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第九篇

时间:2011-09-15 13:1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分述学问的两类旨趣

  赠中津旧友

  如果细心观察人的身心活动,就不难分别出两种:第一种是作为人的个人活动;第二种是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员,参与某个群体社交的活动。

  第一种,通过身心活动获得衣食住行的物品,以求得安稳生活,这就是个人活动。世间万物每一种对人都是有益的,种下一粒种子,就能获得两三百倍的果实,深山的树木不需要栽培也能自然生长,利用风力可以推动风车,利用海水可以为航运提供方便。挖掘煤矿,取用江河湖海的水,点火燃烧,产生蒸汽,推动火车与轮船等笨重的交通工具,使之能自由进退。自然界的其他造化更是不胜枚举,人类只不过是借用了天然的资源,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了改造利用,所以人类的衣食住行有九十九分是自然所赐,人类只用了一分力加以改造就可以大功告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就不能说我们人类是制造衣食住行的工具,我们所做的,其实只是把路边的丢弃物拾起来利用罢了。

  所以人要满足自己的生活并不是什么难事,已经达到这层目的的人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原本独立生活就是每个人的一件大事,《圣经》援引古人的话说:“只有愿意流汗,才能得食。”但我认为仅仅做到这一点并不算尽到了应尽的义务。这句话充其量只是教导人们不要活得比禽兽还不如而已。试想,禽兽鱼虫也都是靠自己获得食物的,而且决不只是一时的满足,蚂蚁还会计划未来,深挖洞筑巢穴,还会准备过冬的食物呢。

  但凡这世上像蚂蚁一样容易自我满足者也不乏其人。打个比方吧,年长的男子,不论是做工还是经商或是做官,都不愿意再麻烦亲戚朋友,相应的衣食也尽量地不依靠他人。租不到屋子就自己置办,一面布置家居,一面为自己物色一个能持家的妻子。生下孩子以后的教育经费也不会太多,平常准备着能应付疾病的积蓄,计划着家里细水长流的经济开支,使自己的家庭能够美满幸福,自己又能享有相应的独立,便自觉不自觉地得意起来,而周围的人们也会对他大加赞赏,说他是很有手腕的人物云云,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这个人一生的事业和蚂蚁如出一辙,只能说是蚂蚁的徒弟罢了。他为了衣食住行而勤奋工作,坚苦持家,流汗操劳,虽然无愧于古人的期许,但这绝对说不上是万物灵长的人类的整体成功。

  如果每个人都只以解决个人的衣食住行为最大的满足,那么人生在世也只不过是活着或死去。这样活着和死后有什么两样?经过世代相传,即便几百代,现在的村子也和原来的一样,社会上既没有人去振兴工业,也没有人造船架桥,大家都对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不闻不问,那么这片土地上也就不会留下任何人类曾经生活过的痕迹。

  西方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世人只求自己的小富即安,那么当今世界与原始时代的世界也没有什么区别了。”看来(已经获取的)满足与不满足两类是不可混淆的(前一种是满足于小富即安),(第二类)得陇望蜀,永远不知满足,那就是“奢望”或叫“野心”了。而费尽思量,并付出艰辛劳动,却达不到目标,那就该叫“笨蛋”了。

  第二,人类喜好群居,绝不会故意孤立自己,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和夫妻或亲子之间的交往,谁都想广交他人,交往范围越大,这个人也就越是幸福。这就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主因。既然是社会中的一员,就必须尽到与他人交流的义务。人世间的学问,如工业学、政治学、法学,都是为了扩展人类社会的交际而设立的,如果没有交际,这些学问也都没有丝毫用处。

  政府之所以制定法律,是为了防备坏人,保护好人,当然也是为了社会交际的畅行;学者之所以要著书立说,是为了教育后辈,引导或激励后辈的智慧,同样也是为了保证社会交际的畅行。古时候的中国人当中有这样的说法,“治理天下就好像分肉,一定要公平”;“比起清除庭园里的杂草,不如扫除天下(的杂草)”。这些话的意义也都是为了推进人类社会的进化。不管是谁,哪怕只是地位卑微的人,本意上也都愿意为社会作贡献,这是人之常情。有的人虽然没有亲自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记录,但却在不知不觉中为子孙后代的成才留下了自己的功德。人只要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就算是尽到了自己对社会的义务。

