺激措施,即使他们明知道这发出的巨额流动性,恰好为美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日本变成了美国无限透支、无须付息的提款机。
事实上,不光是日本人当了这冤大头,从整体上看,全球所有投资美国的投资人都获利甚微。余永定先生在《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及其长期变动趋势》一文中,引用英国经济学家Martin Wolf的数据,讲到一句话:“在2000年,对应于2万多亿美元的外债,美国只付出了96亿美元的代价(外国‘投资收入’的净汇出)。换言之,外国借钱给美国人所取得的回报率仅是0.48%。”
中国呢?依然在通缩和经济萧条中挣扎。稍早些时候,瓜子在惬意地喝着啤酒、吃着葱爆蛤蜊之余,时不时地还可以花25块钱买张门票,去崂山看看兼职念《南华真经》、专职售卖门票,却因为游客稀少而只能闲坐发呆的道士——很可惜,他不是蒲松龄笔下的神仙,他不会穿墙术,只会挖鼻屎。
而当小布什或者哪位美国人站在纽约帝国大厦意气风发的时候,瓜子老爹所在的单位破产了(2001年):200多万的年营业额,却欠了2000多万的债务——神了,鬼才知道他们怎么折腾的!也好,瓜子此后再也不用被人称赞父亲所在的单位如何“好”了,大家都一样啦!
海的另一边,瓜子未来的岳父则刚刚关掉工厂,同手下的百名员工一样失业了,还在琢磨怎么养活瓜子未来的丈母娘和未来的新娘。
把视线跨越半个地球,回看欧洲,美国人会发现,欧元区信用遭受重创,短期内难以对美元造成威胁。施罗德和希拉克还有得忙——小布什虽然很同情他高卢兄弟和日耳曼亲戚的处境,但是很显然,他对这种情形感到非常满意。
反观美国,虽然互联网泡沫破裂,但是那亏的是别人的钱。而且,在整个90年代,美国已经成功将产业升级,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进而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强大的金融控制网络。其在网络经济、金融领域的领跑,大大提高了美国的经济竞争力。美国人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方面,将80年代一度逼近,甚至领先美国的日本和欧洲远远抛在身后。
而欧洲人、日本人对于美国人节节紧逼的应对,软弱得让人同情。
欧洲人除了时不时对微软提出巨额反垄断罚单,小小地泄个愤以外,对于美国左右、支配欧洲IT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现状,根本无能为力。
而日本人更可笑、更惨。
2010年世博会,日本馆中显眼的位置,出现了两名机器人,一个会说中文,会打太极拳,另一个会说日语,会相扑。日本人的心思很明确,要借这两个かわいい(卡哇伊)的机器人打开中国市场。
然而,结局只能让日本心里流血,在劳动力充裕的中国,那个かわいい的机器人,当个“西洋景”(或者我们该说 “东洋景”?)看看还可以,应用方面根本没有市场。
所以,日本人是白费心机。中国这么多廉价劳动力,怎么会大规模使用日本的机器人?
沦落到这个地步,就是国家战略全面战败的后果——日本人,又一次当了冤大头!
它当惯了冤大头,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是如此。
我们将视野向前拨动八十年,回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日本在美国的大棋盘里面,便是利用来压制苏联和英法在远东的势力的棋子,恰如一根筋的凶汉,虽然凶恶,却很好利用。
一个例子,就是纽约废旧电梯拆下来,运到日本,变成了杀人的枪炮和子弹。关于这点,除了无数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以外,我们还可以拉一位大人物来做证。这位大人物就是亲身参与二战的前美军士兵、1981年电影《西安事变》中端纳的扮演者、华籍美人(没错,不是美籍华人,是1963年周总理特批加入中国籍的第一批“华籍美人”)、连任六届且现在仍然在任的全国政协委员沙博理(Sidney Shapiro)先生。可以作为证明的资料,就是沙老的自传《一个美国人在中国》。
事实是: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一直采取支持和怂恿态度。对于这点,当代的史学家多以经济利益来解释。
但是,在我们看来,这不是单单用经济利益就能说明的,而是美国政府有心选择的战略考量。在力有不逮的时候,美国选择了扶植日本,以对抗苏联势力在中国的扩张。
这一战略利益的碰撞,在武汉会战的空战中,表现得最明显。
作战双方的阵容非常耐人寻味。一方的主力是苏联援华航空志愿大队的数百架战机,因为在此前的淞沪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已经损失殆尽。作为另一方的日本空军,虽然没有美国人出战,但是日本空军的背后,处处是美国人的影子:日本人的飞机制造技术是美国人一手传授的;飞机制造工厂是美国人一手扶植起来的;制造飞机的钢铁,是美国人卖给日本的;甚至连飞机所用的燃油,主要也是来自美国及其盟友荷兰属地东印度群岛——换句话来说,没有美国人的支持,日本压根就没有空军,并且就算有了飞机,也只能用驴拉着在地上跑,想飞上天,绝对没门!
