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权、钱、车、房,男人的魅力还剩下什么?除了胡子、肌肉、荷尔蒙,男人还应当有什么?
新周刊推出“男人没了”,刚巧拉登死了。拉登欣赏西部牛仔和李小龙。拉登被毙当天左派阵营“乌有之乡”就大唱《本?拉丹颂》:你在天堂里俯瞰/那些贪婪撕扯你尸体的豺狼/他们很快会烂掉,会被世界遗忘/而你的名字,会在歌谣里永远传唱……。我看到有人留言:“接过拉登的枪,拉登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拉登够拧,敢与整个文明世界为敌。我们也曾经要解放世界三分之二受苦人。现在却忙不迭拜倒在消费主义脚下。
106岁的周有光老人说,美国是西欧革命思潮的结晶。结晶不结在西欧而结在荒野的北美,因为西欧有特权阶级在作梗。……民主革命终于使欧美文化走上了全新的道路,结束了神权时代,开创了人权世界。
诚哉斯言。只是美国虽好,可那是美国。在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浪潮中,中国失去了骨气,要拿中国男人们是问。
“瘦肉精”男的伪青春
孩儿们越来越缺乏男子气,这是当下普遍的看法。我以为,现在岂止是没有男子气,连青春期也没有了,早早被广告消解掉了。没有了压抑、反思、挫折、吃苦头,也就没有了反叛,一切随手可得了。没有青春期的社会是不会勃起的。所谓大国崛起,那是娘娘腔的大国伪崛起。郭敬明比韩寒更代表这个国家的未来。但愿我看走眼了。
网上一位九零后反驳我,说男生除了个别外其实都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甚至很自以为是。可小同学,大男子主义和自以为是不是男子气呢。
许多80后90后不知20年前发生的事,“那年我刚出生啊,发生了什么?”新世代娱乐精神涤荡一切,没有了历史感,没有了沉重感——想当年17岁的牟其中、杨小凯在不同地方写就同名文章《中国将向哪里去》。现在年轻人不会再写这类文章了,中国向哪里去关我鸟事呢?
新生代在特定意识形态环境里长大,享受着社会变革带来的物质财富,宏大的革命叙事被不断解构和碎片化,物质目标成为生命的终极意义。只是当现实与理想的残酷落差突然出现,他们开始痛了,开始承受不了了。我怀疑他们能否抗得住即将到来的打击。
我一进五年纪儿子的教室,一片叽叽喳喳的小丫头。我问儿子你们班有没有男子汉,他反问被老师骂后不哭算不算男子汉。PS:现在小学的班长十之八九是女生,阴盛阳衰吧?
中日韩夏练营败下阵来的,每每是中国孩子。日韩把孩子们训练成士兵那样,负有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中国的孩子未来有能力跟这样的邻居竞争吗?
当然,更应该提高孩子们的工作能力、创造力、科研精神、追求的民主精神。而宠爱是培育不出这些精神的。自我中心、不听管制不代表民主自由。
在中国,“奶奶的一代”正在出世。80后们“早点生个孩子给父母玩玩”,这叫“生而不养”。“独一代”生出的孩子于是就成“奶奶的一代”。
有道是:爹忪忪一个,娘忪忪一窝。《教父》中说,不花时间跟家人在一起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家庭不能没有男人的角色,下一代教育不能没有男人的角色。可凭心而论,有多少男人全过程培过孩子?到社会打拼成为不回家的借口。于是“妈妈的一代”、“奶奶的一代”就成为中国孩童的特征了。
消费主义是女性的,女性的价值取向是实际的、物质主义的。这不能怪她们,社会分工使然。房改后女性喜好发生质变,不再喜欢“人”了,而改喜欢房子。“丈母娘需求”绑架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远大理想。
南通青年王彬因付不起30万婚房首付而杀女友,“我答应你,27岁之前为你安置一个家,29岁之前为你买一辆车……这几天不敢看你期待的眼神,不忍心让你失望难受。亲爱的,我不是杀你,我是舍不得你……。”评论说是房子杀人,你会相信吗?
流行杂志和电视画面上,“瘦肉精”男正在秀着他们的肌肉。真到压力来临,这身肌肉能派得上用场吗?
男性时尚杂志打出名士、睿士、智族,还有就是所谓精英,很少提绅士。中国有绅士吗?“Ladies and 乡亲们”。“乡亲们”太多,gentleman凤毛麟角。绅士要有担当,并不是套上件dunhill就成的。就连广告商热衷的“贵族”也是被片面化的。在欧洲贵族在打仗时要冲在前面的,王室成员必须服役。这还是担当。
外国叫绅士,中国古时也有过君子。君子当自强不息。
离开权、钱、车、房,男人的魅力还剩下什么?除了胡子、肌肉、荷尔蒙,男人还应当有什么?
