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三、乐家药铺的铺面特点

时间:2013-01-08 08:39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三、乐家药铺的铺面特点

  乐氏家族有着自己一贯不变的传统,药铺铺面也有定式,识别乐家药店要把握几个特点:

  乐家在清朝创建同仁堂之后,鉴定乐家药铺时需要同时有两块匾额为佐证。因为乐家嫡系药店的字号不止一个,除了要悬挂“某某堂”名的字号正匾之外,还要悬挂“乐家老铺”的行书匾。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乐家药铺是采用“双商标”的“防伪标志”,两块匾同时挂才算数。临街的正堂要有“某某堂”的匾额,店的正中应挂有“乐家老铺”的行书字体横匾,正匾匾额右侧配有“灵兰密授”匾,左侧配有“琼藻新裁”匾。左右两根大柱上挂有“家传玉典望西鼎”,“品正琼浆贡北阙”的竖写对联。此种古香古色的陈设,是乐家老铺的典型格局。

  在乐家人眼里,标志很明确,挂有“乐家老铺”的行书匾就是同仁堂嫡系所开设。同理,没有挂“乐家老铺”的行书匾,就不是“京都同仁堂”的分号。

  自康熙年以来,乐家要求所有乐家药铺尽可能采用此种格局,因此乐家药铺的店堂面积要足够大,才能做到如此布局。

  四、乐氏家族的处世哲学、处世心态与作风

  家庭环境、社会习俗、遗传基因、经济条件、历史传统等因素会对一个成熟的家族造成持久影响,继而形成家族的作风。

  总体来讲,乐家人给人的印象除了外形特征外,在个性上也有特点。乐家大多数人的性格趋于内敛,自律而谨慎,为人厚道。重事业,轻享乐,思想开放,吃苦耐劳,颇具宁波人勤快坚韧、积极创业之特色。

  在乐氏一家长达300多年的起伏兴衰中,用一条格言可以概括其家族个性和处世哲学,即:

  “运到盛时须儆省,境当递(读:低)处要从容”。

  意思是:在交好运时要谨慎,要经常自我警惕反省,不要张扬跋扈;在处于低潮时,要从容不迫,发愤图强,摆脱困境,切切不要心灰志短。所以乐氏一家日常生活和处世态度一向较低调,谨言慎行,弛张有度。当同仁堂遭陷害,处于极度困难的时候,乐家生计几近赤贫;而乐家掌门人能卧薪尝胆,毫不气馁,积累力量,勤劳奋进,以谋恢复祖业,东山再起(见第五、六章)。事实说明,这种个性,沉稳而顽强,很适合中国的世道与国情。

  四房的四位兄弟中,乐达仁(大排行第七)、乐达义(大排行第十)这两位都是勤恳从业、认真进取、不遗余力的人。但在常态之中也有例外,他们同胞四兄弟中的其他两位,十三伯父与十六伯父只知坐享其成,少有作为,形成亲兄弟中两强两弱的格局。四房的十三伯父与十伯父乐达义的稳健为人完全不同,十三伯父是声色犬马中的高手,玩闹大家,社会上称其为“乐十三”,在当时的北京社会上他凭借玩闹之风已有“名气”。甚至我家有些家人在公共场合不愿承认他是我家的近亲,对他的为人佯做不知,答曰:“我们是远亲,平素不常来往,不了解。”

  又听先人说过:三房的四祖父乐达聪(大排行第四)与乐家多数人更有所不同,应属“另类”。乐达聪年轻时纵欲声色,直到年纪渐长才分清是非,有所收敛不再荒唐,因而他得以延年益寿至八十有六。此外,有以铺张挥霍著称者是三房乐叔繁的孙辈乐鉴秋,排行第八,最不检点,以致乐八爷在外面的名声欠佳。后来人们发现他这一支人多有神经缺陷,他疯癫的基因是由上辈所传,甚至遗传到子侄,形成这一支房头的遗憾。