很清楚,没有美国人的支持,鬼子根本无力发动战争,鬼子军队一天也打不下去。
我们之所以敢这么说,是有证据的:1941年之前,日本每年进口石油180万吨,几乎全部来自荷兰殖民地荷属东印度群岛。随着荷兰沦陷于希特勒之手,美国接手控制了这个地区,也就卡住了日本的油管,而且,美国人也真的关上了油管——1941年7月26日,罗斯福总统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日本人从此无法从美国买入石油;随后,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荷兰殖民官员仿效了美国的举动(不是仿效,而是按照领导指令办事),从此,日本油管彻底关闭了。
这一切,都写在了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中。美国人关上油管不到两个月,结果就显现无疑——1941年9月,日本驻美国大使野村在华盛顿对新闻界说:“东京全市,连一辆出租车都没有了(意思是说,日本没有汽油了)。”
我们注意到美国人从全力支持日本在华扩张,到停止物资供应的时间转折点是在1941年7月。而此前的6月22日,苏联遭受了希特勒的突然袭击,从此集中国力进行卫国战争,再也无力在中国推进其影响力。而美国人扶植日本以抗衡红色苏联在华势力的考虑也就是多余的了。
在没有美国及其盟友(如荷兰)的战略物资支持的情况下,日本的战争机器立刻就要停止。那资源贫乏的岛国,根本支持不了对华战争。
日本人只剩下了一条路——直接夺取盛产原油、橡胶等战略物资的东南亚。它也就真的这么干了,那就是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我们不妨索性再暗黑一把:若罗斯福总统和美国军方预料不到这个结果,那才叫作小觑了盎格鲁-撒克逊新教白人精英的智慧了呢!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美国人送给日本人的钢铁,后来有很多以美军将士体内子弹的形式回到了美国。但是,美国人成功达到了其战略目的:
先利用日本压制苏联在远东的势力(这点,也是英法的愿望),并压制、削弱、最终驱逐了英、法、荷兰在东亚、东南亚的殖民势力。
然后在战略资源、能源(橡胶、石油等)问题上卡住日本的脖子(联合荷兰、英法对日本禁运)。
失去驱动战争机器的动力和原料而走投无路的日本,要么乖乖吐出既得利益(这意味着日本军部势力退出日本决策圈,并且吐出全部既得利益),要么拼死一战——它当然选择后者(这个结果,如果说罗斯福总统猜不到,鬼才相信):这就是珍珠港事件的背景。
在破局之后,美国人挟“全球反法西斯、拯救全人类”的光辉大旗,领导全世界人民,彻底击破日本。
以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美国人在刺刀的威胁下,顺手将日本在东亚获得的全部利益收入囊中,然后再给它套上绳子,将其改造成了听话的马仔。
对于一根筋的倒霉蛋来说,不乖乖听话,不甘心当马仔不行啊。时至今日,美军仍然大规模驻扎在日本最发达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附近。比如,横滨、东京的大门口——横须贺就驻扎了美军强大的第五、第七两支舰队,其中的“中途岛”号航母编队、第5舰队潜艇部队、第五航母战斗机联队都常年驻扎。
只要稍稍有基本的国际政治思维的人就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若日本方面有任何异动,可能威胁到美国利益,那么这些杀人利器就要发挥威力了。
所以,每次听说日本人如威胁说要制造核武器之时,瓜子就笑了:不要命的话只管造,萨达姆还在奈何桥上张望,等着谁跟他一起吃团圆饭呢!
总结一下,在列举了当时美国以外列强的惨状后,我们不妨用一句话来概括形势,那就是:美国人在2001年的体会是——风景这边独好!
美国开国精英的政治智慧
风景这边独好!
小布什对这个形势非常清楚——他虽然不怎么聪明,但也不是傻瓜。何况,他还有个教父式的副总统切尼。
小布什与切尼的合作,是石油-军工集团的典型写照。原因很简单,布什家族历来是从事石油行业的,小布什本人,就是在得克萨斯玩石油起家的。而副总统切尼则与美国军工行业关系甚密,通过符合美国法律的操作,他从伊拉克的军事订单中发了大财。
而石油-军工集团的代表人物被美国“人民”(真是人民么?当然不是,而是竞选资金提供者背后的利益集团)用选票推上了决策者的位子。“美国人民”用选票表示了愿望:为了布什、切尼们的利益,美国的国家机器要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
且慢!大家估计都糊涂了:美国人民和各个利益集团,每四年一次,花上数亿美元,辛辛苦苦地全国折腾,终于将某人推上美国总统的宝座,就是为了让此人(及其背后的利益集团)中饱私囊?
