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二、明末清初乐良才前来北京定居

时间:2013-01-08 08:35   来源:中国台湾网

  二、明末清初乐良才前来北京定居

  终于在明末清初之际,乐良才决定离开浙江,实现他北上京城的计划。作为一位行医走药的游方郎中,他沿途看病卖药,医药兼施。因为铃医的特点是治病速效,针药均有特点,大多有祖传秘方,具备医术和制药两门专长和特色,这样就可能在游方郎中与地方医生之间,显现出较大竞争力。此时乐良才再次回到扬州,旧地重游,行医年余。直等来年开春,才沿着大运河北上京城,晓行夜泊最后到达通州府。又经通惠河到达京都东南的崇文门。

  崇文门俗称海岱门,又称哈德门,是京城重要的交通枢纽(北京城有三重城墙——皇宫紫禁城、内城与外城)。那时北京还未修建外城,内城就是最外的城墙,所以从通州沿通惠河可以直达京城城墙之下。崇文门是北京水路的门户,首次来到京都的乐良才抬头仰望城楼,无限感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气派的建筑物,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高大的城墙,心情极为兴奋。

  乐良才由崇文门登岸,登岸处就是所谓的“水关”。再往西来到正阳门城楼。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的城楼更高大,城楼外的箭楼更雄伟,真可谓盖世无双。不久,他在崇文门外,凭借着他的高超医术,治好了一个姓杨的老者。杨氏一家见乐良才朴实安稳,勤俭可靠,初到北京举目无亲,就允许他暂住在崇文门外杨家的厢房中。由此,乐良才找到了一处住宿的理想地方。这样,乐良才开始在北京行医看病,半年后返回故里慈溪。安顿好家中事务后,他又重回京城,这次则准备长期定居下来。

  故事大意

  乐良才与杨姓老者一家相处融洽。杨姓老夫妻仅有一女,取名为杨柳,与乐良才年纪不相上下。自从乐良才借住杨家之后,杨家千金一改过去晚起的习惯,天天早起,烹制早餐,供一家食用,其中也包括乐良才。不仅如此,她每顿饭都注意照顾南方人喜食大米的习惯,每餐为乐良才准备大米干饭。有一次,杨柳感冒不适,乐良才抓药煎熬,送饭送水,精心照料,无微不至。老夫妇心中暗自高兴,待姑娘病愈后,老太太找机会独自与女儿倾谈心事。

  老太太先开口说:“这些日子乐良才对你悉心照料,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你跟我说真心话,你觉得这个人到底怎样?”

  杨家千金低头不语,脸颊泛起一层红晕,只是微笑。

  老太太紧追不舍,又问道:“他来我家住也快一年了,我和你爸爸认为这个人是个好青年,眉清目秀,又有才干,且憨厚好学,是个实心眼、热心肠的人。你要是有意,不妨及早把婚事办了吧!”

  老太太说到这里,姑娘满脸通红,一头扑到母亲的怀中,激动地说道:“妈妈,您真是我的好妈妈!”

  从方方面面考察乐良才的为人,以及看到他跟自家女儿之间的私交情谊,杨老夫妇终于主动请乐良才入赘杨家,与杨家千金成亲。乐良才在一开始不敢立刻承认,支支吾吾,杨老夫妇拿出一对白银手镯,是七月七夕时两个年轻人私下定情之物。杨老叫乐良才解释手镯上刻的两行字是什么意思。只见每个手镯上面各刻着一句话:“柔风吹皱春池水”,“杨柳拂波乐跟随”。上款是“杨柳贤妹”,下款是“良才拜赠”。

  杨老夫妇问乐良才道:“你甘心情愿‘杨柳拂波乐跟随’吗?”乐良才不得不承认对姑娘的一片深情。不久前,他用自己的积蓄给杨柳姑娘打造了一对银镯作为信物,以表衷心。现在面对信物,也只有正面答应老夫妇,情愿入赘“跟随”杨家做女婿。

  两人婚后感情果然非常融洽,不久生得一子,取名叫做乐廷松。这就是本书在第二章中所介绍的——乐氏家族进京的第一种说法。乐良才父子的名字在乐氏族谱中均有记载。

  乐良才由浙江来京后遂成为宁波乐家在北京安家的乐氏进京的始祖——来京的第一代人。乐良才之子乐廷松是乐氏家族来京后的第二世。他自幼受到医药家庭的熏陶,立志继承父业,学医习药。最终乐廷松继承父亲的衣钵,在京城行医。

  乐家定居北京的时间长了,乐良才、乐廷松父子二人看到京城医药需求量很大,但是铃医在都城的地位则不高。他们意识到必须系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和方药著作,朝着正规的中医药方向发展,这样才会有前途。于是父子二人下定决心,不懈努力,立志改变门庭,摆脱游方铃医的身份。

  不多年,乐廷松成人后娶妻王姓碧玉,生有一子,名乐怀育(京第3代)。乐怀育在祖父乐良才和父亲乐廷松的教育下,把祖传志向牢记在心,努力攻读中医经典理论和方药著作,名声渐盛。直到乐氏家族传到乐怀育之子乐显扬,也就是乐良才的重孙。

  乐显扬(1629~1688年,别号尊育,京第4代),秉性朴诚,鞠躬简约,是乐家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喜读方书,更擅长鉴定药材真伪。由于医药兼通,无论医道和药道均有较好的社会口碑。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