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二、乐凤鸣着手刊行同仁堂出版物

时间:2013-01-08 08:33   来源:中国台湾网

  二、乐凤鸣着手刊行同仁堂出版物

  1.乐凤鸣于1706年出版《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

  乐凤鸣自幼秉承家学,精医理,通药学,广读医书、药书,又亲手炮制各类剂型配方,改进丸、散、膏、丹的疗效。历经几个寒暑,他终于在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写成《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一书,将同仁堂所收集的处方进行优化后的成方刊载书中,并公之于世。此书概述了所收集到的宫廷秘方、古方、历代验方、民间验方以及家传秘方共362首。

  2.乐凤鸣首次提出乐家“祖训” ——乐家制药的“质量宣言”

  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乐凤鸣在《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一书的序言中,写出了上面四句话。这四句话脍炙人口,代代相传。常有人将这四句话选出两句,写成对联,分列两旁,阐明乐氏家族办药的“质量宣言”,成为乐家办药的“祖训”,也是乐家同仁堂的“堂训”(图4-4)。

  不过,我个人并不同意为了凑成对联对句,在这四句话中只选出两句的做法,这样一来就无法全面表达原话的内涵了。原话第一句中所说的“肘后”是指药学方书《肘后备急方》,即强调制药必遵循正统规范(今称《药典》)。第二句所说的“辨地产”是强调原药材的品质,要严格选择原料药材产地,适时获取优质药材,要“取其地,采其时”,保证原料药材的质量,对原料药材的成分做到一丝不苟。

  我以为,第一句和第三句可作为上联,第二句和第四句可作为下联,写成:

  上联——遵肘后,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下联——辨地产,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横批——大同仁爱,济世养生

  乐家办药的祖训,同时也是乐家同仁堂的堂训,就此成为社会公认的国药质量宣言,是同仁堂300年来制药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同仁堂制药厂以及各个门市部仍高悬着先祖乐凤鸣公的教训。可以想见,对联的诞生必然牵连着乐家世代的经历。在读了乐家艰辛的经历后,我们可以很自然地理解这副对联产生的时代背景,其中自然不乏酸楚的教训与全身心努力后取得的经验。虽然只有26个字,而它确是一代接一代,长期不懈的追求才探索到的结论。如果没有这样明确的宗旨,没有正义的目标与坦荡的胸怀,同仁堂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知名度。写到这里,我深感到,必须怀揣一颗真正的良心才有资格做合格的医药工作者。这样医药工作者应有的自尊和全社会尊重医药工作者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乐凤鸣这本《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的出版,为中药建立配方标准和药品原料选购标准,以及工艺制作规范打下了基础,把中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3.乐凤鸣刊行了历史上第一本中药药目索引 ——《同仁堂药目》

  除了编写《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把配方公之于世之外,乐凤鸣还印行了《同仁堂药目》,把同仁堂的各种药品分门别类,罗列成册。这种思路与今天的商品目录索引十分相似(国外称为Catalogue)。这在当时可称是一种创举,人们只要拿到《同仁堂药目》,无论医生、患者、药商均可对同仁堂的药品一览无余,极为方便。这种专业资料,比空洞的宣传更有意义,更有医、药学的价值。

  乐凤鸣在原版《同仁堂药目》的序言中由衷地写道:“汲汲济世,兢兢小心,虽不能承先人万一,而至于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可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可以质鬼神,可以应病症,庶无先君之志也。”这段话表明,乐凤鸣下决心经营药业,要把同仁堂办成一件“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事业。这在商界是一件很罕见的事情,抛开盈利不提,只讲敬业,这也是少有的事情。

  最常见的《同仁堂药目》为“乾隆版”,但“乾隆版”其实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乐凤鸣分门汇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362首的增订重刊。

  “乾隆版”的《同仁堂药目》是乐显扬之孙乐以中所再版的《同仁堂药目》,在“药目叙”中再度引述了乐凤鸣在康熙年《原版药目叙》的话:

  同仁堂名,先君(指父亲乐显扬,即同仁堂首创人,笔者注)之素志也,先君号尊育,为太医院吏目,秉性朴诚,鞠躬简约,喜阅方书,辨药味地道□(注:原文缺字)似。

  再次提到乐凤鸣所说的话:“(先君乐显扬)尝语人曰:‘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应症耳。’平日汲汲济世,兢兢小心,凡所用丸散,无不依方炮制,取效有年。每庭训之余,谓可以养生,可以继济人者,唯医药为最。又云:‘同仁二字,可命堂名。吾爱其公而雅,须志之。’予业举子碌碌三十余年,先君之训几忘之矣!壬午乡比后闲居无事,追忆昔年遗训,翻然勃然鼓舞而为之,遂立同仁堂药室焉。汲汲济世,兢兢小心;虽不能继承先人千万一,而至于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可以质鬼神,可以应病症,庶无忝先君之志也。谨将药名治症分门开列于右,取用诸君子,庶便观览焉。 ”

  康熙丙戌年蒲月吉日乐凤鸣梧岗氏自志。

  在全文之后,“乾隆版”标明此次再版的时间及再版者人名为:

  乾隆甲申仲秋,旧版刷用日久,字句不清。孙以中重刊便览。

  这是乐以中(京第7代),作为孙辈的谦称。

  4.同仁堂秘方不保密 —— 秘密不尽秘方中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家还藏有‘祖传秘方’吗?有没有把祖传的‘秘方’保留下来?”

