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而不胜,胜而不利
前文讲到,小布什挟2001年美国国力达到历史最高峰之威,乘全球主要强国国力暂时衰弱的最有利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绕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直取伊拉克。
在美军糖衣炮弹、能够把人烧得只剩骨头的白磷弹、让千百人瞬间丧命的小型核武器 的联合作用下,伊拉克的军队或者被糖衣炮弹打倒投降,或者整支部队被小型核武器分解,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个星球上。
虽然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小布什根本不担心这点。克林顿在任期结束之时,攒下了巨额财政盈余——创纪录的2541亿美元(2000年)。在这个背景下,美军迅速拿下整个伊拉克,直接军费支出才200亿美元,损失128人。
如果事情就这么结束,那么自古功业之盛者,未有比得上这位智商不怎么高的伙计的。然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伊拉克百姓们在吃够了苦头后,开始怒吼。
当布什得意扬扬地宣布战争结束,而分赃协议开始执行的时候,反抗才刚刚开始。
布什和美军吃到了巨大的苦头。在伊拉克陷入战争泥潭的情况下,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布什政府不仅将克林顿留下来的2541亿美元的盈余全部花光,并且屡次请求国会增加伊拉克战争的开支。终于,在2004年9月底,小布什政府再度为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创下纪录——4130亿美元,比2003年高出约360亿美元。
而此时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动荡中越来越低。伊拉克战争开打的2003年,伊拉克石油产量跌掉三成五,出口量从2000年的每日250万桶跌到150万桶以下。此后,情况稍稍好转,但是直到2007年,每日石油出口量也仅仅在200万桶上下徘徊。
原因很简单:那个伊拉克石油产量“在五年内达到400万桶/日”的前提——“伊拉克的暴力事件得以平息下去且安全形势不断改善”——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甚至到了现在,这个前提的实现也是遥遥无期。而且,在可预期的未来,这个前提也绝对不会实现。那些“黑手”,未必有能力虎口夺食(或者说“虎口夺油”更加贴切些),但是他们有能力让“老虎”干看着摆在眼前的“肉”却吃不成——做到这点,绰绰有余。
我们可以看到,小布什的所谓的“大伙儿一起分赃”的伟大计划彻底破产。伊拉克地下抽出来的一点点油就在“石油-军火-华尔街”这些利益集团内部分分,却没有分给其他利益集团的了。
所以,除了布什政权核心人物及其背后的石油集团、军火集团、华尔街犹太金融集团发了大财之外,美国作为一个整体,却是赔大了:出人出钱换来的结果不是舒舒服服地将埋在地下的黑金换作美金,国内各大利益集团一起大赚一笔,从此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反而是国会要不断掏钱,掏钱,再掏钱——总之,是赔了大钱。
2011年底,据五角大楼自己的统计,美国已经为伊拉克战争投入7700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越南战争(6860亿美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4100亿美元)的开支。同时,五角大楼统计数字显示,4474名美军士兵因伊拉克战争丧生,其中3518人死在战场。另外,将近3.2万名美军士兵受伤。
2007年1月23日,人民网报道:“据美国一份研究报道指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经济损失两万亿美元。”2008年2月26日,美国国会听取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顾问、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对伊拉克战争开支的论证。根据多年的研究分析,他得出了十分惊人的结论:为了打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美国支出的军费已经高达3万亿美元,差不多等于美国全年GDP的五分之一。
这些都是场面上的话,事实上,美国花在伊拉克战场上的开支,不止7700亿美元;美国经济的损失,也不止2万亿美元。斯蒂格利茨教授也认为,所谓3万亿美元的军费,根本不是全部的开支。
同样,美国炮灰(美军之外,还有雇佣军和类似“黑水保安公司”这种美军外围组织,还有萨摩亚的或者拉美的、期望参军赚钱来付大学学费或者获得绿卡的年轻人)的死伤数量,也远远超过上面的数字。美国人趁黑夜,利用其欧洲某几个国家的机场,偷偷摸摸向国内转运尸体和伤员,以掩盖死伤数字。这是被幸灾乐祸的欧洲人跟踪了好久后,才曝出的新闻。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战前狂热跟风、力挺小布什上台的其他利益集团尤其火大,眼见得布什、切尼、格林斯潘之辈吃得油光满面,而自己却分不到多少油水,不由得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们的手段,就是或明或暗地支持的“民众反战运动”。
四十年前的一幕再次重演。当时,越南战争的惨败导致美国利益集团政见分歧,其后果便是所谓的 “民众自发性反战运动”。这一次也差不多,伊拉克战争的失利和分赃不均导致利益集团大联盟彻底分裂,其后果,依然是那个 “民众自发性反战运动”。只是,“反战运动”仅仅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却是各大利益集团内部深深的裂痕,以及当权集团所受到的强大压力。
就在这空前的压力下,那个久经考验的帝国主义战士、美国共和党忠诚的党棍、造谣专家、政治荒诞剧资深编剧、饶舌音乐爱好者拉姆斯菲尔德同志,被迫下岗了。时间是2006年11月8日。
话讲到这里,这节内容本来已经结束,但是,还有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提出来:
一、为何伊拉克战争开始之际,美军可以在伊拉克街头大摇大摆,而伊拉克正规军被打垮后,伊拉克就变成了美军的坟墓,导致其伤亡节节上升?
二、为何数十万装备精良的伊拉克正规军25天内就被打垮,仅仅对美军造成128人的损失,而传说中这也没有那也没有的“四无”(无后勤、无根据地、无人员武器补给来源、无大国支持)游击队则在此后的7年中越打越强,给美军造成惨重的伤亡?如果有人说这里面没有曲曲折折的故事和大国博弈存在,你信么?
