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09.打还是不打,十分钟敲定

时间:2013-05-23 13:16   来源:中国台湾网

  09.打还是不打,十分钟敲定  

  这个时候如果是我坐在刘强东的位置上,我也会发动价格战。

  有一段时间,刘强东很怕接到老师和同学的电话,因为所有人说的中心意思无非就一个:刘强东,我怎么觉得你现在的表现跟在学校时候不一样了,感觉你有点好斗了。刘强东很无奈,他本人并没有变,只是身份变了。作为一个创业人,他必须带领自己的公司活下去,尤其是在公司刚起步的时候。战争只是一种手段,也是为了活着,这么拼命地挣扎,无非是希望能给自己打下来一个生存的空间而已。

  没有谁生下来就是战争狂。

  两年时间,参与了两次轰动业内的价格大战。京东要进入图书,于是跟业内老大当当网打得不亦乐乎;京东要进入家电,于是就和苏宁、国美正面交锋。这是很罕见的,刘强东做的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

  虽然这两次战争的内容不一样,但是也有相似之处。从头到尾,微博都在这个战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先是双方发微博,唇枪舌剑,说着说着就火药味十足了。然后就是刀兵宣战,双方都发狠,什么话解气说什么,什么话有震慑力说什么,很有刀光剑影的感觉。

  在京东跟当当打得不可开交的那几天,好像第三天还是第四天,我记不太清了。美国有个教育孩子很厉害的虎妈来北京,我们坐在一起吃饭。我知道她也在做图书,于是就问她现在公司的盈利状况。我的话还没说完,她就抢着说,盈什么利啊,京东商城一进来,本来一个挺好的盈利模式,被他们搞得乱七八糟,现在每本书都得亏上几分钱,这东西没法做了。

  在很多同行看来,刘强东就是个挑事的人,唯恐天下不乱。但是站在市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商业竞争,把人家的企业搞亏损了,人家心里肯定不舒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刘强东不是蛮干的人。任何商业战争都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双方撸胳膊就开打了,每一次他都有自己的策略。

  他们当初打当当,就是因为刚进入图书市场,规模比较小,即便是亏损十分之一的情况下,最终效果也是可以看到的。打苏宁和国美也是如此,对手的规模是他们的十倍,所以他们为此要付出的代价,最多也就是对手的十分之一,很划算,最终目的也能达到。

  原来我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觉得刘强东弄这么大的动静,事先肯定反复开会,反复论证,经过无数个通宵熬夜之后,毅然拍板。

  可当他告诉我他在“815大战”之前的决策过程时,着实吓了我一跳。

  大概是在8月13日晚上,刘强东跟他们公司的几个高层打了个电话,大概花了十分钟时间就决定了。然后,在十点半左右的时候,他又给公司所有的管理人员发了封邮件,同时通知他的秘书连夜跟公司所有的高管一个一个打电话确认,要求所有的高管明天都要终止休假,不能出差,也不能请假,想办法赶到公司来。

  第二天早上八点半,除了有一个高管在美国度假,正在往回赶的飞机上外,其他高管都到了刘强东的办公室。他们大概花了半个小时时间,就把前端的后端的,包括后面可能存在的意外情况,公司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能不能承受得起,能不能打得起,大概多长时间,和高管研究了一下。大概在9点钟,战争已经打响了。

  整个决策过程也就十分钟,从排版到详细的安排在12小时之内全部完成,毫无疑问,刘强东打造了一支高效率的队伍。

  刘强东既然敢这么做,自然有他的资本,效率是他最大的资本。

  刘强东曾发过一条微博,大概意思就是说整个商战的指挥由他们公司的谁谁谁负责。还有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办公室,门口贴着张纸做的牌子,上面写着“打苏宁指挥部”。我当时不在国内,在网上看到这张照片,觉得非常有意思,随手就转发了。

  最有趣的是,很快就有人在我下面留言说,你马上成立一个“打任志强指挥部”吧。

  这完全是无心之举。那会儿京东的家电部门和运营、财务等部门正忙得不可开交,五个部门组成了一个临时指挥部,每个人抱一个笔记本坐在会议室,随时关注动态。刘强东去视察的时候,偶然发现的这个牌子,觉得这个团队很可爱,是随手拍下来的,没想到引起那么大的关注。

  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无心之举,最终却成了无心插柳柳成荫。其传播性和传播力度,是那些常规的语言效果无法达到的。

  刘强东从一开始选择创业,就做好了当好斗公鸡的心理准备。打各种各样的战争,这是作为一个民营的企业家,作为一个创业者,在小公司朝大公司这种演变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

  刘强东曾发过一条微博,大概意思就是说整个商战的指挥由他们公司的谁谁谁负责。还有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办公室,门口贴着张纸做的牌子,上面写着“打苏宁指挥部”。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