  总而言之,乐家的大多数人给人以憨厚谦虚的印象,处世诚挚率真。

  故事传说

  清朝末年有个故事。北京前门外有一家酱肉铺,不知是何原因得罪了某顾客。某天有一个人到这家酱肉铺,说要定购二百只烧鸡和二百斤酱肉,要他们两天之内送到前门外打磨场新开路,供老乐家过节用。该店一听是同仁堂乐家要这样大的数量,就深信不疑,马上选用上好原料,精工细作,推车送去。岂知送到时,门房查无此事。酱肉铺知道上了当,当即恳求乐家门房再通报一下,不然他这家酱肉铺就开不下去了。最后还是没有查出来,不过乐家的铺东表示可以酌情购买一半的数量,为乐家自己过节用,这完全是照顾这家小铺子不致亏损过多。

  这个故事一时在北京前门外的商铺之间传为佳话,大家一致认为,同仁堂确实有“同仁”之风。当时同仁的名声传开,前来求助“告帮”的人隔三差五总有不少(当时公开求助的用语叫“告帮”,以类似帮会的“义气”求助),而且大多数人都能够得到帮助。

  以下各章所讲乐姓一家的历史故事也都多少体现出乐氏家族的传统仗义作风。

  五、家族成员的排行

  中国大家族的排行有三种方式:

  一是“大排行”:是指全家族统一的排序,所有同辈男孩子都包括在内,按照出生先后依次排出次序:大、二、三……过去重男轻女,对男孩特别注意,男孩子都知道自己的大排行数字。例如第37世(京第12代)的一辈人共有17位,第38世(京第13代)共25位。其中我的父亲乐佑申,大排行排老大,他下边的“纵堂兄弟”排到第25位。不过到了我这一代,人数更多了,没有人及时收集,所以大排行排到了父亲这一代,往下就失传了。

  二是根据“同一祖父的房头排行”:是指同祖父的子辈、孙辈进行排行,也就是对所有孙辈的“嫡堂兄弟”进行排序。例如,我祖父乐达亨排行老大,有4个儿子,二叔父结婚最早,他的大儿子乐钰也就是我辈祖父的大孙子,按房头排行大,所有我辈的堂兄弟共11人(大家都有同一个祖父)都称乐钰为大哥。在附表二中,可见现在大房乐达亨的孙辈11人的名字(留在法国的一支,缺乏资料,未排入孙辈11人内)。

  三是“小排行”:是指同一父辈的排行。这是中国家庭最简单的排行方式,可以是男女分开排行;但有的人家也混排。

  中国的大家族讲究排行,当面直呼人名被认为不够礼貌。每辈人按照出生的先后排序,可直呼其排行数序,被认为是尊重对方,也更亲切。我们乐姓第38世(京第13代)的子孙共27人,是以曾祖父印川公和曾祖母许夫人为基点的排法,如称乐元可为14哥,乐朴荪为17哥,这种方法就是大排行,数目字往往很长,外人记忆困难。假如说:“27哥呀,有个电话找21哥,15哥已经去接了”,一时很费解。但是自家人就能听得懂,久而久之,举凡人名、地点、日期等都有了默契的代名,家人听起来很亲切,外人难以听懂,这就是所谓的“家族密码”。如果外人假作族内人,就很容易被识破。

  按照我国北方的习俗,祖辈给婴儿取乳名(即昵称,北京叫“小名”)颇有讲究:乳名常叫做铜、铁、龙、虎等结实彪悍的名字。再有是取容易成活的小动物名字,如狗、狗剩、龟娃子等(例如,天津的“狗不理”,其中就有“好养活”的含意在内)。也有乳名叫做道士、僧人的名字,比喻有道行,延年益寿。乐家四房的祖爷乐季繁的乳名叫做“喇嘛”,因此乐家人日常把喇嘛称为“黄和尚”,这是要避谈四老爷爷乳名之故。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人告诉我:“如果你说到喇嘛僧,要说‘黄和尚’,别人怎样说,不要管他,自己不说就是了。”

  中国家庭中日常多以排行顺序作为称呼,清代中叶以后,汉人追逐时尚融入了满人的习惯,例如:称伯父、叔父为“爸爸”。我家就称二叔父为“二爸”,我的堂兄弟称我的父亲为“大爸”,甚至我们叫大姑母为“大姑爸”,这都是清代皇族的习惯称谓方式。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