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二、同仁堂供奉御药,责任高危,不堪重负

时间:2013-01-08 08:31   来源:中国台湾网

  二、同仁堂供奉御药,责任高危,不堪重负

  1.雍正元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宫廷御药,雍正朱批予领药银,每年高达数万两

  文献记载:同仁堂创办之后,因所售药品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名声远高于其他药铺。仅十余年,同仁堂在皇亲国戚,社会高层中名声显著,北京不仅达官显贵要吃同仁堂的药,甚至普通小康人家也都吃同仁堂的药。渐渐地,同仁堂良好的声誉传入了宫廷。康熙帝早对同仁堂有很好的印象,因为康熙曾两次被太医院的乐姓医官治愈,所以对乐姓同仁堂有所考虑。及至雍正即位,雍正帝正式钦定同仁堂来供奉御药房的药料(制药原料),供奉宫内所需的多种药材、饮片。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同仁堂接到供奉御药房的官差(不仅是制药原料,还包括各类药品),同仁堂开始承办官药,一直延续到宣统爱新觉罗?溥仪(末代皇帝)时清室被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推翻为止,同仁堂独办官药凡188年,从未间断供奉御药的差使。据说,雍正帝的得力宠臣田文镜(历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抚)因治理黄河之事,操劳过度,雍正得知后送去同仁堂的愈风宁心丸,服后不久即痊愈回任。

  令人不解的是,雍正皇帝虽然博学,却笃信“炼丹术”。他认为炼制金丹,长年服用可以长生不老。他自己炼丹,炼出金光灿烂的丹粒(肯定含有铅与汞等毒素)自己服用,整日沉迷于返老还童的梦想中,其结果是这些金丹令皇帝多次中毒。为了解毒,只有靠同仁堂的药物来救急,在急救方面同仁堂的药起了很大的作用。假如雍正不迷信所谓的金丹,自爱自保身体健康,他还会继续在位很多年。

  因此由雍正年起,同仁堂总揽药业中的官药。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在供奉御药房差事开始的一段时间,虽然供奉御药使同仁堂赚足了名誉;但是在经济方面的效益却微乎其微,甚至是入不敷出。至于供奉御药所担的政治风险,就更大到无需细说的地步。

  文献记载

  同仁堂因经济效益过低,宫廷诸般限制,资金周转困难,同仁堂铺东乐礼遂设法上奏皇帝申明困境。另外又通过宠臣和硕及亲王爱新觉罗?弘昼上奏雍正皇帝。雍正帝曾因此批准同仁堂领官银四万两,用以筹备供奉药品。

  乾隆九年,同仁堂上奏请准增加药价三分之一,而后获准。此外,又准同仁堂每年可提前予领官银三千两。乾隆十三年,有记载云:“恳借银两,以助购药,蒙获恩准。”但是皇帝却加上更苛刻的内容:“经此次调剂后,每遇传用的药味如稍迟延,或药味不佳,定行回堂将该药商拿究治罪,不稍宽贷。”乐礼所面临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局面,好像随时有一把准备好的利剑将刺入身躯,压力比以前大得多。

  2.同仁堂受嫉遭陷害,高压之下无法供奉御药,宫廷出现供药危机

  清朝宫廷对民间的工商业表现出统治者高傲骄横的皇权思想,认为皇权可以为所欲为。

  传闻故事

  凡事开头难,外界不知同仁堂供奉御药的难言之隐,总以为同仁堂效益极大,油水丰厚,因而横遭妒忌。特别是宫廷中的官吏和太监更是垂涎三尺,想方设法寻找同仁堂的疏忽之处,以便加罪,乘机渔利。可是同仁堂一贯小心翼翼,在各方面打点周到,很难让人抓到把柄。但终归是夜长梦多。俗语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据说在雍正年间,皇家兄弟争抢皇位,相互陷害,硬说是吃了同仁堂拿来的错药,故严刑问罪于药铺掌门人。同仁堂的人被告上衙门,同仁堂花大钱上下活动,终没奏效。在宫廷高压之下,同仁堂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乐家继承人因惊吓过度,神志不清,一病不起,经济因亏空过多,无法供奉宫廷御药。至于具体迫害之事祖辈从未公开说过,只是告诉后人不必打听。其结果是同仁堂一度被迫典出(见第六章)。

  乾隆十九年,乐礼公之张夫人的一纸呈文,谈到:

  “身夫乐礼,原承先业开设同仁堂药铺,承办官药有年,缘身夫在日所欠官项债复颇多,以致铺务难支,具呈告退官药,蒙皇恩准着都院出示招商,并无承办之人……上年四月忽被天灾,铺中尽毁,长子继亡,将家产入宫归偿资生库。一门孤寡(尚有幼子以中)坐守待毙。复蒙天恩垂怜,将所焚铺基并堆房残货,仍赏身养活孤孀,复令提督出示招商接办……官药客账私债准着十年后带销。今虽有商人接办……”

  清廷面临宫内无药可供的局面,这本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的事。于是清廷考虑从京城其他的药店进药;但是内宫众人只认同仁堂一家的药,拒不接受别家的药。于是皇帝只好派人仔细调查此事的缘由始末,最终发现确实宫内有人陷害同仁堂。因为断药,使得皇帝最宠爱的子女和妃嫔们也当面表示出了不满。对此,迫使皇帝在一片抱怨声中重新考虑对同仁堂的政策和态度。

