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在执著,执著于近在咫尺的成功,执著于绚丽多姿的生活,执著于唾手可得的感情……却始终是差之毫厘。执著没有什么不对,但放下也是智慧的选择。对智者而言,放下比之执著更能修身养性,更能快人一步取得成功。
放下,是一种心态的选择;放下,是一门心灵的学问;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放下压力,获得轻松;放下烦恼,获得幸福;放下自卑,获得自信;放下懒惰,获得充实;放下消极,获得进取;放下抱怨,获得舒坦;放下犹豫,获得潇洒;放下狭隘,获得自在……
生命的旅途常常会有挫折,会有苦难,这时候需要一种心态——放下。人,必须懂得及时放下,放下那些看似最有利可图却不能令人再进步的东西;人,必须鼓起勇气,不断学习,才能开创出生命的另一高峰。
在家乡的时候,村里的老人经常给年轻人讲故事:古时候,有个大官娶了四个老婆。小老婆娇柔可爱,每天都陪在他身边;三老婆是他抢来的,美貌无比;二老婆为他打理操持家事,照顾好一家人的饮食;大老婆整天都在忙,经常不见人影。
有一年,大官被贬到边疆去做官,旅途辛苦,他问哪个老婆愿意陪伴自己。小老婆说不去,二老婆也说不去,三老婆还是说不去,只有大老婆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
大官感慨颇多,日久见人心,果然还是大老婆好,于是夫妻二人收拾好包袱,开始了艰难的旅途跋涉。
小老婆是人的身体,人死不能复生,肉体就是一副臭皮囊;二老婆是钱财,诱人无数,也害人无数,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非是水中捞月;三老婆是结发妻子,生前相亲相爱,死后还是要分开;只有大老婆是一个人的灵魂,生死相随,不论贫富。
老人又说道:“人生在世,不要为外物所拘,心安理得处,就可明心见性。” 如果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心安,能让我们抛却浮躁,那不是理想的栖居吗?何必刻意地去追寻?
一片生机盎然的花圃,一座巍巍葱茏的大山,一片密密匝匝的花,一本泛着墨香的书卷,都可以成为我们自由的栖居,都可以容纳我们放逐的心灵和漂泊的意志。自由地栖居,须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得心灵的安顿。
一匹马被拴上了枷锁车套,只有一味地卖力奔驰,哪有机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生命?一个人汲汲于富贵,切切于名禄,桎梏于外物,怎可能出离尘世而追寻幽独?要有自己自由的栖居,就不要受拘于外物。外物总是短暂而易腐朽的,而生命灵魂才是永恒。怎能让短暂的腐朽妨害对于永恒生命的思索?
傍晚的金色沙滩上,乞丐和富翁一起在海边晒太阳。他们闲聊着,富翁突然发善心说:“我给你一条船,你去搞海运吧!”乞丐不解:“为什么?”
“这样你就可以多赚一些钱呀!”“那然后呢?”“你就可以用攒的钱来买更多的船,创立自己的商队呀!”“接着呢?”“接着你就发财了,成了和我一样的富翁。”“成为富翁又如何呢?”“可以悠闲地在海边晒太阳。”“我正在悠闲地晒太阳呀!”乞丐大声笑道。
不拘于物是一门哲学,需要有大智慧,需要有大舍弃。智慧会让我们生活得快乐充实,舍弃会让我们生活得轻松无羁。不要顾忌舍弃而拒绝简单的生活,那样的话,你将不堪重负,顾虑重重,心力交瘁,六神无主……不拘外物的内涵在于抛却杂念,直指目标。
生活没必要有太多的弯子,弯子太多会加重你的心情,影响你的情绪,导致恶劣的结果。其实,只要你够纯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你会觉得前景一片广阔。错过了太阳,不是还有渺渺的繁星吗?
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区别只在于欲望的大小以及欲望的多少,欲望越大越多,你要满足它的时候,付出的就要更多。有时是时间,有时是睡眠,有时是青春,有时是亲情、爱情、友情等,在一开始付出时你或许不会后悔,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或许就会后悔,那时就已经悔之晚矣了,所以说有人劝别人少事,少欲。
古今中外,但凡高寿者,无不是心胸豁达、不计小节者。自嘲“刁民”的张学良,之所以能活到百年,其长寿秘诀是“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几度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字画,笑而不语。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上联:不思八九;下联:常想一二;横批:如意。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悲观绝望、窒息心智,因此对“八九”应“不思”之。“不思”即忘却,忘却不仅是一种大度,一种超脱,更是一种美德。
忘却是快乐之源,忘却是明智之举。有了忘却,就不会在斤斤计较的情绪漩涡里迷茫和徘徊,心境便有了一份愉悦,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有了好心情,才能有副好身体。
有的人对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尽之中,从没体味过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忧虑和恐惧时常伴随,一辈子实在是糟糕至极。需知月圆月亏皆有定数,岂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不如放下,给生命一份从容,给自己一片坦然。
人生一世,谁总是一帆风顺?不拘外物,会另有收获。对于外物的追求和执著,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超越外物,就是超越自我,无物也就是无我,自己的心境也就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迁移而波动,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假于物,才能造就自我。
不完满才是生活的真相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从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