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无语,深水无波。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不是平庸之平,也非淡而无味之淡,而是素净质朴、宁静深沉,是深邃的执著,是内心的祥和,是深入的淡定,是物我两忘的境界。它是做人的一种准则和风格,它是对人生的深层领悟,是人生境界的一种极致。
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狂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必不是另一种积极。淡泊是一种醒悟和超脱,坚持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特立独行而非趋炎附势,稳重坚韧而不浮华躁动,义无反顾而举重若轻。
著名学者钱钟书因其渊博的学识、丰厚的积淀备受推崇,却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从不接受任何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没想到仍被钱老婉言谢绝了。最后只能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四十分钟的课,总共只讲十二次,酬金高达十六万美元。而且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即便待遇如此丰厚,可钱钟书仍然拒绝了。
他的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甚至在国外也造成很大的反响。新闻界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后来有一位外国女士打来电话,说她读了《围城》,迫切地想要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
淡泊而特立独行的钱钟书先生幽默地回应了这位女士的坚持:“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在有生之年,他拒绝与各种形式的“钱学”研究相配合,拒绝别人为他编集子、出书。在弥留之刻,他留下这样的遗嘱: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钱先生曾说:“真正的学问,大抵是荒郊野屋中二三素心人之所为。”这也正是其一生淡泊最重要的原因。
人生实质上就是一个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是一个钻研与探寻的过程,唯有潜下心来,才有可能去揭示新现象,体会真滋味。
为何说无为是因为我们太有为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必须集中于一点才能获得大成就。有潜心,无旁骛。丘成桐说:“‘昨夜西风凋碧树’,这是要你删繁就简,将小的东西放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要你站得高、看得远。”有“潜”须“简”,此心如一,百毒不侵,万事不扰,攀缘直上。守“潜”须“独”,情有独钟,思有独到,践有独行,方有大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潜心研究杂交水稻一辈子,既干着科学家的事,又忙着农民的活。田间地头几十年风里雨里的辛勤劳作,让他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荡然无存,只剩下黝黑的面孔,朴实的谈吐,一身只有“出客”才穿的西服。袁隆平吃了比农民还多的苦头,付出了比农民还多的辛劳,才得到第一手的科研资料,创造出了影响几千万农民,惠及世界的第一流科研成果。
有潜心在,便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精思,“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找寻,“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苦功,“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笃行。19世纪20年代,李比希获得了“德国化学之父”的美誉,他这样写道:“化学正在取得异常迅速的成就,而希望赶上它的化学家们则处于不断脱毛的状态。不适于飞翔的旧羽毛从翅膀上脱落下来,而代之以新生的羽毛,这样飞翔起来就更有力更轻快。”李比希满腔热情地迎接了化学界的一大变革——无机化学向有机化学的过渡。他还潜心寻求植物生长的基本养分,发现了钾肥和磷肥,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的发展。
“将飞者翼伏”,鸟儿高飞腾空,都会敛翅;企鹅上岸,先拼力沉潜,后迅猛向上,蹿出水面,落于陆地。沉下去,才能浮上来;钻进去,才能跳出来。“沉淀”浮躁,务必要潜心,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充满自信,潜心做事,才是成事的真境界,才有人生的大作为。
画坛大师丰子恺一日早上在一老友处用饭,只要了一碟腌萝卜,一杯白开水,一碗大米饭。老友于心不忍,想给其添菜,便笑着问:“你不嫌腌萝卜咸,白开水淡?”丰子恺笑着说:“这咸有咸滋味,淡有淡味道。”后人听说此事,多有慨叹:人生本如此,咸淡两由之。
淡泊,不是平淡无味,而是有取有弃,有收有放,有失有得。于有为处尽人事,无为处听天命,人们应该抱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在社会上尽可能地积极进取,只是内心深处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一份淡然。
气量——包容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我的记性真的不太好,有什么不好的事,睡一觉就好像忘了,像做梦一样。我觉得我的生活就应该这样,没有超过一天的烦恼。——秦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