错了,也对了。
何解?
这就是美国政治的智慧所在:个人小集团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统一的。
事实上,从奴隶时代的王到封建时代的皇帝,再到当今世界各种政治体制下的各国领导人,他们每个政治家都是属于某个利益集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而利益集团之所以推出某个政治家作为本集团的代表人物,唯一的目的,就是实现自身的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反过来,这一政治家一旦背叛自己的集团,甚至为了集团的长远利益而稍稍抑制集团的短期利益,血腥或者不血腥的报复就会将其吞噬。
随便举几个例子,如变法强楚的吴起,被利益受到损害的楚国贵族们射得跟刺猬一样。再如张居正,他通过整顿混乱的财政局面,割取部分士大夫既得利益,送到国库和百姓手中,进而令财政、政治体系已经濒临破产的大明王朝得以延续数十年寿命,死后却被自己最亲密的学生万历皇帝,代表广大士大夫集团,以神圣的名义彻底清算。张居正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抄没家产、剥夺一切荣誉称号,外加长子张敬修一条命。好在万历还稍稍有点香火之情,张居正得以免遭“剖棺戮尸”之祸:“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换言之,在这个星球上,每个政客,就算如奥巴马般口吐莲花,演技堪比好莱坞一流演员,也改变不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他们都是为其所在的某个利益集团服务,为其本人以及这个集团牟取利益——而且必然是数额惊人、超出普通百姓想象力的巨额利益。
美国人的思路简洁明快、现实而又有效:既然不能杜绝,就利用它吧。于是,他们的立国精神中,就直接承认利益集团的存在,承认他们通过国家政权牟取私利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在“大家一起发财就是好”的精神指导下,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默契,如同美国每个普通的自然人一样——在不损害其他利益集团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争取自己的权益。
而作为所有利益集团中最突出的那个当政的利益集团,在不损害其他利益集团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全力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同时,他们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行为,也必须为整个国家带来巨大利益。这一点,就是美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和精髓所在。
然而,一个巨大的技术性问题横亘在愿望和现实之间:对于个人,可以以法律作为最后的准绳加以约束;对于掌握了国家政权的利益集团,却无法以国家的强制力对其进行约束——因为这强制力就掌握在被约束者手中。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任何一个利益集团掌握了国家权力,都会在无限追求自身利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肆无忌惮。而局势发展到最后,将会损害其他所有人和所有集团的利益,直到后者无法忍受,起来推翻整个体系。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无数次的兴亡更迭。毫无疑问,任何失去了制衡,而令利益集团的利益无限膨胀下去的政权,都必然覆灭。从前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还是如此。
于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出现,一个精巧的政治制度被设计出来,这种政治制度的精神,就是“制衡”。体现在美国的政治制度上,就是三权分立,分别配属不同的机关,令三者之间,相互制约。
三权分立制度,仅仅是从制度上保证这个原则。然而,根本的决定性力量,在于执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各种政治力量、制衡机制,以及能够执行这一制衡之大环境或者物质基础。
事实上,美国各政治力量间,达成了默契和妥协,在一个公认的规则下,进行一种看起来公平的竞争。
简单来说,他们的思路是这样:四年一届,胜者通吃。
胜者(某一特定利益集团),通过其代理人,可以施行对本集团有利的政策。换言之,就是最大限度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被允许的,也是其他集团默认的。然而,一般情况下,不能实施损害其他利益集团的政策。
作为制衡,在施政时,该利益集团要受到其他各方的监督和掣肘。
如果过分了,其他集团即群起而攻之,直至将其轰下台。如水门事件里,尼克松利用国家强力机关(特务)监视竞争对手——他做得太过了,其他各方均认为是被挑战了自己的底线。于是,总统这个工作,尼克松做得再出色,也只能下台了事。
四年任期内,假设施政得当——比如成功发展经济,各个利益集团或多或少都分到一杯羹;或者成功带领全体利益集团抢劫他国成功,大家或多或少都分到一点赃——则大家都无怨言,虽然当权一方必然获利最丰厚,反正大家都沾光了嘛!
