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中国需要社会学想象力

时间:2013-09-30 08:54   来源:中国台湾网

  像社会板结、拼爹、啃老、剩女等诸现象,一定源自某种个人无法控制的社会结构力量,这是从统计数字中分析不出来的,也是客观新闻的五W方法描述不出来的。社会的想象力帮助我们找到这个时代在历史中的定位,找到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任何文体都承担着某种社会功能。比如知音体,其按摩功能甚于探寻真相,即符合某类人群的心理需求。那么,用什么样的文体来表述当今中国,这个三千年未遇之变局?我以为,任何一种惯用新闻文体都是不足够的。

  这是一个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时代:分裂、断裂与冲突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词,普适价值与中国模式,国际潮流与民族主义,公民维权与垄断寡头,仇富与仇腐……,西方三百年历程正以社会戏剧的压缩形式在中国上演。

  这是一个穿越的时代:中国巨龙的龙首探入信息化时代,龙身在工业化时代,可龙尾还在农业时代。中国三十年,西方三百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压缩了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三百年的历程。社会各领域的进程是不同步的,有些与时俱进,有些滞后百年。

  所有将中国划分为“若干中国”的营销实践都成功了,而用“一个中国”的注定败北。你用上海南京西路的奢侈品消费来推断中国人的购买力,陕西农民肯定不干。

  这是一个速朽健忘的时代。渣打银行经济学家斯蒂芬?格林提出“中国年”理论:每个人都生活在变化中,但其他人的变化速度赶不上此刻中国人的变化速度。中国是世界的“急之国”。

  解构这样的时代需要穿越精神。我找到了“社会学想象力”,它是本人在新周刊四百余篇文章的关键词。

  所谓社会学想象力,所谓社会趋势

  社会学想象力(socialogical imagination),港台译社会学构造力,指一种心智,即在微观经验材料与宏观历史之间的穿梭能力,既要有“智”更要有“心”,心是关怀/责任/道义,智则基于理论素养和功底。

  该词源于美国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1959年的同名书。《社会学的想象力》已成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对当下世界影响深刻,中国尤其需要借鉴。

  上世纪五十年代,米尔斯深感社会学研究囿实证,人们埋头于数据而不识庐山真面目,而社会学想象力有助于打破这种僵局。“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主动运用社会学想象力的不只社会学家,更有历史学家。比如黄仁宇、史景迁们的大历史观将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场景交织一处,都是娴熟运用社会学想象力的例子。“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万历十五年的年鉴,是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而这一年的后一年,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在西欧历史上写下了另外一种历史。”这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同样的叙事方式还有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毫不夸张地说,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影响了一代中国传媒人。该“美国社会实录”以人间戏剧式的宏大文本,教会了中国新闻人如何写作。曼氏句法与语势【?】在中国大有模仿者。例如凌志军对民族主义的盘点:“民族主义不同年代代表不同含义,民族英雄也拥有不同身份: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是颠覆清朝的海外留学生;30年代是强迫老蒋抗日的军阀;40年代是反对内战的文人,50年代是抗击美国的志愿军;60年代是红卫兵;70年代是独立自强的劳动模范;80年代是自卫反击战的战士;90年代是中国可以说不的几个年轻人。”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也无不是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紧密关联。

  米尔斯指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能看到在杂乱无章的日常经历中,个人常常是怎样错误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我以为,像《非诚勿扰》这类相亲节目具有社会学意义:它能激发社会学想象力,让个人能重新获得自我定位,通过男女速配演习让观众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或同理心(empathy)、换位思考能力——在个人烦恼与公共议题之间建立联系、在微观经验与社会趋势之间进行穿梭。像社会板结、拼爹、啃老、剩女等诸现象,你无法从个人经验获得完整解释,一定源自某种个人无法控制的社会结构力量——这是从统计数字分析不出来的,也是客观新闻的五W方法描述不出来的。

  社会学想象力帮助我们找到这个时代在历史中的定位,找到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这个时代处于什么位置?它发生变化的动力是什么?对于人类整体的进步,它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意义?它用什么独特的方式来构建历史?

  (2)在这一社会时期,占主流的是什么类型的人?通过什么途径,这些类型的人被选择、被塑造、被解放、被压制,从而变得敏感和迟钝?阶层演进是上行社会还是M型社会或下流社会?

  所谓新周刊体,所谓微博体

  今天,五W式的新闻写作方式已不足以解构这个时代。一方面,客观新闻是重要的,在这个假象和假话流行的年代尤其重要;另一方面,人们又深感客观新闻不足以解构全球化、城市化、社会变迁或阶层板结这些宏大命题。

  杂志不是消息纸,是情调纸,更是观点纸。杂志文体与报纸的区别,在于阐述观点与增长见识,沉静、深度、启发性,将读者带入某种思考状态。电视逼出新新闻主义,照相机逼出现代派绘画。

  这就需要社会学想象力,行文是夹叙夹议的(如五花肉结构),描述是多场景的,以达到1+1大于2的组合效果。

  新周刊的文体主动运用了社会学想象力,这是这本刊应运而生的潜在根基。

  @不加V曾调侃:以前觉得新周刊体很难写,现在看看,也不难。基本上是分几个小标题,然后每部分:数据+案例+名人名言+百度相关……。十几年前,新周刊就这么做,沿袭至今。所以记不住新周刊记者,只记得新周刊体。

  但新周体在各元素之间不是不需要逻辑,各元素紧密咬合靠的是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否则不会有“内容翔实,观点丰富,知性有度的感觉”。

  新周体在微博上获得延续,1+1模式,即陈述+点评,或陈述+提问在微博上获得全新舞台。

  新周体在杂志上的运用还可以是1+N模式,类似米尔斯描述“喝咖啡”的经典案例:首先,喝咖啡并不只是一种提神的东西,它作为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还具有象征价值。第二咖啡代表品味。第三,它卷入一场社会关系。第四,它推定经济发展。最后,它是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权和环境破坏争论的焦点,牵涉到了西方的殖民史。

  1+N的行文铺陈有了一种语势,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社会学想象力基于个人洞察力(insights)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尤指对社会趋势的洞见能力。15年来新周刊聚拢了一批传媒人、策划人士和企业家读者,他们看重的正是杂志提供的趋势视角,提出概念,并引领潮流。

  有人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属于经济学家,后三十年则属于社会学家,以解决堆积如山的社会问题。如此,中国各界都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只是,这已远远超出写文章的范围了。

  五十多年前,米尔斯写道:“(这个时代)既有高尚的追求也有自由堕落,既有剧痛也有欢欣,既有令人迷惑的残暴也有理性的芬芳……”。看到这里,你是否会会心一笑?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