  清廷问罪同仁堂纯系冤案,有两件事可资旁证。第一件事是王室贵族的女儿后来下嫁给乐家“老三房”乐毓秀。这事足以证明清朝宫廷内部从来不认为乐家有过罪名,否则贵族是不会下嫁有过大错的汉民门庭的。第二件事是同仁堂始终保有出入宫廷的“腰牌”(当时进出皇宫的通行证,图5-1),依然准许随时进入内廷,这证明同仁堂始终被认为非常可靠,从来没有犯大错。

  3.宫廷接受教训,对同仁堂态度大逆转,开始扶持同仁堂

  这次的教训,使宫廷彻底明白:要想使同仁堂准时供奉御药,采用威吓的高压政策是行不通的;宫廷要想及时吃到好药,必须对同仁堂的命运加以维护。要严格控制宫中别有用心之人,禁止无事生非,制造冤案,从中牟利。于是宫廷公开明确对同仁堂要实施优惠保护政策,皇家的态度从此开始大逆转——尽量给同仁堂创造各种方便条件,以便使同仁堂及时供奉好药。同仁堂因而绝处逢生,转危为安,受到多方保护,同仁堂不仅逐步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药品的质量比原来更好,供药更及时。

  史料记载

  史料查到《同治四年四月三十日御药房公文》中有关于宫廷特批向同仁堂掌柜发放进宫“腰牌”等事的文字记录。

  清朝宫廷对御药房曾制定过许多十分严格的规定。首先,供药的药商必须经人担保具结,经批准后,才准许承办。此外,必须有专人司职管理官药,供奉御药房。皇室破例发给同仁堂“腰牌”,使同仁堂的人在必要之时即可顺利通过端门、午门,直达内廷。这是宫廷为了保证同仁堂及时供药所采取的特殊优待政策——批给一家民间药铺难得的特权。

  供奉御药是一项艰难而又担风险的差事,并且必须具备充足的资金周转能力。例如皇帝每次巡幸外出都要准备大批药品,药品种类繁多,绝非一般药铺所能及的。

  乾隆四十八年,皇帝巡幸避暑山庄和木兰秋弥,令同仁堂准备大量药品,计有:

  贵重细料和药面共7种:牛黄、麝香、冰片、朱砂、雄黄、犀角粉、白及粉。

  常用地道药材27种:茯苓、苏叶、陈皮、半夏、桔梗、甘草、赤苓、厚朴、黄芪、羌活、当归、独活、白芍、枳壳、菊花、枳实、柴胡、花粉、川芎、前胡、川连、金银花、薄荷、白蒺藜、滑石、木瓜、牛膝。

  中成药34种:仙药茶、藿香正气丸、宣化丸、参苏理肺丸、五福化毒丹、清肺抑火丸、理中丸、败毒丸、寸金丹、上清丸、搜风顺气丸、养胃丸、虎骨木瓜丸、枳术丸、健步虎潜丸、天麻丸、知柏地黄丸、大补丸、六味地黄丸、宁嗽丸、麦味地黄丸、胜金丹、桂附地黄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化痰丸、加味保和丸、益母丸、大健脾丸、资生丸、黄玉膏、胃苓丸、四红丹、太平丸。

  供应药量之大,垫资之多是一般药铺很难承受得起的。

  又如,清末的光绪帝在位34年,一直身体虚弱,多次不通过太医院,直接向同仁堂订药,同仁堂为光绪供药共两百多批次。为此,同仁堂要垫付大笔资金,再加上平时的日常供奉,其周转资金的积累数额相当巨大。从御药房发给同仁堂的“传票”上看,每次传取的药物少则数十种,多则数百种。同仁堂供奉的成药有些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作为标本。据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御药房配制丸散膏丹等药,所用的全部药材都是从同仁堂专取的地道、洁净药材。

  通常情况下,同仁堂每3个月进药1次,每次进药数量多且有详细记录。通常每次百余种,重量达百余斤。

  清宫之内除御药房外还有“寿药房”,属于次级药房,有时寿药房人手不足,还要从同仁堂临时借用。如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一日,谦和传慈禧太后懿旨,命同仁堂8名制药匠役,每4人为一班在寿药房听差,一天一轮换。

  再回到雍正年间,当同仁堂开始接手供奉御药时,便立即感到压力巨大且难以支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同仁堂尝试了种种解决的方法和渠道,最后经由内务府大臣隆科多上奏给当时的雍正皇帝。奏文如下:

  理藩院尚书间内务府总管大臣隆科多谨奏,为同仁堂供奉御药事。

  查同仁堂药铺供奉御药,每三月进奉一批,药银约合五六千两。倘有急需,还要不时进奉。按目前规定,先进药后支银,因而药银该铺总需半年以后才能拿到,以致影响购买药材。念该铺自供奉御药以来,一贯坚持进奉拣选上等纯地道药材,且随传随送,从不误事,信誉良好。我皇上可否御准该药铺予领官银,每年以四万两计。

  奴才隆科多叩禀

  雍正皇帝阅毕,立即朱批:

  同仁堂诚信可嘉,依所奏。

  同仁堂得到此项批准后,资金周转大为灵活,宫廷用药和民间用药双管齐下,经济与政治财势两全,经营大为自如。

  及至乾隆年间,国库充裕。由于宫廷用药很重要,而每年几万两的药银,这对乾隆时期充裕的国库来说根本不在话下。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