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这是许多年前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渴望》的主题歌歌词。其实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有某些不同层次的渴望。渴望的对象可能是友谊、爱情、金钱、名利,也可能是更高层面的真善美。
我们会去追求,是因为我们都有需求,需要被满足。欲望就像是我们心底的一个空洞,需要人或事物来填补一样。有些人感觉不到那个空洞,只是一直在不由自主地追求些什么来满足自己。很可惜的是,所有外在的追求都无法填补我们内在的那个“洞”。
一个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总在想,假如手头有两万元钱就好了,可以开一家小小的店铺,不用再流浪。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很可爱的宠物犬,
那只狗穿着漂亮的衣服,一看就是有钱人家走失的。乞丐看了看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窑洞里,拴了起来。
这只狗的主人正是本城有名的大富翁。这位富翁丢了爱犬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血统的进口名犬,价值不菲。于是,他就在当地电视台发了一则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还,即付酬金两万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时,看到这则启事,不禁心花怒放,这么久的期待终于要成真了,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两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抱着狗又路过贴启事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三万元。原来,大富翁寻狗不成,又电话通知电视台把酬金提高到了三万元。
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脚步突然间停了下来,梦想中的小店在他脑海里转来转去,他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了窑洞,重新拴了起来。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到了让市民都非常惊讶的地步,乞丐这才跑回窑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只可爱的小狗已被饿死了。乞丐还是乞丐,仍然在窑洞里做着两万元钱的梦。
如果说人生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式,我们未必知道它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但我们至少知道,一个人的欲望与他现有的生活条件总是成正比例的。说白了就是,生活条件越差的人,他的欲望可能就越小;生活条件越好的人,他的欲望可能就越大。譬如说,对于一个穷困潦倒、吃上顿没下顿的人来说,他最大的欲望可能仅仅是填饱肚子;而对于一个锦衣玉食者来说,他整日所操心的绝不是温饱问题,而是在社会的天平上,怎样用欲望的砝码,称出自己生存的质量。针对后一种情况,东坡先生早就指出: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很多人希望自己有一辆法拉利跑车,却只能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希望自己的亲人永远相伴,却只能一次次目送他们远去;希望友情永驻,却只能与朋友挥手离别。人希望的东西很多很多,心底的洞也变得深不见底。我们往往不能改变外界条件,也不是每个希望都能够成真。但我们却有能力调节自己的心态。
欲望是无止境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填补心底的空洞呢?曾有一种泥烧的小杯非常流行,古朴的杯壁上印着这样一段话:“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是的,唯一的方法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将欲望变成一种内在的力量,用内心的充实去填补欲望的空洞。
欲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人有活着的欲望,有要饭吃要衣穿要房住的欲望。最基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当然是一种痛苦。但是,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也未必是一种幸福——何况,人压根儿就不可能有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因为,欲望的尽头还是欲望。心为形役,神为欲伤,我们何必强求自己去追求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呢?也许,只有那些疲惫不堪地走完了紫陌红尘的人,在经过生命的最后一个驿站时,才会心力交瘁而又无可奈何地感喟:欲望像海水,原来是越喝越渴的。
人,还是过得平淡一些好,别总是患得患失地活着。你不必为欲望的满足而欣喜若狂,也不必为欲望的未满足而悲悲戚戚。
我们太多次地以为那个让我们感到空虚的事物是外在的,因此一直在外徒劳无功地寻找。如果你愿意反观自身,回到自己的内在,陪伴自己,做自己最好的朋友,你会发现,你的内在空间加大了,内在力量增强了,而你的外在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第五章 人生就像单摆,每个人都在选择中摇摆
人生就像单摆,每个人都在选择中摇摆,而差距总是产生于简单的选择。所以,作选择之时,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样才能把握住命运的关键点。
选择书写人生,态度决定成败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王晓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