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劝学书》原本是民间读本,现在又成为了小学的课本。所以从第一篇到第三篇都是使用较为通俗的白话写的,这是因为文章目的在于使人容易理解。但从第四篇开始,文体就有所改变了,文字难度也稍微有所提高。第五篇(本篇)与第四篇一样,是明治七年元旦为庆应义塾社会同志集会时的演说稿,所以四、五两篇的体裁差异不大,但恐怕有些难以理解,毕竟这两篇都是为学者们而撰文的,所以采用这种写法。世上的许多学者大概都很小心,也缺少热情,但是阅读文字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即使对一般人看来很难解的文字,也不会感到困扰,所以这两篇也就不客气地写得难一些,内容也比较高深,这可能会失去作为民间读本来劝学的本意,我只能对初学之辈表示歉意。但从第六篇开始,又全部都会恢复原来的体裁,使用简单的文字,以便初学者,请各位读者不要以这两篇来判断所有文章的难度。
明治七年元旦致辞
我们今天在庆应义塾迎接明治七年的元旦。这个年号是我们国家独立的年号,这个义塾是我们这个团体独立兴办的义塾,能够在独立的义塾里迎接独立的新年,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有得到的喜悦,也会有失去的悲痛,所以即使在今天这种快乐的日子,我们也不要忘了他日也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忧愁。
尽管我国自古就因治乱变迁,政府频繁变更,但直到今天都没有失去国家的独立,这是因为我们的人民一直安于闭关锁国,国内治乱兴废,却不与外国有任何相关。既然不与外国相关,治就成了本国之内的统治,乱也是本国之内的动乱,所以经过这种治乱兴废后的独立,也只能算是本国内部的独立,而不是经过与别的国家有所纷争而得到的独立。这就像是一直在家中抚养,长大后不会与外人接触的小孩一样,其纤弱是可想而知的。
现在我国开放了与他国的外交,国内的事情就没有一件不与外国相关了,我们处理任何事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拿来与外国比较着来做。如果拿我们从古至今发展出来的微不足道的文明和西洋诸国相比,那就不只是小巫见大巫,就算想要模仿他们也是望洋兴叹啊。所以我们就会更加感觉到我们目前的这种独立是很脆弱的了。
一个国家的文明是不能通过外表来判断的。学校、工厂、陆军、海军,诸如此类,都只是文明的外表,要拥有这些外表并非难事,只要用钱就可以买到。但还有一些无形的东西是我们用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甚至无法买卖、无法借贷的,这些东西却普遍存在于国人之间,并且能发挥重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它们的话,学校、工厂、陆军、海军等就会全部失去作用,这才是真正可以称之为“文明的精神”,这种重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是人民独立的精神。
最近我国政府非常热衷于建设学校、推动工业,也扩大了海、陆军队的规模,看来我们的文明外形几乎已经完备了。但还没有民众为了巩固国家的独立而勇于面对来自外国的竞争。不仅如此,即使那些有机会去学习外国的人,也是在还没有详细地了解对方的前提下就先畏惧三分,对他国感到恐惧,即使我们稍微学得了点什么本领,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施展。所以说,人民没有独立精神,仅仅拥有文明的外形,充其量也只是身无所用的摆设罢了。
追溯我国人民没有独立精神的原因,是因为千百年来,国家的权力都由政府一手掌握,从武备、文学到工业、商业,再到社会生活,人民只是听从政府的命令而不停地忙碌。国家成了政府的私有财产,人民只是国家的食客。既然人民只是得以寄宿于这个国家而没有归宿的食客,那就只把国家当做旅社一样,不会产生深切的感情,也没有展现独立精神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在全国都养成了这种懒散的民风。
如今,这种民风已经堕落到相当严重的地步了。我们讲这世上万物都是不进则退,不退则进,不可能有不进不退的停滞者。现在日本的状况却是:文明的外形看似进步了,但代表“文明的精神”的人民志气却日益退步。所以我们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在这里进行讨论:
昔日足利 和德川时代的政府只是以权力奴役人民,人民服从政府是因为自身的实力不足。实力不足的人对强权者自然不会从心底服从,只不过是害怕而装出服从的样子。现在的政府不仅是有权力和智慧,对事物的反应也相当敏捷,做事不会误过时机。所以维新以后不到十年,学校、军备等都有了很大改观,还架设了铁路、电信网,建造了石室、铁桥等等,这些辉煌的成就都与政府的神速决断有关,所以才让人民感到吃惊。但学校、军备、铁路、电信网、石室、铁桥都是属于政府的,人民会怎么看呢?
