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乐氏一家的体貌特征
1.外观特点
乐家嫡系的典型人物,从外观特点上看,要具备哪些体貌特征才算得上是具有“嫡系的体征”呢?亲友们认为,这外观特征可归纳为三点:
一是身材较高,起码中等以上身材(矮小者很少)。
二是通鼻梁(亲友戏称乐家人特有的通鼻梁为“乐家鼻子”)。
三是长脸,大耳朵(富态形象的大耳),乐家人中少有短脸、小耳、塌鼻子者。
2.乾隆年间乐家祖先的画像,具体显示家族特征
乐氏海外族人现保存有两百多年前乐家先祖的一张画像真迹(见图1-1,图1-2),经高像素数码相机翻拍,得以见到先祖乐毓秀——“汇川公”的身材面貌。汇川公是“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公(号尊育,排乐家来京后的第4代)的重孙,是老三房乐凤仪的孙子,所以汇川公(乐毓秀)排在乐家来京后的第7代,较笔者早7代。从画像上看出他的外貌特征保持着乐家的特点。虽然传宗接代好多辈,其遗传基因至今仍呈显性(可与我父亲的照片图12-1比较),可见乐家基因之强势。
此幅画是250余年来从未公开的画像,有了这张画像不仅可以直观到乐家先祖的面貌体态;从画的题跋中,从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还可析解乐家历史中的众多细节。汇川公乐毓秀喜读书,喜交结文人雅士,共聚饮酒,提诗作画,研讨禅学。因此留下这张“线描”画像,画像比起文字的形容要直观许多。
汇川公画像中的相貌特点具有很强的家族代表性,他的好友“凯头陀”傅雯在画像的旁跋中称汇川公为“佛容居士”(图1-3)。诗中有“不共诗禅便画禅”之句,表达出众友人间的共同爱好。由此可见,汇川公必是公认的五官端正、鼻直耳大、雍容大度之相。汇川公当年迎娶了亲王贵族家的女儿,称得上相貌堂堂。足见那时汇川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乐家大房的特征是白发,也就是平常说的“少白头”(青年时开始出现白发,老年全白,脱发少,且不秃顶)。这是因为我的曾祖母是少白头,我的大姑母乐钟瑗受遗传的影响也是满头白发,故而得到一个戏剧性的绰号:“白毛女”。可想而知,我家大房的女性成员在中年后大多染发。如不将头发染黑,那么每天要多次回答这样的问题,例如:“您头发全白了,今年高寿?怎么脸上看去这么年轻呢?”这虽说是善意的,然而每天要经常回答这类问题,心理上实在吃不消。她们大多倾向染成黑发,一方面是美容,一方面借此来躲避令人尴尬的提问。
属于我这一辈人(来京后第14代,远祖以来第39世)的,我的堂兄乐钰,体型高大,高鼻梁,长方脸,年轻时毛发浓密,并且蓄须。在商店,有人在旁议论说:“看,快看,这个大老俄,北京话讲得还真地道!”乐钰常凑趣地答道:“我是在北京出生的呢!”对方说:“怪不得哪!您也可算是咱们北京人了”。
我也具备上述体型特点,身材较常人高些,长方脸,高鼻梁,大耳,肌肤较白,微胖。亲友对我开玩笑说:“一眼看上去你是不折不扣的乐家人。乐家的‘商标’在你身上都有,没有掺假成分。”
我自30岁起,头发已经半白,将近50岁时头发几乎全白,黑发极少。虽然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愿意把白发染黑,我却在50岁后很少再染头发,一直保持全白发的自然面貌。有一次在机场,突然有人出乎意料地上前来问我道:“您的白发染得很好,外观真干净,白得闪闪发亮。您能告诉我,您的白发是用什么药水染的吗?”
他又说:“我自己的这种斑白头发看上去不很清洁,希望有办法染成全白。”
当时我不想令他失望,没有告诉他我自己根本没有染发;只好根据所知道的商品信息回答说:“现在这种白色染发水买不到了。但是日本和法国仍然生产染发用的漂白发水,只是头发在漂白之后会发脆,这就需要耐心选择品牌。”
他很高兴得到这个信息。其实,我的这种“白色染发水”就是遗传“基因”,品牌乃是“乐家老大房”。
我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外留学时,中国大使馆因当时海峡两岸间的政治原因,通知中国内地留学生要密切注意人身安全,不要任意暴露中国留学生身份。我当时正好留了小胡子(Moustache),我征求纽约总领事馆俞明星秘书的意见,他不反对我蓄须。于是我决定继续蓄须,这次再故意留长些,看上去真有点像日籍留学生。有一次,我走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汉尼本大街(Hanniban Avenue)上,几个日本人迎面走来,用日语向我问路。
我说:“我听不懂日语。”马上另一日本人走上来用英语说:“希望您逐渐能说好日语。”我只好反驳:“你看!我可没有兴趣说日本话,因为我不是日本人。”于是这几个人马上集体以独特的日本式鞠躬。每深鞠一躬后退一步,引得路人驻足观看,不知发生了什么纠葛。我对自己的外貌心中有数,说明蓄须成功,表面上只好原谅他们的冒失,耐心告诉他们应朝哪个方向走。
我在国外遇到乐家昔日的世交时,他们总诚恳地说:“常言:‘富不过三代’。你还真肯于吃苦读书,早早考上联合国的奖学金,你不像是个富家子弟。”
我说:“真太过奖了!其实我家祖辈大都勤奋肯干,且吃苦耐劳,这也算是我家遗传来的性格吧!”又说:“家父教育我们,如果富家长辈都督促子弟勤劳苦干,反对好吃懒做,如此坚持,‘富不过三代’就不是规律。”
按道理,家中有钱本来应该是子女成才的有利条件,是优越的外因,能使大器早成;但也可能正因为条件太好,容易纵容小孩子沉溺享受、不思进取,把优越的条件逆转,使“好事变成了坏事”。关键在于父母致富之后,是不是真正理解子女成才的条件,是不是知道小孩必须要刻苦方能成大器。小孩吃不了一点辛苦,父母只知一味地溺爱,只知道请家教补课,使孩子始终处于被动。关键是愿不愿让小孩从小养成坚韧性格和勤劳的习惯。父母不考虑这一紧要的素质,很为失策。我曾经建议一个富裕的朋友,把孩子放到寄宿学校中去,由小学到中学吃、住在校,每两周自己坐公交车回家一次。小孩在寄宿学校学习很好,自己能照顾自己,也很通人情世故,能体会人生的冷暖。高中毕业,顺利考上了著名高校。
现在有据可查的乐氏族人的成员和远近亲戚,已达百余人,分居于国内各地及世界各国,其中以欧美几国最多。我在20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的时候,常外出到各大城市参观访问,几乎在美国的各大城市都有亲戚来机场接机,这使得外国朋友十分惊讶。他们弄不明白,即使美国人自己,在本国也没有那么多的亲戚。他们根本没有中国“大家族”和“大宅门”的概念,对我所做的解释虽然可理解,但还是想象不出中国家族之大、家族观念之深,可以发展遍布全球而不中断。因而他们依然连连说:“不可理解!我们可没有这么古老的大家族可供记录!”不过,在古老的欧洲,著名的大家族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