三、前文已经提到,伊拉克公仆们发财了,他们从找上门来的FBI或者CIA特工那里接过美元存折,交出军队,快乐地跑去国外追寻“自由”。这也是有组织的伊拉克正规军一哄而散,以及布什那128人微小伤亡数字的奥秘所在。那么,此后给美军带来巨大伤亡的“无组织”且装备低劣的游击队又是谁组织起来并在此后七年中连续不断接济的?
这些问题,美国人自己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多年来一直拼死阻拦、死活不让美国人发动对伊战争的几个大国。而且我们会发现,这几个大国加上美国及英国,恰好凑成一个集团——“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成员国”。这几位,就是被小布什严重侵犯了既得利益的国家。
to be or not to be,那根本不是个问题
面临同样惨淡的局面,性格强悍的小布什绝对不会跟性格软弱的哈姆雷特一样:“to be or not to be,这根本不是问题!”
他要继续待在伊拉克,清除那些专门破坏石油设施、袭击美军的“叛乱分子”,然后花2美元,将石油从地下抽出来,拿到国际市场上,按照30美元、40美元、70美元、100美元,甚至147美元的价格卖出去,甚至,操盘手们还可以将这巨大的差价,再乘上几倍乃至十几倍、数十倍——那是个多么美妙的前景!
可问题是,在实现这个美妙前景之前,打仗需要花钱啊!克林顿的2541亿美元已经被小布什花得精光,下面怎么筹钱呢?
小布什想也不想,就去找格林斯潘——我们的主角,终于又出场了。
格林斯潘老头伸出两根手指:“你的问题是缺钱。这个你明白,我明白,我不多说了。现在我说两条对策。第一条对策,印钱,先印上7万亿再说。”
“印钱!7万亿美元!”小布什不禁吃惊地叫了起来。他依稀想起自己曾经拿过某个学校的MBA学位,在翘课泡妞的间隙,依稀听说过滥发钞票的可怕后果——恶性通胀。
“莫怕,莫怕,”老头子说,“学校里面说,滥发钞票会引发恶性通胀是吧?那是放屁。”
小布什想起来在某期的Reader’s Digest(《读者文摘》)上面看到的笑话:两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各自付给对方一亿美元,换取对方吃一坨屎。两人除了每人吃了一大坨热气腾腾的屎外,并没有为自己带来任何经济上的收益。然而,垂头丧气的二人,却被他们的导师激动地称赞。因为二人在吃屎的过程中,伴随着交易,而且交易金额高达两亿美元。
按照经济学上对于GDP的定义——伴随着交易的经济活动,按照交易数额,则创造了相应数额的GDP——这相当于为国家创造了两个亿的GDP。换句话来说,如果全美国的官员和经济学家每天吃上“两个亿”,那么,美国GDP增长“保7”、“保9”什么的,还成问题么?
后来,在全世界,这个真理流行开来,人尽皆知:经济学家和吃屎之间的关系。
话题转回来,我们来代替老头子解释下去:一定量的货币,对应相应数量的流通商品,则物价可以保持稳定,经济可以平稳运行。
滥发货币的结果是货币量增多,则同样数量的商品对应的货币量增多。其所导致的进一步后果,就是商品价格上升,也就是通货膨胀。而且,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发行的货币量越多,则通胀越严重。
津巴布韦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2008年7月,其通胀率达到231000000%。某一天,网上报道了这样一件有趣的新闻:2009年8月,在津巴布韦首都哈雷拉,一位大妈抱着总值3万亿津巴布韦元的一堆钞票搭公交车——别被那所谓的“3万亿”吓坏了,其实,这个数额只略等于3.5元人民币。开车的司机大叔根本懒得清点,看也不看,收下拉倒。
然而,这个世界上,滥发钞票,而不用担心本国国内发生通胀的,却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那就是美国。
原因很简单,美元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流通货币以及避险工具。
美元,仅仅因为是全球霸主美国发行的,仅仅因为其背后有美国的全球霸权做信用保证和后盾,就可以如海水般发出去,而且立刻会被全世界各国抢着用各种优质产品和服务换去,当宝贝一样存起来。
事实上,西班牙《起义报》报道说,2001年美国的货币发行量比上年增长了12.75%,达到7.8万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只有6000多亿美元,所占比重不到美国发行货币的8%。换言之,就是92%的部分或者7.2万亿美元的美元纸币,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储存起来。这也就是 “格林斯潘多发行7万亿美元” 的由来。
而彭博新闻社2004年11月9日报道指出:在全球3.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仅亚洲的央行就拥有其中的2.2万亿美元,占64.7%。
所以,我们得到这个结论:美国超额发行的美元,留在本土的不多(8%以下),所以格林斯潘根本不用担心本土会有发生高通胀的风险——应该担心的是其他国家,它们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储存的那些花花绿绿的、叫作“美元”的纸,越来越不值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
我们稍稍沉思一下,就会发现:美国人尽可能地随便发钞票,印一张钞票(1美元、10美元或者100美元),只要4美分的成本,可以到国外去当1美元、10美元或者100美元来花——换回相应数额的优质商品和优质服务!
老头子伸着两根手指,强调还有第二个对策:“我们无限地印刷美元,发到国外去,就算世界再大,美元信用也早晚会崩溃。大家迟早会发现自己手里换来的东西越来越少,此时,他们会争相抛弃美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老头子接着说:“只要有足够的、巨量的商品,来对应这巨量的货币就行了。这样,我们发出去的美元,就不会引起全球大通胀。好在,这个巨量商品的生产者,早就安排好了。这就是第二个对策。”
“安排好了?那还废什么话?”小布什夺门而出。
Cut!停机!
上面都是瓜子写的剧本。从来没有发生过,大家不要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