人们会说:政府不仅很有实力,而且还兼有智慧,远非我们所能及。政府虽然治理国家,但高高在上,我们只要依靠他们就行了,忧国之事也是上面的责任,和老百姓没有关系。总的说来:过去的政府是使用权力,现在的政府是使用智慧;过去的政府没有多少奴役人民的方法,现在的政府却懂得很多这类方法;过去的政府对人民是挫其勇气,现在的政府是收买民心;过去的政府是从外部侵犯人民,现在的政府是从内心控制人民。(再从人民的角度看:)过去的人民把政府当鬼看,现在的人民把政府视为神;过去的人民恐惧政府,现在的人民崇拜政府。如果我们不趁着现在的机会,改变这种风气,那么政府以后办事即使貌似具备了文明之形,人民却失去独立的精神,反而使得文明精髓愈加衰竭。
打个比方,现在政府有常备的军队,老百姓本该把他们奉为保卫国家的士兵,衷心地祝愿他们越来越壮大才对,但相反,大家却只把军队当成威胁老百姓安全的工具而心怀恐惧。又比方现在政府修建了学校、铁路,老百姓应该把这些当做国家文明的象征而引以为荣才对,但相反,大家只把这看做是政府的恩惠,于是依赖之心有增无减。人民对自己国家的政府尚且只存有敬畏,又怎么可能在文明上与外国竞争呢?所以说,没有独立精神的人民,即使具有文明之形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甚至还会让民心更加萎靡不振。
综上所述,国家的文明既不是由政府在上面发起,也不是从下层的平民自发产生,而是要靠二者之间的中层人士来负责振兴:一方面要为平民们指出方向,另一方面要与政府同心协力,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根据西洋诸国的历史,商业、工业的道路没有一条是由政府开创出来的,而是由中等地位的学者的心血浇灌出来的。譬如蒸汽机是瓦特的发明,铁路是斯蒂芬孙的成果,最先论述经济定律改变商业之法的是亚当?斯密,这些专家学者,正是所谓的中产阶级,他们既不是掌握政权的政府官员,也不是出苦力的平民,而是在国与民之中占有中等地位、凭借自己的智慧引导世界进步的人们。他们的创造发明,通常先是在某一人脑子里产生,然后对外公开,接着在实施中广结同道友人,将自己的成果发扬光大,造福人类,并流芳百世。这时政府所能做的事无非是不要妨害他们,适当予以鼓励,并且考察民心所向,尽量保护好他们即可。
所以说,推进文明事业向前发展的是民众中的少数人,政府则应该充当文明的保护者,只有这样,人民才能把文明视为己任,互相参与竞争、互相羡慕捧场,国家一有好事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大家一致担心自己的国家会被其他国家超越。于是文明事业就成了推动所有民众志士的工具,其中的任何环节,都有助于国家独立。遗憾的是,我国的现状却完全与此相反啊。
当前在我们国家的中产阶级中,只有学者可以在倡导文明和维持国家独立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这些学者对时势判断的眼界并不高,他们要么对国家不如对自身那样关切,要么随波逐流于依赖政府的民风中,几乎都由于不安自己的现状而走上仕途,成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操心。他们的行为幼稚可笑,却甘心为之。民众对他们居然见怪不怪,甚至还有人用“野无遗贤”为他们开脱。原本时势就是如此,这不能说只是一个人的罪过,但对国家文明来说,却是一大灾难。本该肩负国家的振兴文明使命的学者们,眼看文明精神日益衰落,还不以为患,这实在让人扼腕叹息,痛哭流涕。
唯独我们庆应义塾的同仁尚能避免这种灾难。我们没有失去这数年来的独立之名,在这所独立的学校里养成了独立的风气,当然,我们所期许的目标是能够维持整个国家的独立。但当今社会时势的力量却有如激流飓风,要在这种风气中站稳脚跟委实不易,如果没有相当的勇气,就会有失足的危险,也许不知不觉中就与那些学者们同流合污了。
人的勇气不是光靠读书就能得到的,读书是做学问的方法,学问是做事的方法,不去社会中实践的话,绝对不会产生勇气。我们义塾同仁当中深谙这种道理的人,就应该能够忍受贫苦,在困难中卧薪尝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于文明建设的事业中去。文明事业名目繁多,诸如振兴商业、研究法律、发展工业、推动农业、著书译书、新闻出版等,我们应该把我们接手的每一件事都看做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为公民做榜样,帮助政府,使政府与个人的实力达到平衡,从而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以毫不动摇的独立作为基础,这样,在与外国势力交锋中就不会因脆弱而退让。再经过数十年发展,如若我们回想今日的状况,不但不觉得今日的独立可喜,反而觉得可怜可笑的话,那岂不是一大快事?
所以我真诚地希望学者们该为自己的未来期望制定现在的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