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乐氏家族进北京的几种说法
前面说到,乐氏家族是由浙江迁来北京的。有没有可靠证据呢?
归纳乐氏家族进北京的过程,有四种说法。前两种说法有文字根据,二者有共同处,二者间没有大矛盾。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的共同之处都认为乐氏家族是在万历年间,由浙江省慈溪来京城的,不同之处仅仅是南宋之前的情况。而第三种说法和第四种说法仅是社会传说。
一、 乐氏家族进京的第一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以乐家祖先画像旁的题跋年代是乾隆丙子年(1756年,约乾隆21年)为依据的(见图1-1,图1-2)。乐家祖先乐毓秀(号汇川,京7代)在画像旁有亲笔题字(图2-3),题字如下:
维殷之裔,世居盘谷,宋帝南迁,浙水聚族予宋国公子乐甫后,世居河南盘谷,南渡时徙迁宁波。曰明万历,来于京师。金台有址,托足于斯。无谓市小,市则有花,在城之南,九世为家花市巷名,岁维乙巳,孤矢初县。我考名予曰秀,字予曰汇川。忽忽焉、碌碌焉,三十二年。予爱吟诗,予拙予口,予量不佳,而喜饮酒。彼诸君子,爱忘予丑,予乐多贤友。德之不修,我则忧之;声闻过情,我则羞之。名不善求,生不善谋,日嚣嚣焉无愁。在石之上,在桐之阴,人貌我面,我绘我心,月有景,琴有音,高山流水,往古来今。
乾隆丙子年十月有一九日析津乐毓秀自述
这段题字多是四字一句,类似四言诗,谦虚地讲述了乐家上千年的来龙去脉,大意是:
我家是殷朝的后裔,自古居住在河南盘谷,是宋国公子乐甫的后人(笔者注:盘古位于河南洛阳以北,现济源县附近),宋朝向南方迁都时,乐氏家族随同宋朝皇帝南迁,全家聚集一起来到浙江。据说是明朝万历年间有人来到京师,落脚之处是北京金台一带(笔者注:北京金台的说法很多,这里是指崇文门外“金台书院”一带)。该地有固定地址的集市,集市规模虽小,总有花出售(多指绢花),地点在北京城南,乐家在此地已住九代人(包括侄、侄孙两代)。胡同名字就叫做花市(今花市大街一带)。我以秀为名,别字汇川。绘此画像时年32岁(虚岁),自知碌碌无为。平时虽爱好吟诗,但我并不聪敏而且有点口吃。虽爱饮酒,可是酒量又不大。相识的各位群贤挚友并不计较我的缺点,我得以交结到众多文人雅士。我为自己修养不高而郁闷,也为自己名过其实的声誉而惭愧。我不善谋财,不善追名逐利,终日嚣嚣无大作为。在山石之上,在梧桐树下,别人能生动描绘出我的外表,只有我自己能刻画出我的内心。明月有影,抚琴有音,高山流水,古往今来。
汇川公绘此画像时的年龄是32岁(实足31岁),汇川公出生于雍正三年(即1725年),在自述中汇川公说到自己的爱好、个性、交友等方面。这段话的最后落款是“乐毓秀乾隆丙子年11月9日在析津的自述(析津之地即现北京市大兴区,泛指燕京)”。
此画像作于公元1756年(画像之后,名人陆续题字至1758年完成,见第一章、第二章图2-1~图2-9)。乐毓秀自己题字的右下方印章刻有“汇川”二字,在左下方另一印章刻有“前身应是一诗僧”。这说明汇川公(晚辈对乐毓秀的尊称)的诗颇有造诣,他不像个商人,不追求名利。在诗文方面颇显文人气质,在处世方面具有看破世俗僧人的超脱格调,与郑板桥一类超脱的文人意趣相投,自认为具有诗人和僧人的双重特色。我以为,像这样儒僧与诗人兼备的商人,恐怕是百年中难遇的一位。
画像经历了250余年,避过了“十年浩劫”得以保存。虽然画的纸面已氧化,四周题跋的绢面已经发黄,可是墨色依然,各印章的印色鲜红,清晰可辨。只是画的裱装显然已老化变脆,失去了光泽。我曾愚蠢地想把画裱装翻新,但内行警告说此举等于是破坏文物。
从画像四周的题跋来看,其中有郑板桥的好友伊福讷,还有名家李世倬、进士邵大业、进士卲自镇、内廷供奉傅雯、满族举人成桂等十几位名人名家。如此多的题跋涉及面很广,定是真迹无疑。
[注]画像四周纂写题跋的知名人物:
1.伊福讷 满人辉发纳剌氏,雍正庚戌进士,由主事历官御史,户部郎中,子兼五,工书法,嗜酒,是“扬州八怪”郑板桥的挚友。郑板桥在北京时,二人曾经5次同游北京香山。郑板桥有“红树年年只识秋,西山岁岁想同游”之句,记述二人同游西山之乐趣。当时正值北京西山法海寺整修后不久,我估计此次聚会很可能是在北京西山法海寺。这证实先祖汇川公与郑板桥、曹雪芹是同时代人,意趣也相投。伊福讷的题字在画像正上方(图2-4)。
2.李世倬 字天章,奉天人,是高其佩的外甥,官副都御史,曾出任太常,人称李太常。别号很多,又别字汉章、天涛,号谷榖,又号十石居士,太平拙史,伊祁山人等,素以书画著称。李世倬的题字在画像正下方(图2-5)。
