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长高,靠什么高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里,女娲参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和水造就了人,再吹一口气,他就活了过来,开始生长;在西方的圣经里面,上帝用土造了亚当,然后再从他身上取了一根肋骨造了夏娃。
现如今,我们当然知道,人不是土做的,而是由父母的受精卵不断分裂、成长起来的。哪怕那么小小的一个小不点儿,也有血有肉;只要有一颗心,就会喜会愁。在长大的过程中,一切随之生长。
那么具体到身高,主要是靠什么高呢?
1长高,是什么高
一栋摩天大楼,要“长高”,主要是靠其钢筋水泥的框架结构。
一个人,个子高不高,主要取决于支撑躯体的骨骼。如果骨骼不长、不高,肉长得再多也只是美女们闻之色变的肥膘、赘肉。
所谓的长高,实际靠的就是骨骼的生长和增高。
正常人体有206块骨头,如下图14所示,与身高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下肢骨和脊柱。比如,走在大街上回头率非常高的长腿美女,主要就是下肢骨(股骨、胫腓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腿骨和小腿骨比较长;像古代颇为人称道的帅哥,比如三国英雄里的“锦马超”就是“宽肩细腰,身长玉立”,而深受广大爱好足球的美女们喜欢的西班牙、葡萄牙帅哥和意大利男模,他们的共同特点除了下肢骨比较长,一般肩宽膀圆,脊柱也比较长。
图14人体全身骨骼图
图15为人体背柱侧面图。
图15人体脊柱侧面图
一般大腿骨占人体高度的27%左右,有记录的最长腿骨为759厘米。看到这里就可以大致明白了,如果要保证宝宝将来长得高,那么他(她)首先下肢骨(大腿骨、小腿骨)要长,同时脊柱(颈椎、腰椎、胸椎)一定要长得高。
当然,如果头骨能略微高一点,脚底略微厚一点、高一点,那岂不是更好?确实,不过这些对于一个170厘米左右的整体身高而言,实在就只是枝节了。但是,事实是枝节也很重要,在这两方面打起了主意的商家不少并且都赚得盆满钵满——比如,美发师想法帮女士们把头发盘起来或吹得蓬松一点,帮男士把头发竖起来、用发胶固定出鸡冠状或爆炸式的发型;再比如各种样式的高跟鞋、鞋垫,乃至整形科矫正X形腿、O形腿、扁平足……尽管这些也就多高出3厘米左右的事儿,但人们仍然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趋之若鹜。这也从反面说明,如果我们在学习了本书之后让孩子正常长高10厘米,该是多么简单、省钱又幸运的事啊!
2决定高矮的骨头
可能你马上就有一个疑惑了:既然长高是靠骨头在长,那骨头不停地长,我家的孩子总有一天该会长得比较高。虽然不指望他长到像姚明哥哥那样,但长到一米七、一米八总是可以的吧。可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一辈子就一米六左右而不再长高了呢?
这就需要你比较耐心一点来了解骨骼的成分和构造了。虽然我们每个人都长骨头,说到底其实绝大多数人对自身构造也不甚了解。
作为人体的一种器官,完整的骨包括外层的骨膜、骨质,内含的骨髓、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其中,骨质又包括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分布于骨质的表面,质地坚硬,平常我们大多数人所认知的骨头其实就是指这一层煮不烂的骨密质。这层表面的骨密质围成的腔被称为髓腔,里面就是呈海绵状的骨松质。既然像海绵,还有空隙,当然可以吸纳液体,液状的骨髓就填充在这些间隙里。儿童骨髓腔内的骨髓是红色的,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失去造血功能,但长骨两端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终生保持着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结缔组织膜,里面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主要作用是营养骨质。同时,骨膜内还有成骨细胞,能增生骨层,对骨组织进行修复,使受损的骨组织愈合和再生。有趣的是,就像老话说得“不破不立”,既然有成骨细胞,在骨膜中还另有一种专门破坏骨细胞的细胞,叫破骨细胞。这两种细胞作用相反,又相互依赖。成骨细胞像建筑工人,不停地生成新的骨组织;破骨细胞则像维修工人,不停地清除老化、破碎、死亡的骨结构,并且还拆除“违章建筑”,即除去多余的骨组织,从而使骨的整体结构更符合人体的需要。正常情况下,两种细胞之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完成骨生长发育的新陈代谢。骨折之后,成骨细胞首先启动,从而促使新骨痂的生成,即骨折的愈合。但是,骨痂只是恢复了骨的连续性,往往不符合生物力学的需要,改建塑形的过程则必须有破骨细胞的参与才能完成。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非学医出身的读者会恍然大悟似地一拍脑门:哦,懂了,原来就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相互作用,所以我们的骨头就生长了,人也就长大、长高了。