那么,接下来的四年,基本上还由“带头大哥”继续做。
如果“带头大哥”施政失误,如经济搞得一团糟,并且对外打劫的事业并未做大做强。那么,在全体在野集团的合力反对下,不但后面四年“他”别想再干了,可预期的未来,“他”所属的利益集团也别想再上台——直到大家把这件糗事忘掉,才有下一次的机会。
这个臭了名头的集团很多时候甚至会连累整个党派——在可预见的未来,休想再问鼎白宫。举个例子,比如民主党的卡特总统交出了窝窝囊囊的成绩单,于是在1981年初他下台后,后来连续三届总统(里根两届、老布什一届),都是共和党人。
所以,这点也制约了当选的利益集团及其代理人,不能太过分。
我们仔细分析上面所讲到的政治架构就会发现:无论是谁当政,其他在野的利益集团的利益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
当然,非常时期,这个保证就不一定实现。如20世纪初期,老罗斯福总统鉴于垄断企业威胁美国国家竞争力,遂对垄断企业下手,重拳打击摩根财团。而在威胁美国国家利益的1929年大萧条时期,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小罗斯福总统,老罗斯福总统的侄女婿)被迫以专断的手段,对过于强势的资方下手。
但这个情况很少发生。一般情况下,这些在野集团的利益不但不会受损,反而会跟着“带头大哥”发财。
所以,“经济持续发展,或者不断打劫别国成功”,这才是这个游戏能够玩了上百年的物质基础。而这,也是我们所强调的“制衡机制运行之大环境”。
当下的世界,很多人非常羡慕美国的制度,幻想将其搬到本国,然后立刻国富民强。
然而,他们不能看到,美国式政治游戏能够“公平”地玩下去,其基础是:无论多少,大家都能分到蛋糕。换句话说,“蛋糕”的存在,才是一切的物质基础,以及这一制衡游戏能够玩下去的大环境。
美国人是靠经济的不断发展,或者掠夺外国,才实现了这个物质基础,具备了这个“大环境”。没有这个基础和大环境,这个奢华的游戏,是玩不下去的。
如果某日,美国的经济不再“领先”,或者无法成功地“掠夺他国”了,你猜猜美国各大利益集团之间,会爆发什么精彩的故事?
看看菲律宾吧,信仰天主教的菲律宾,作为美国曾经的殖民地,政治制度完全照搬美国,简直就是美国政治在亚洲的缩影。其利益集团,在美式民主的沐浴下,完全没有公平的精神:
2009年11月23日,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马京达瑙省,达都温赛市市长小安帕图安组织100多名武装分子,劫持了其竞选对手、该省布卢安镇副镇长埃斯梅尔曼古达达图的夫人杰娜琳、两个姐妹、律师、支持者以及新闻工作者共50多人。
后来这些人质均惨遭杀害,有些死者遭强奸后被掩埋。当局挖出57具尸体,其中包括30名新闻工作者,部分被害者惨遭斩首。
而那个小安帕图安,恰恰是马京达瑙省第一号地头蛇——安帕图安家族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其父老安帕图安乃家族族长,不仅三度“当选”(真的是“当选”的么?我不信,你信吗?)省长,而且,该省22名镇长、市长更多数由其儿子、孙子及亲戚垄断。更重要的是,他乃总统阿罗约夫人的重要盟友——阿罗约夫人曾经形容老安帕图安是“最珍贵盟友”。在公开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如下说法:“2004年总统大选中,在安帕图安家族的周密安排下,阿罗约夫人几乎取得全省所有选票。在其中一个城镇,阿罗约夫人的对手甚至连1票都得不到。”
直至瓜子写下这些文字时,这件案子仍然没有最后结果。而杀人嫌犯一边憨厚地笑着,一边大声抱怨自己无罪而遭到了陷害。
一样的制度,怎么结出这样的恶果?
这里总结一下,所谓的美国开国精英的“政治智慧”,仅仅是建立在美国不断“上升”(经济不断发展,或者不断成功掠夺他国)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基础,在当时美国建国之日,和此后的二百年中,一直没有动摇。换言之,美国一直处在上升之中:一方面靠自己发展经济;另一方面靠屡次成功地掠夺他国。
然而,在某日,抽去了这一基础后,也就是说,那两个条件不能同时具备的情况下,美国的政治制度的副作用就会显现。
其时,资本的反噬、政治制度设计漏洞的反噬,将会彻底撕裂这一超级大帝国。放大版本的菲律宾杀人喋血案将会走马灯一般连环出现,所有政客都将改姓“安帕图安”,而长眠地下数十年的约翰肯尼迪也将不再孤独——会有大量同样遭遇的伙伴下去,陪他一起解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