3.邵大业 字在中,顺天大兴人,旧籍浙江余姚,雍正十一年进士,任湖北黄陂知县。
4.卲自镇 子尹东,号笠塘,乾隆进士,邵氏家族“四代进士,父子同榜”,两位卲氏的题字在画像最下方(图2-7)。
5. 傅雯 奉天广宁(即辽宁北镇),官骁骑校,师高其佩,自称凯头陀,乾隆时供奉内廷。题字在汇川公自题右侧(题词见图1-3及图2-8)。
6. 成桂 号雪田,满人姓觉罗氏,镶黄旗人,乾隆时举人,工草隶。题字在李世倬题字左侧(图2-9)。
先祖汇川公从辈分来说是乐家来京之后的第7代(现笔者一辈排到第14代,相差7代人)。更为直观的说法:这位汇川公是我这辈人的曾祖父的曾祖父(即祖父的祖父的祖父,参见[表一]——《乐氏家族世系的树枝形家谱》)。
这两百多年前的物证最具权威性,证明乐家是800年前出于忠君爱国之心,由河南盘古追随宋高宗到浙江;再于400年前,由浙江宁波来到京都北京。事实上,这个证据就是导致我写书的初始动机,因为在已经出版有关同仁堂的书籍刊物中都是沿用乐氏进京的第二种说法。该说法的证据不够直接,有张冠李戴之嫌。而我现在所见的祖宗画像是当事人手书的唯一证据,很可靠。后来,我来到宁波,把手中所有证据整合之后,越发深信所见的乐姓家族的历史渊源。
除了根据先祖画像题跋的依据外,按清末留下的《乐氏宗谱》序中也有大致的记载:“乐氏之先本出于宋,微子启之苗裔也……家四传而至公子术……子孙以其字为姓……世居河南商丘之地”。有这段记载作为旁证,也进一步支持了第一种传说的正确性。
总而言之,乐氏家族是在南宋由河南来到浙江宁波,定居宁波几百年后,于明末清初来北京,在北京崇文门外的花市住了较长时间,传至汇川公的孙辈。我估计,到了第10代人,约在印川公(乐平泉公1840~1850年)时,即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搬到前门外打磨场新开路。
按此说法,乐家的原古祖籍是河南盘古。所以当有人说乐家是“橘井传家三百年”时,家中的父亲辈和祖父辈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我家的医药传统并不止于此。他们几位意见是:我家医药传家远过300年。如果说:“橘井传家八百年”也不为夸大。
所以乐氏家族的祖籍既可以说是河南,又可以说是浙江。从籍贯产生的影响考虑,影响较近、影响较大的还要说是浙江宁波,所以我宁愿说自己是宁波人,性格上也随宁波人。
亲身经历
在20世纪90年代,当我执教于深圳大学时,有位深圳市“宁波同乡会”的负责人,是任教于深圳大学的陈永康教授。有一次,他在大家等候学校班车的时候,突然问起我是不是宁波人。我于是把上述的信息说了一遍,陈老师十分高兴,马上邀请我参加深圳市的“宁波同乡会”的聚会。在会上我向同乡会汇报了上述的情况。
我说:“我家居宁波几百年,应该说是宁波人,乐家老铺同仁堂在北京的事迹反映了宁波人的开拓精神,这是宁波的骄傲”,聚会上宁波同乡反应热烈。
深圳市“宁波同乡会”约我聚会的第二年,宁波市政府就直接邀请我前去宁波访问,并且给予热情接待。我汇报了祖辈的历史,宁波市也再次考证了乐氏家族,证明无误。地方杂志对“同仁堂”冠以美名——宁波帮在北京的“明珠”。
此时我了解到,宁波在很早以前就有一条“药王街”。这条“药王街”集中了中医、中药界权威人士,医药事业十分兴旺。浙江的医药界人士大多以这条“药王街”为中心,向各地辐射。此外我还了解到,宁波鄞县一带,自古以来聚居很多乐姓住户,大约有上百户人家姓乐。小时候,我曾听父亲说,世代相传祖上家居浙江鄞县的小西门,这次访问使我有机会亲自调查,亲眼看到历史社会的现实,证明上述的传说资料是可靠的。不久,宁波的媒体宣称:“同仁堂是宁波帮在北京的一颗明珠”。我因而直觉意识到,从乐良才单枪匹马,以游方郎中的身份独闯北京,下传几辈人,直到同仁堂的发达兴旺,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其创业和守业的艰辛可想而知。
回想宁波市的接待,也顺便谈一谈宁波的地方特色。宁波自古地处滨海,物产丰富,海产新鲜,商业发达,人生态度开放,所以饮食很有特色。宁波的特色菜如醉蟹、醉虾、醉泥螺、东坡肉、臭冬瓜、臭豆腐都与众不同。宁波市政府接代人员问我能不能适应又生、又臭、又腥的味道,愿不愿尝试一下?我原本对宁波菜有所耳闻,有心理准备,于是同意尝一尝。结果完全能适应,而且胃口大开,大快朵颐。我认为其中最对口的是醉泥螺和醉虾。副市长开玩笑说:“你身上本来就有宁波人的细胞嘛!所以不用经过品尝锻炼,你就马上可以适应宁波口味。”
自先祖乐良才来到北京,至今传到我这一代为第14代,前后历经了约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