很好,您很认真和耐心地在学习专业知识并颇有心得。不过可惜,这还不完整。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长高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对比较微观。更贴切地讲,它们类似建筑行业中的装修工,虽然也补墙上的洞、打磨敲掉柱子和梁凸出的部分,但不负责整栋大楼的框架建造。而真正决定整栋大楼高度和块头的,是宏观方面的钢筋水泥铸就的框架结构,那些组成框架的钢筋水泥梁和柱子。
见过建房子或修路、架桥的人应该都看到过,钢筋水泥柱要加高,首先是将一根根钢筋首尾相连焊接起来加长。同样,我们人体长高,也是把长骨(比如大腿骨)的两端“焊接加长”。
长高就是长骨的两端“焊接加长”,很多时候,事实确实令我们惊讶。我们长高,一直都是靠骨与骨之间的“焊接”。只是,在这个“焊接”过程中,我们人体内与钢筋及焊条对应的,是长骨和骨骺。
3春天的绿柳:骨骺与骨骺线闭合
你可以回忆一下:当你还是小孩子,或者你的宝宝很小的时候,骨头是不是很软?小孩的骨头,就像那春天的绿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你想摘一支,掰了半天,明明断了,可是你拉,却还连着。小孩的骨头就是这么柔韧,整天跌倒摔跤,却并不常骨折。即便有时候,小孩不幸摔骨折了,去医院拍片,医生告诉你骨折了,X线报告写着“青枝骨折”,你看了老半天也没明白骨折到底在哪里。而人年纪越大,骨头越硬越脆,家里老人一不小心摔一跤,你去医院检查,不用医生告诉你怎么看片子,你自己都可以看到X光片上的骨头断成两截了。
说到这里,你应该有个大致概念了:虽然都是骨头,但成人的是硬骨头,小孩的是软骨头。我们要讲的骨骺,就是成骨两端的软骨,有点像家里插在花瓶里富贵竹顶端的嫩芽和嫩叶,可以不断地生长。只不过,富贵竹顶端的嫩叶和下面的枝干是连着的,而孩子的骨干和顶端的软骨(骨骺)之间还有个细细的缝,这就是骨骺生长线。
还是沿用上面建房子的比方:儿童的骨干和骨骺就像一根长钢筋和一根很短的钢筋,两根钢筋还没有用电焊焊接起来。如果把两根钢筋的头挨得很紧,直接点焊,两根钢筋连起来有1米长;而如果把两根钢筋之间拉开1厘米的空隙,多用一点焊条连起来,那么两根钢筋连起来就是101米,比前者多了1厘米。这多出来的1厘米,就相当于骨骺线闭合前多长的1厘米。
只要成骨顶端的软骨还没有变硬,长得和骨干完全连起来,也即骨骺线还没有闭合(类似把两根钢筋间的距离再放开一点,增加到2厘米再焊起来),那么孩子的骨头就还可以继续长长、长高(这样两根钢筋焊起来就是102米,比前者又多了1厘米),这就是为什么孩童时代可以一直长高的原因。图16为成人骨骼与儿童骨骼对比图。
图16成人骨骼与儿童骨骼对比图
如图16所示,成人的骨头是连续的一整根,而儿童的骨头是不连续的,中间还有一条缝。等到儿童逐渐成年,中间的那条细缝慢慢长拢,骨骺线闭合,就像两根钢筋之间的接头被电焊给粘拢,就再无成长空间。于是,孩子的身高就最终定型了。
这就是为什么长高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着力,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只要你的孩子还没有成年,骨骺线还没有闭合,就还有办法去争取让孩子高一点,再长高一点。
所以,如果你虽然以前也为孩子的身高问题发愁或想着怎么去改进,却不得其法,那你现在看到本书,还可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第三节把握好长高的四个关键时段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这是柳青的《创业史》里面的话,不仅适合漫漫人生路,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也同样适用。
如果你还只是计划要一个小天使,或者宝宝还在腹中,恭喜你,从现在开始,你可以从头开始制订宝宝一全套的长高规划;
如果你的宝宝还不到一岁,那很好,你有很多机遇,可以把握宝宝长高的三个关键时间段;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那也不迟,你还有很多机会和办法让孩子更高一点;
即便你的孩子上初中了、上高中了,只要你的孩子还没有成年,骨骺线还没有完全闭合,就还有办法去争取让孩子长高一点,再高一点,玉树临风不是梦……
1既不能永生,就无法一直生长
从古至今,不知多少帝王将相、得道高僧羽士欲求长生不老,却没有一个能成功。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人体并不是一直不断地持续生长——如果我们一直不停地长下去,那就自然长生,不存在“老”的问题了。
具体到长个子,前面已经提及,长高主要是靠骨头长长,而骨头之所以能长长是因为骨头的两端有未成熟的软骨(骨骺),而且骨骺和骨干之间还有骺离线。只要软骨还在长,骺离线没有闭合,长骨就像钢筋不停地焊接一样往两端延伸,我们的身高就可以不断地长高、加长。如果是这样,当然也就不存在个子长得矮的问题了。因为即便现在暂时不够高,那么慢慢长,就像海底的珊瑚礁一天一天慢慢堆积,总有一天会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高度的。
