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袁枚断案

时间:2012-12-21 08:38   来源:中国台湾网综合

  袁枚断案 

  袁枚任上元县令时,有一家外县兄弟前来告状。原来这家兄弟的父亲以前是个富户,死时留下了数万两银子,因为当时弟弟尚小,其父便当着弟弟的面对哥哥说:“等你弟弟长大成家了,要分一半银子给他。”结果直到弟弟成家立户,哥哥只分给了他一些田宅,银子的事却只字不提,弟弟向哥哥索要银子,哥哥不认账,于是便起诉了哥哥。而他们本县的历任县令,都以没有书面凭据为由,判弟弟败诉。弟弟听说上元县的县令袁枚善断官司,于是特来越境告状。袁枚听完弟弟的讲述,命人将其逐出公堂,说跨界的案子本县令不予受理,之后又偷偷派人把他找回来,藏在衙门里。就在此时,上元县新破了一个盗窃案,袁枚于是密授狱官,让他暗示盗贼供出哥哥,之后便命人前去搜家,查获金银若干。审讯时,哥哥申辩说:“这都是先父留下来的,并不是偷窃所得。而且这么多银子也不都是我一人的,有我弟弟一半,还没给他。”袁枚说:“既是这样,那么就应该找你弟弟来对证。”于是从衙内唤出弟弟,对他说:“你哥哥已经承认有一半银子还没分给你,我今天就主持个公道,为你们平分了它吧。”哥哥听后,有苦难言,只得将银子还给了弟弟。

  雍正的识人术

  雍正当皇子时,喜欢微服出行,广结侠义。某年到杭州,准备泛舟西湖游玩一番,刚出涌金门,看到一个书生在卖字,笔法颇为精到,于是雍正便让他写了一副对联。其中有个“秋”字,书生却将“火”字旁写在了左边。雍正便问:“这个‘秋’字你是不是写错了?”书生不以为然,说没写错,然后拿出一本名帖,翻开让雍正比对。雍正说:“你既然如此博学,为何不去博取个功名呢?干嘛要在这卖字为生?”书生说:“我家里穷,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只能靠卖字为生,哪敢想什么大富大贵呢!”雍正于是慷慨解囊,说:“我这有钱,可以资助你博取个功名,到时候别忘了我就行。”书生万分感谢,后来还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此时雍正也已登基,一日从名册上看见书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于是便召其入内。雍正随手写了一个“和”字,故意将“口”字边写在了左边,然后让人拿给书生看。书生不明所以,回答说这是个错字。雍正微笑不语。第二天,雍正让书生拿着诏书去浙江,浙江巡抚受诏,诏中说:命此书生在涌金门再卖字三年,再来供职。书生这才恍然大悟。

  一字千金

  甲午中日战争时,卫汝贵因为贻误军机而被处死在京城菜市口,而刘坤一却始终拥兵在山海关内,不敢出战。京城读书人因而写了一副对联加以讽刺:“卫达三(卫汝贵字)呼冤赴菜市,刘岘庒(刘坤一字)托病卧榆关(即山海关)。”刘坤一听说后非常憎恶,很害怕它流传到皇宫里去,于是和幕友商讨办法。幕友说:“这事好办,我为你改一改就行了,不过你要付我三千两银子作为酬谢。”刘坤一答应了。幕友于是将对联改了三个字,成了:“卫达三呼冤赴菜市,刘岘庒拼命出榆关。”刘坤一大喜,即刻命人刊印数千份,并派人带去京城散发。刘坤一如约付给幕友纹银三千两,三个字三千两,时人谓之“一字千金”。

  钮钴禄为狼

  满人初入关时,王公大臣无不精骑善射,国语纯熟。后来居住久了,天下太平,渐渐染上了一些汉人的习气,开始骄奢淫逸,注重享受,很少再有人会费劲去练习骑马射箭了。到了乾隆朝时,乾隆皇帝曾感叹说:“我们的天下是骑在马上用箭得来的,怎么可以荒废骑马射箭的功夫呢?”于是下诏要求臣属练习骑射,还专门设立靶场来检验效果,凡有射不中的,当场便予以斥责,或者干脆让御林军或其他杂役来羞辱他。不仅如此,乾隆还特别规定:以后凡是乡试、会试,考生必须在弓马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考场。因此,当时一些功臣之后和官宦子弟,无不精骑善射。乾隆对那些满洲旧族改成汉姓汉名的,也很讨厌,为此他还专门下了一道谕旨,内有“汉人以钮钴禄氏为郎者盖鄙之为狼”一句,即是说:满人钮钴禄氏改为汉人的郎姓之后,汉人鄙视他为狼。以此来刺激满人不要随便改汉姓汉名。