  我实话实说:“在300年前同仁堂早就把所有的配方印刷成书出版了”,早就把秘方公之于世了! 信不信?悉听尊便。”

  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即便是知道了配方,要想按配方去做与同仁堂同样疗效的药品,仍然是不可能的事。制药过程中存在很多关键环节,诸如:从药材原料的产地开始,有品种、选料标准、收获季节、种植方法、种植户的种植历史、炮制方法、工艺等诸多环节,外行人是不可能逐项掌握的。秘方(药品的特别处方)不过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每每提到同仁堂,总会有人提到“秘方”的事。例如有的影视剧中,有专门的特写镜头表现乐氏掌门人非常机密地在密室配药。实际上,这段剧情是误解。那不是一间密室,那是专门用来放置珍贵药材的房间——“细料房”。凡珍贵的“细料”都存放在上锁的“细料房”中几个大铁柜里。外人不知底细,看上去错以为那是一间“密室”,似乎神秘的“秘方”就“锁”在里面。这种躲在“密室”中按“秘方”配药的神秘镜头,实在是善意的误解。

  从宫廷的体系中可看到,“秘方”的处境确实极其脆弱。因为“秘方”在初始阶段是极有价值的,在同仁堂供奉御药之前,所有处方必须上交太医院过目,处方到了太医院以后则一切均在众目睽睽之下。例如,光绪十一年六月十四日抄存太医院的一整本《同仁堂丸散膏丹配方》,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有配方102首,每首药方都注明了药味、分量和制法。又如光绪十七年所呈进的《同仁堂配方治方》收藏在故宫博物院药材、药具库,其中所列举的配方治方共425种。而且册页中有这样的语句:“除此之外,具实无有别样子了……”这说明同仁堂已经倾其所有,把各种配方悉数奉上。

  可以设想,这些药方如果到了太监手里,不消几天就会卖到市场上去。要想在这种处境下保住“密方”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乐家祖辈对“秘方”的态度既从容又坦然,认为公开“秘方”有益于给世人治病,大可不必层层保密;何况“秘方”仅仅是药品秘密的一个方面,“秘方”只是一张简单的药味配比,不能包揽制药的全部。标榜“秘方”是蓄意夸大神秘感,其用意是“作秀”给外行人看,用以渲染良药的身价。所以当时同仁堂的态度是偏重诚挚收敛,大家在盛情传说“秘方”时,我家作为局内人既无必要去刻意反驳,也不必要去随声附和,以平常心态,听之由之而已。

  5.乐家祖训包含的潜质是商贾们无法理解的秘方

  难道同仁堂就一点儿秘密也没有吗?当然有,而且肯定有。真正的秘密就蕴藏在原料药材和制药作坊的一系列加工过程中。原料药材的质地很有讲究,采购来的优质原料是第一关键;而下一步所有工艺的细节都记载在制药配本的条文里面,这两方面的诀窍绝不出示给外人。同仁堂现在保存有极为珍贵的康熙年间的手抄配本簿,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清宫太医院收藏的同仁堂各年代的配本及配方。长期以来,同仁堂始终不断收集各种配本、配方,经由各种渠道收集素材,逐年改进、积累自己的秘藏。所以说,同仁堂的秘方并不对外保密,但制药秘诀之所在,另有天地。

  我小时常听家人说:“我们不怕外人盗秘,就是把秘密都告诉他,他也不能悉数做到,根本没有人会按我们的‘方’和‘法’去做药——‘方’是慎秘的处方、‘法’是‘配本’中的方法。”这是因为同仁堂“配方”结合“配本”的做法很复杂繁琐,以致使得成本很高。有人如果以营利为制药宗旨,他肯定认为同仁堂的“祖训”并不“精明”,且过于老实,没有药铺会花费如此大的成本去制药。所以说:“这是一种‘知易行难’的秘密”,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情愿实行。只有同仁堂由于声誉卓著,资金雄厚,不怕亏本,不怕垫资,有“金字招牌”效应,有把握将高级药卖出去,因此可以实现“质量宣言”的宗旨。这四句话实际就是同仁堂的“秘方”。实施“秘方”的必要条件第一是品牌,然后是经济实力。这就是为什么“秘方”虽然公开,如果没有品牌和实力的支持,也依然无人能做到,无人能与同仁堂的优质药品相匹敌。

  在制药环节中,最根本的就是原料药的质量。常言道:“原药材好,成药才好”。同仁堂深知原料药的重要性,因此不惜用重资买好药材,以优质的原料药来保证品牌的持久性。并非秘方在起关键作用。

  万事开头难,要想形成良性循环,没有持久的知名品牌,没有充裕的资金,那是难上加难。品牌是基础,之后才能以经济实力把持,进入赢取利润的良性循环。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