但是,正如花无百日红,一切都会过去,似那些花,那些流水。从稚嫩到成熟,是一切事物的必然规律。不管我们如何在激素、营养等方面下工夫,我们骨头的骨骺端终究会成熟、硬化,青春期后,骺离线也注定会闭合。一般来讲,男孩18岁、女孩16岁后,就基本不会再生长了。
也许,将来科技发展之后,科学家们有办法能延长青春期,或彻底打破生长期、成熟期、衰老期的界限,帮我们一直不断地生长下去。但目前为止,以及可见的将来,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似乎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为了长高、更高一点,我们只能充分利用青春期之前的这十多年,好好把握这段至关重要的机遇期。
2各个阶段的生长速度各不相同
尽管在青春期完结之前,人是在不断地持续生长的,但在不同的阶段生长的速度也不一样。就像赛跑,从起跑、转圈到冲刺、跑过终点的过程中,尽管一直在跑,但是各个阶段的加速度不一样。
一般把人的生长期分为四个阶段,即胎儿、婴儿、儿童和青春期。这其中任何一个阶段生长发育迟缓都可导致孩子最终身材矮小。四个阶段中,又以婴幼儿时期和青春期长得最快,生长的加速度最大。
做妈妈的,应该都对这两个时间段印象深刻,因为要不停地给孩子买新衣服。仿佛是《西游记》里面的观音,对着自己的孩子吹了一口仙气。似乎一夜之间,孩子的身高就如雨后春笋般蹭蹭蹭地冒了出来。上个月才买的新衣服,这个月再穿好像就已经开始显得小了。要是再过两个月,那新买没几个月的裤子穿在孩子身上,就像踩高跷的舞蹈演员,裤管离下面明显短出了一截,而上衣的袖子可能就够不着手腕了。
另外,同样的生长阶段,比如都是儿童期,在不同的季节和月份,生长速度也不一样。就像三月的花木一天一个样,夏天的树木特别蓬勃茂盛,人体的生长也有季节性。
诗人说: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个谜。诗意盎然的语言,其实也很符合科学规律。研究证明,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中,儿童在五月长得比较快,平均73毫米;十月长得较慢,平均33毫米。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儿童期,那么每年的五月,就在睡眠、营养、锻炼等方面好好把握吧。
3决定身高的四个关键时段
如前所述,人的一生,主要是胎儿、婴儿、儿童和青春期四个阶段的生长,那么决定孩子一辈子身高的,也就是这四个关键时期。
如今医学发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基本不存在怀孕期间营养不良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在胎儿阶段,只要不是早产、先天性疾病或发生意外,一般胎儿出生时的身高差距不会太大,目前我国胎儿出生的平均身高在50厘米左右。如果你的宝宝还在腹中,正等着你胎教,那你就可以从现在开始为他的又高又帅(靓)而努力吧。
婴儿期,特别是出生头两年,是长个子的一个关键节点,也即关键中的关键。如果你的宝宝正处于这个成长阶段,作为母子连心、一心希望自己宝宝长得高一点的好妈咪,你一定要把握好哦。出生后的头一年,是宝宝一生中生长最快的一年,一般会长高25厘米左右。此后的一岁到两岁之间生长也较快,大概可以长10~11厘米。由此可见,从胎儿期到婴儿期,如果长得好,身高已经达到85厘米左右,已经接近一般成人身高的一半了。
此后直到青春期到来前,孩子的身高依然增长较快,但“加速度”相较婴儿期明显放缓。这个阶段,孩子身高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如果你的孩子已经错过了此前两个关键时期,正处于这个时间段,十多年间,如果把握得好,每年只要多长1厘米,也可以多长高十多厘米。对于身材相对较矮的孩子,这也还是一个比较可观的数字。
青春期,是另一个关键中的关键。青春期发育时身高会有猛烈一跳,这一跳因人而异,大部分男孩能长30厘米左右,女孩长25厘米左右。一般女孩的青春期大约从11周岁开始,男孩会迟2岁左右开始,青春期平均持续约6~7年:男孩长得最快的速度为每年9~11厘米,平均累计增长约28~30厘米;女孩最快的速度为每年7~8厘米,累计增长平均25厘米左右。
青春期过后,骨骺已基本闭合,就基本不会再长高了。到了这个阶段,虽然谈不上是无力回天,基本上除了人为地将腿骨折断再接起来,通过每一处断骨与断骨之间多长出的1到2厘米骨痂——就如同前面所述的,两根钢筋之间加上1到2厘米的焊锡——来使身高多增加那么2厘米,或者穿上高跟鞋之外,再无良法。所以,这里也提醒那些已经过了青春期的读者,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已经过了青春期,那么身高就大致定型了。那些灵丹妙药、增高鞋垫等所谓的“高新科技产品”,除了让你额外支出一笔金钱,投入一股注定白费的热情和希望之外,带给你的大概只会是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