  计对张之洞

  张之洞在改科举为学堂的奏章中,有“三年之后如果学堂无效,请仍改科举”一句,张长沙见后不解,说:“你怎么能写这样出尔反尔的话呢!难道不怕被人笑话吗?”张之洞说:“我自有主张,你就不要啰嗦了。”张长沙不再说话,却悄悄将疏稿抄了一份给鹿传霖,并在那两句话上陈明了自己的意见,鹿传霖看完,也写了一段话,表示同意张长沙的意见。第二天,张长沙拿着疏稿让张之洞看,说:“芝轩(鹿传霖字)都这么说,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张之洞无奈,只得将那两句话删了。事后张长沙极自豪地对别人说:“南皮(张之洞字)刚愎自用,不给他使些手段是不行的。”

  林则徐募捐

  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时,有一年大旱,米价暴涨,两湖一带出现饥荒。林则徐倡议全体公职人员捐米,以接济受灾的老百姓,结果谁都不愿捐献。林则徐于是贴出告示,定于某日某时在郊外祭坛集体祈雨,规定自抚司以下到牧令的大小官员,届时都要提前斋戒沐浴,以示虔诚。到了祈雨这天,林则徐既不骑马也不坐轿,步行前往祭坛,下属官员见长官如此,也只得紧随其后,接踵而至。一番焚香拜天的仪式之后,林则徐没有立刻打道回府,而是与各位官员席地而坐。林则徐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平日里养尊处优惯了,根本不能体会民间的疾苦,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体验一下吧。”当时烈日当空,既无遮阳之物,也无茶水供应,众官员都穿着官服,汗流浃背,苦不堪言。等坐到三炷香的功夫,林则徐命人上茶水,众官员都渴急了,争先恐后一通牛饮。不一会,林则徐便大吐起来,继而众官员也开始大吐,林则徐吐完,方才慢条斯理地说:“现在咱们可以检验检验咱们的心肠了。”于是命人挨个检查众人的呕吐之物,并让随从人员做好记录。最后检验结果:众官员所吐无不是腥荤之物,只有林则徐吐的是粗饭。林则徐霍然起身,勃然作色道:“我们今天是为民请命而来,应该诚心诚意,斋戒沐浴,你们这样岂不是视民命如草芥吗。”众官员羞愧难当,又害怕林则徐借机弹劾,于是纷纷表示愿意捐米给老百姓,两湖的饥荒问题由此得到缓解。

  胡林翼智解芥蒂

  胡林翼任湖北巡抚时,治军武昌,所部鲍超一军最为强悍。巡抚衙内有个姓俞的学使,少年中第,为人孤傲,任期届满后将回京城,胡林翼特别设筵为其饯行。因为鲍超将军功高望重,妇孺皆知,所以胡林翼便把他找来作陪。没想到这个俞学使根本瞧不起鲍超,席间众人皆称赞鲍超治军了得,俞学使却始终不发一言。席散后,鲍超怎么想也不是滋味,于是跨马出城,对手下的将士们说:“咱们都散了罢!当武官的真不值钱,俞学使一个七品芝麻官,竟然也敢瞧不起我,这样的人回到京城做官,还有咱们的活路吗?咱们还拼死拼活的在这干什么?”正发牢骚时,胡林翼驰马赶到。原来席间情形胡林翼一目了然,见鲍超气呼呼地出城,便尾随而至。胡林翼劝鲍超说:“俞学使年轻气盛,少不更事,你别往心里去,明天我一定当面训斥他,并为鲍将军设宴压惊。”鲍超的气这才消了点。第二天宴席,鲍超和俞学使都如期而至,胡林翼以翰林前辈的口吻对俞学使直言训斥,说他不该目中无人,俞学使唯唯诺诺,连连点头。散席后,胡林翼对二人说:“所谓不打不相识,我们三人有缘,为什么不换帖撮香,结为兄弟呢?”俞学使有些犹豫,胡林翼眼珠子一瞪,他也就不敢多说了。于是三人撮土为香,互换名帖,胡林翼年岁最长,鲍超次之,俞学使最小。磕完头,胡林翼对鲍超说:“如今俞学使是咱们的小兄弟了,如果他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你当兄长的尽可以当面训斥,不要有什么顾虑。”鲍超连连点头,心里的火一点都没了。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