傍傍族盛行于世是时代的悲剧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称,非私营单位工资为私营单位1.8倍。人们感慨:干一番“事业”不如直接在“事业”单位干。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不奋斗了,开始没出息了,开始没趣了。
五四时中国牵手“德先生”和“赛先生”,今天中国牵手“钱先生”和“权先生”。在一个权贵通吃、利益集团垄断民生、机会不平等、公义被践踏的时代,多数人渴望成为“傍傍族:艺术家攀附权贵,知识分子出卖良知,民企傍垄断集团……作宏伟之状,怀“小三”心态。
傍傍族的盛行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国内如果不进入“精英阶层”,那么必然被边缘化为蚁族,不同流合污很难混好。
如果说傍大款凸显两性机会不平等,那么傍傍族则凸显阶层严重分化、板结化。社会板结,凭实力向上流动几成空言。更主要的,傍傍族表明了男人阴性化这个不争的事实。
人们都在质疑中国大学误人子弟。“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这是钱学森之问。如果校长整天周旋于官场、名利场,如果教授们都忙于应付找项目挣钱,不要说诺贝尔奖,就是起码的教书育人都做不好。如果拔尖人才毕业后仍然进入圈养体制,谁来为这个国家创新?
大学为大师不为大官,首先要倡导独立人格。
那么自由呢?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BY富兰克林)。这是就是我的祖国,我要使她自由(BY李敖)。有些人会说李敖有作秀之嫌。但李大师有资格作秀。8年牢狱经历就是资格。李敖在北大清华等地的讲演,我注意的不只是大师的挥洒自如,而是旁边校长、教授们的紧紧张张、无言以对。
王小波的贡献之一是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摆在国人面前当镜子。他还说中国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槌骟经历。让人们不肯说真话,只肯讲大话、客套话这就是“制度性阉割”。所以这个漫长的槌骟经历是从小学开始,确切地说是从小学作文开始。
英文guts这个词很有意思,既有内脏,又有胆量和勇气之意。“只要你抓住了他的睾丸,你就抓住了他的思想”,这是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名言。现在是谁抓住了男人的guts,就抓住了他的思想。于是,时代盛产公公知道分子,公公学者,及公公校长。
陈丹青曾言:中国有老百姓,但没有公民;有人口,但没有现代人。此外,各阶层全是无比严密无比细腻的奴主关系:主子原先就是奴才,奴才则巴望有一天当主子。全中国的人差不多都给摘除了胆囊。中国连真的公共空间还没出现,哪来“公共知识分子”?我们都是奴才,望不到边的奴才。
“文革”前制度性阉割就开始了。当林昭、张志新挺身反抗谎言与谬行时,男人们都到哪里去了?陈少敏是九大时对开除刘少奇决议唯一投反对票的女人,她成为那个时代良知尚存的稀有鉴证。男人们又到哪里去了?
制度性阉割导致权威型人格。权威人格也称专制人格,一方面对弱者夸耀自己的力量,排斥、拒绝;另一方面对权威者又卑躬屈膝,绝对服从。形象点说,就是在家打老婆,在公交和女人争位置吵架,在单位对领导点头哈腰。
中国式成功学是男性成功学。他们大面积丧失了责任感和勇气及个性气质,努力成为混世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再有家国情怀,不再写诗,不再浪漫,不再教子,甚至不再在母亲和妻子身上花时间,更热衷于赚钱、钻营和享乐。
官场,职场,还是情场,男人们的担当在哪里?对族群的担当与对价值观的担当又在哪里?简单讲就是:
你对民族的子孙后代怎么交代。这是个经济腾飞、礼崩乐坏的时代。如果一味追求个人所谓成功,我们这几代人,没有一个能逃得过子孙的诅咒,有人甚至会被掘坟槌尸。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阉割文化。但传统文化之下也有士大夫精神与君子风度,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至少也有梁漱溟、王国维、朱自清们的清高精神。假如权威型人格盛行,还不如去当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呢。
男人的职责是什么?男人不只是把面包带回家的那个人。男人的职责是担当,当危险降临他是挡在门外的那个人,当邪恶当道他是挺身而出的那个人,当世道衰败他是力挽狂澜于既倒的那个人。男人还是培养子孙成为男人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