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为“流氓克星”正名

时间:2013-08-07 15:17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06年,互联网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高峰期,在这股风潮中,中国流氓软件已经猖獗到令人发指的程度。“炉火纯青”的流氓软件根本不打招呼就公然入主用户的电脑,狂弹广告。此时的用户机器里面,往往被十几个流氓软件割据,速度很慢,经常死机,广大网民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很多时候,网民会发现自己电脑的反应速度变得非常慢,与此同时,电脑里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些东西,想卸载又不知道怎么下手,花钱找电脑专家修,他们往往也清理不干净,最后,只得重装电脑系统,耗费至少四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还得去备份资料,一不小心还会有资料丢失的风险。

  2006年,周鸿祎刚刚加入奇虎不久,在奇虎食堂和朋友吃饭,谈到当时互联网的形势,朋友随口问道:“你这么懂插件,没想过做个杀流氓插件的软件么?”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周鸿祎心中一亮,是啊,自己“流氓教父”的骂名已背负很久了,为什么不做一个让用户叫好的杀流氓的软件来自证清白呢?

  当年在3721如日中天之时,为了扩张,为了彻底将用户攥在手里,周鸿祎做了一次冒险的尝试,他用插件绑架了用户的浏览器,并卸载用户安装的其他插件。这种插件被命名为“流氓软件”之后,周鸿祎这个曾经和张朝阳、丁磊、李彦宏一样盛名的网络英雄,从此就背负起了各种骂名。

  对于背负“流氓软件之父”十字架,周鸿祎的回应是:“这是3721和我个人的一大污点,干过的事情我认账,但我不能接受是主观上去害客户。”

  当时,周鸿祎手里的3721像Flash插件一样,在弹出窗口的时候,会“礼貌性”地征求用户的意见,如果用户选择了“否”就不会强行安装。而真正的流氓软件一旦点击,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制安装,而且想卸载下来几乎不可能,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问题的关键是,那些做流氓软件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借用周鸿祎的名义,打着3721的旗号,却把脏水都泼到周鸿祎身上,所以他才这么“盛名在外”。对于那些做流氓软件混口饭吃的后辈来说,周鸿祎一点儿都不在乎,他觉得比较委屈的是,很多著名的竞争对手一边利用他做掩护,一边搞臭他的名声。

  周鸿祎曾经后悔地反思过:“把名弄坏了其实是有机会矫正的,但我当时年轻气盛,由于过度竞争,眼中只有竞争对手,太想战胜对手了,太想做网页搜索了,太着急了,又正好碰上雅虎。雅虎诱惑说有能跟Google相匹敌的搜索技术,结果我当了小白鼠,就加入了豪门。3721变成雅虎助手,而我继续背负着恶名。”

  “流氓软件之父”一直是周鸿祎心中的一根刺,不拔除就无以正名,无法前行。当时奇虎在社区搜索上持续发力,可在用户中的影响力一直不够,奇虎正好有一笔预算用来做广告宣传,用这笔钱做一个杀流氓插件的软件,以这个软件作为宣传工具,用户觉得好,会增加对奇虎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不是一举两得吗!考虑到这些,周鸿祎决定尝试做一款杀流氓插件的软件,但这个决定下得并不轻松。

  “当时大的杀毒公司都眼睁睁看着流氓软件横行,却不敢解决,因为大家都清楚,当时做流氓软件的实力很强,他们光明正大地做,还形成了地下产业链。而作为同圈子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去断同行的财路,无疑是需要胆量的。当时也有人呼吁用正规渠道去解决,借助政府和司法力量,但取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打赢官司。”周鸿祎对360安全卫士推出的形势认识得非常清楚。

  2006年,做流氓软件太赚钱了,以至于形成了一种风气,上至大门户,下到私人工作室,谁不做流氓软件谁傻,已然成为了行业潜规则。虽说是有着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使命,可360安全卫士会彻底捅破流氓软件行业的口袋,它的推出标志着奇虎将与整个行业为敌,这个代价会不会太大呢?

  当时奇虎的规划是把论坛、BBS搜索做好,这是核心业务,另外,奇虎还尝试做社区的聚合,创建一个聚合各地吃穿住行的信息的网站。奇虎面临的商业机会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蹚进这个浑水。最主要的是,流氓软件势力实在太剽悍,360不一定能撼动。钱很难赚到,这一点是肯定的,而且铁定要得罪很多人。所以,当时上至投资商、合作伙伴,下至好友、员工都不支持他。

  熟悉周鸿祎的人都知道,他一旦下定决心,就会血战到底,是那种完全由着本性来的人,自己认定为对的东西就会不计成本地对抗到底。周鸿祎最终顶住各种压力,坚决要拔掉心中的这根刺——“是我打开了流氓软件的潘多拉之盒,我觉得我有责任去关上这个盒子!”

  做流氓查杀软件只是主营业务之外的小项目,因此,一开始奇虎只分拨五个人来推进这个项目,这款软件的名字也很随意,叫“流氓克星”(随后改为奇虎安全卫士,最终确定为360安全卫士)。它主要针对市面上比较流行的100个左右的恶意软件,功能很少。包括周鸿祎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款不起眼的小软件很快会成为奇虎的一匹黑马。 

编辑:马小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