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没当过好员工就做不成好老板

时间:2013-08-07 15:1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周鸿祎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不止一次这样说过:“我特别喜欢创业,也善于创业。我一直觉得,只有创业,才能有快乐,才有成就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最早的创业历程源自求学期间,而且创办了两家公司,但都不是很成功。求学时的创业失败周鸿祎并未羞于提起,他曾坦诚地对媒体说:“当时年少无知,急于求成,犯下了很多愚蠢的错误,所以我到现在都不太赞同学生创业的想法,因为经验和年龄是最不容易超越的。没有当过一个好员工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板,你没有当员工好好地打基础,就不能当一个好老板。”

  1992年,周鸿祎被保送到西安交通大学读研究生。此时的周鸿祎已然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比较清晰了,他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软件公司,仅仅会编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被保送的时候,他没有选择计算机专业的本硕连读,而是进入管理学院学起了经济管理专业。

  与坐穿冷凳四年苦读的本科时期相比,周鸿祎的研究生读得很不一样。他用了“鬼混”“不务正业”这些负面词语来总结那段生涯。计算机并不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它更多强调的是实践。周鸿祎口中的不务正业,指的是,三年读研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上课,而是跑去实践了。

  从研一开始,周鸿祎就和两个同学一起创业了。当时正赶上计算机病毒肆虐横行。实际上,1988年前后,随着软件交流的频繁,计算机病毒就随软盘悄然进入了中国内地。

  当时,西安交大的风云人物侯义斌从考核严格的荷兰爱因霍芬大学攻读博士荣耀回国,开始在西安交大搞反病毒产品研发。周鸿祎受其影响,就和同学一起跟着做反病毒卡。

  作为穷学生,他们连自己的电脑都没有,一边给导师打工,一边偷偷做自己的私活。但是,靠导师的电脑根本做不了多少,于是他们又打起了机房电脑的主意。当时,计算机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交大的计算机系机房的PC机也很紧张,抢不到上机票的话机房管理员是绝对不让人进去的。周鸿祎经常是半夜时溜进去,早晨学生上课前出来。据说有一次工作人员把他当做小偷送进了公安局,因证据不足被放出来,他对抓他的人说:“我想将来有一天能做出一个别人都没做出来的东西,拥有自己的公司。”旁人都笑,连导师都觉得他是个不安分守己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鸿祎研发的反病毒卡,后来在全国大学生的“挑战杯”比赛中拿到头奖。受到鼓舞的周鸿祎决定将其商品化。为了卖反病毒卡,他暑假只身一人到北京,租了一间清华大学附近的地下室,借了一辆旧自行车,走街串巷,围着中关村一家一家公司推销,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第一家公司就这样无疾而终。创业上瘾的周鸿祎此时并不甘心,紧接着又借了几十万再次创业。他在中关村兜售的时候,听说做广告公司很赚钱,就又和朋友一起开广告公司。这一次进展顺利,据说公司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名员工。为了拉客户、卖平面设计,周鸿祎自言这段时间几乎和三教九流的人都打过交道了,锻炼了他的口才和社交能力,还有酒量。这为后来创立3721做渠道推广积累了经验和实力。

  二次创业试验的结果,还是两个字:失败。1995年春节,在欠了一屁股债之后,周鸿祎回到了校园。为了好好反思,他在学校过的春节。“这一年春节我的心情很差。学校宿舍没有暖气,自己就点了个电炉,躲在被窝里看书,也没有什么心情。”周鸿祎回忆说。

  大年初一,大雪纷飞,街头鞭炮声声,万家团圆,周鸿祎却独自在寒冷的集体宿舍想了很多,也顿悟了很多。他得出一个经验:注册公司很容易,把公司做成功很难。此前的创业都是瞎折腾,算不上真正的创业。真正创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发现机会,而不是按照自己能做,先做出产品再想市场。真正创业,还必须集中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而不是听说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想清楚了这些之后,周鸿祎决定先进大公司,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积累经验,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考虑创业的事情。 

编辑:马小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