  如果没有这样的古人,那么我们当今的世人也感受不到文明的恩泽。尽管我们继承了父辈留下的遗产,但这些遗产也不过是土地、金钱,但凡物质的东西失去了以后就连痕迹也找不回来,但象征社会精神文明的东西却不是如此。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古人都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当今世人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宝贵遗产,又岂是土地、金钱所能比拟?现在(受古人恩泽的人)似乎谁也找不到应该感谢的对象,这就好像是沐浴人生所必需的阳光、空气,不需要花钱就可以轻易享用,这种东西的昂贵价值不是根据主人是谁来判断的,古人留给我们的阴德恩赐似乎就是如此。

  开天辟地后人类的智慧尚未启蒙,就好比初生的婴儿还没有见过知识的产生。譬如种出的麦子要磨成粉,最初是用天然的石棒来捣碎,在这之后人们将两块石头制成扁圆形,中间挖出小孔,在其中一块石头的孔里插上金属的棒子,这块石头放在下面,然后将另一块石头叠在上面,底下石头的棒子穿过上面的孔,在石头与石头之间放入麦子,然后转动上面的石头,石头的重量就把麦子磨成粉了,这就是石磨的原理。古代的石磨要靠人力来转动,但经过后世改良,有的用水车风车来带动,有的用蒸汽来推动,显然便利了许多。

  世界上任何进步其实都是这样的过程。昨天还很便利的东西到了今天也许就很不方便了,去年的新东西到了今年就觉得陈旧。看着西方诸国飞速发展的态势,电报、蒸汽机等各种机械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推动了社会日新月异的变革。

  西方诸国不仅是有形的机械在不断发展,人的智慧也越来越开阔,交际圈也越来越广阔,交际圈广了,人情就会越来越和睦。接着就利用万国公约的权利来制约战争,发展经济,改变政治、商业的风气。还有学校的制度、著书的体裁、政府的商议、议院的政谈等,都随着政治的变革而得到提高。这种进步可以说是没有极限的。

  读一下西方文明史,从公元1600年到1800年的两百年间,谁都会为其长足的发展感到惊奇。究其进步的根本,完全是得益于古人留下的文明遗产。此乃前辈的恩赐。

  我们日本的文明最早是从朝鲜、中国传过来的。此后经过国人钻研、琢磨,才达到近代的状况。而西方学术则是从宝历年间开始进入日本的(参考《兰学事始》 一书)。近年来日本开始与外国相交,西洋学说终于开始在社会上流传,有人教洋学,有人翻译洋学著作,国人心态开始渐渐改观。因此改政废藩,终于形成今日的大趋势,文明之端亦重新打开。这同样也是古人的遗产,前人的恩赐。

  综上所述,为了社会而付出劳心或劳力的人自古以来就不少,站在现在的角度看他们,真没法说他们都只是满足于吃饱穿暖的人。我认为这些人都把人世间交际的义务当成很重要的事情看待,并且有着高远的志向,现在的学者们若是能从他们那里继承文明的遗产,成为了进步的先锋的话,其发展也是无可限量的。等到了经过数十年发展的后世文明,后人也一定会敬仰我们现在这些人的恩泽吧。所以说,我们现在学者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地留下我们精彩的痕迹,好让后代发扬光大。这个责任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岂能因为读了几本书,做过几笔买卖,当过官发过财,娶了妻生完子就感到满足呢?这只是没有妨碍他人,但也对他人没有益处。

  当然,要成大事,也要有机遇,如果没有得到好的时机,即使是有能力的人也会怀才不遇,有才却无法施展,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普遍存在。比如我们明明知道邻里之中也有俊杰才子,我们却以文明为借口,违心地批评他,这就很容易给别人造成误导,但这完全是时代的舆论潮流,那个人并没有罪过,也不是缺乏成大事的能力,只是因为生不逢时,纵然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只能潦倒一生,无法对世人有所贡献,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现在的形势有所不同了,就像前面说过,西方学术流行起来了,而且成功地完成了改政废藩。我们不能把这种结果归结于战争,文明的弘扬决不是一场战争就能有结果的。所以这变动不是战争的变动,而是文明促进了人心的变动。况且这场战争已经于七年前结束,已经看不到硝烟战火的痕迹了,但人心却依然在荡漾。

  任何事物没有动力引导就无法向前。倡导学问,引导天下人迈向高尚的领域,如今正是好时机,尤其是学者就更是千载难逢。所以学者必须站出来,引导国人一道造福社会而不断精进。

  下一篇将继续讨论本篇的话题。 

编辑:刘承思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