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小政府 大企业

时间:2013-02-04 13:4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小政府 大企业

  谈到“大变局时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根据我25年的工作经历,很难从微观层面讲述。我在研究所工作24年,现在财经委工作,平常很少跟企业家交流接触。

  从政府的概念来讲,按照国外的体制,国家的政府应该设立一个管理机构,党委应该不叫政府。在我们国家是党委、政府、人大,国家机器都被叫为政府。而大变局时代,不仅是指当前的经济危机,还包括,我国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以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正是这个变局,才出现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因为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是没有政府和企业关系的,正是由于有了经济体制发展,有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才能够谈上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因此,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30年大变局的一个结果,也是现在经济政策大变局的结果。先不说金融危机,我们从长远来看政府作用是什么,就是要把企业做的越来越大,把政府做得越来越小。

  关于政企关系,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在金融危机时,政府应该做些什么;第二,企业应该做些什么,这场金融危机也让企业家去思考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第三,通过这些思考,我们来帮助政府健全制度,并朝着预期方向发展。

  第一个问题,政府应该做什么。我觉得政府已经开始行动了,也做了不少工作。2月初,人大财经委开了两个会,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商务部、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等11个部门到会,主要是为2011年3月5号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做准备,审议关于政府工作告、关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报告,以及预算的报告。

  在审议中,我们都在思考政府要做什么、怎么评价政府原来做过的事情。看了三个报告以后,我们发觉总理跟国外的交流很多,但在报告里准备讲的不多。很多同志从最近几年的事情中,总结了自己的一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政府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认识迟了一点。美国的次贷危机发展那么长的时间了,但政府对这个问题认识迟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一些问题已经出现很明显苗头的时候,我们还在埋头做着自己的事。

  回顾2007年,统计数字做了调整,调到13,缺了两个多点儿。但如果政府2007年就告诉大家,国民经济发展到如此过热了,我们2008年还需要讨论这些问题吗?

  第二点感受,政府的反应慢了一点。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经过了三次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初我们提出的是“两防“,即防止经济过热、防止物价较快增加,以免有明显的通货膨胀。但那时其实已经不是过热的问题。到了2008年终,我们又讲要预防预报,我们得保经济增长。到了9月份最后再看,2008年初制定的方案是“两防”,后来是保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已经出现了。宏观调控一年三变化,只见龙头不见龙尾。我们基层政府的龙头已经转了,转那么快,层层传达还没传达到,相应政策还没制定,宏观调控却又变了。最后,基层政府干脆不动了,结果谁不动谁可能还跑的快了。

  这就是我们政府曾经做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作用发挥越大,反而出现了问题。现在我们要拿出什么办法?那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中最大的办法是什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行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和政府支出。大规模的赤字是多少?2008年的财政赤字是1800亿,2009年将要安排多少?7500亿。这还不包括财政部在地方发行的两千亿地方债券,地方债券是因为中央投资,要有地方配套,地方没有配套就由财政部发,算作地方政府增加。那么,我们2009年的财政赤字总规模就是9500亿。从1800亿变成9500亿,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太快了。

  这样规模庞大的赤字用到什么地方?用到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上,即2009年投资新增的7600亿。投入到哪些方面?最近很多行业出现了“调整振兴计划“,如果我们大量的投资,先投到高速公路、钢铁、干线支线的机场,剩下的都投资到我们远远早已过剩的生产能力,例如钢铁,化工,炼铝等行业,这样做究竟是把金融危机是延长了还是解决了?可能是会暂时磨平当前的困难,能够保证GDP以8的速度增长。但会使我们长期积累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变得更大更恶化,并且给未来留下庞大的财政赤字和更多的过剩能力,会给银行增加更多的呆坏账。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大家又提出,首先要掌握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最根本的问题?在行业调整的情况下,要压“小”的,即压掉没能力的企业,做所谓垄断性的企业。

  提到去年宏观调控的三次转变,最大一次是金融政策的转变,相当于把企业都整死了之后,又开始放火。这么多中小企业,因为银根紧缩、新劳动法实施、环保效益提高、汇率变动等诸多问题,导致这种企业大量的陷入困境。当时广东有一个地方的市长,写信说:“你们非要把我们整死干什么呀?”到今天人们又说:“都整死我们了,现在又想到我们了,有什么用呢?”

  我认为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确实应把问题找准确并分析清楚,最终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应该实行大规模的财政政策和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并且投到这种大型的有能力的企业,要通过改组、重组小的产能落后的企业。这一点恐怕是政府最需要做的。

  第二个问题,企业家应该做什么?我们在研究改革最大问题的时候发现,现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政府提了诸多方案,去年整了一千亿。2009年和2010年,政府要投资11800亿,要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4万亿。但是整体感觉是政府热,企业冷,政府带不动企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个1:4很难带起来。企业家们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作为企业家,应该思考一下,在这样的大变局中,在进入市场经济后第一次遇到经济危机时,我们企业家应该做一些什么?

  第三个问题,昨天张维迎教授谈到了,我们这次金融危机,在一些领导层,产生了三条错觉:第一条,一些领导层认为我们的制度挺好,只是美国制度出问题了;第二条,认为我们的改革已经到位了,不需要再朝前走了;第三条,我们政府还是保持着这种统治力,想要避免坏良心、不讲道德的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以取得利润作为唯一的追求,那么政府就容易在市场中产生错觉。

  为什么说这些是错觉呢?因为我们市场经济改革的走向,跟美国所处的阶段并不一样,并不能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就证明我们的制度好。

  我觉得应该要继续坚持以市场趋向为导向的改革路径,要继续改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政府还是要把市场主体的企业做大、做强,要大力的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坚决解决国有企业现有问题,完成国有控股企业的公司化改制。还要完善国家统治国有企业的机构,如国资委等机构。让市场成为真正的主体,并把它做好。

  因此政府要变得越小越好,今后,包括现在的政府、人大、党委,把这些社会管理、承担公共职能的机构缩的越小越好,让其成为一个有限的政府、法制的政府。

  (摘编自2009年亚布力年会)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   文/尹中卿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