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章末点评

时间:2013-11-04 09:2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就学习动机而言,当代大学生学习就是为了找工作。关于学习的动机,著名学者邓晓芒老师说过,“学习不为什么,学习就是为了学习”。20世纪70年代,邓老师在考上研究生前,是在长沙做搬运工的,车来了就把麻袋往下卸、往上搬,但在车走后,他就会拿出黑格尔的书来看。当时有人讥笑他:“你一个做苦力的,流血流汗的,看书有什么用?”他说:“我读书不为什么,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读书使我充实,让我快乐。”他不曾读过一天的大学,在高考制度改革之后直接考上了研究生。那个年代本身也没有考大学一说,所以说读书也不是为了振兴中华,读书的意义在于它本身,也就是说,读书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当然了,将读书的动机设定为找工作也不错,或是为了光宗耀祖,这也对,为了将来能赚大钱、娶美女、嫁帅哥,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我们不能对读书的动机做道德的评判,我认为读书的目的只要不是犯罪、去反人类、去干坏事,那就可以了。另一个方面,读书也是需要有动机的,因为你没有了动机,也就没有动力了,你就不知道为什么而读书。这其实也涉及大家所说的学习的目标和规划。

  专业和非专业的学习,这还是要看个人的,看你对你的专业有没有兴趣,或你对什么专业很有兴趣,你对将来的就业问题考虑到了什么程度。有可能你花在非专业上的时间会很长,因为你有兴趣嘛。有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很感兴趣,比如学化学的他很喜欢做实验,很喜欢调试剂,但是有些人一到化学楼就起鸡皮疙瘩,他闻到药品的味道就想吐。并不是一个人生下来就搞医学,就搞政治,就注定了要学软件、学化学。所以说在专业的选择上,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拿我来说,尚老师我生下来就要在武大哲学系学习吗?我当时第一志愿报的是西南政法学院刑侦系呵!我当时幻想着可以骑摩托车,边骑车边打枪,可以炫车技啊,我当时觉得这个专业肯定很过瘾。但后来没想到我的数学老师把我的志愿改了,当时我在山区,离学校很远,往县城集中志愿的时候,老师大致地翻了一下,他在印象中听说过武汉大学很好,他就给我改成了武汉大学。后来我问他我在武大学什么呢?他说哲学系是招生目录的第一个,就写了哲学系,后面还有很多系,他连看都没看,就给我填了哲学系。(大笑)

  后来我就被哲学系录取了。那我就应该学哲学吗?为什么不能是刑侦呢?这里有人生的一种偶然性,人生的不可测性,人生的叵测性。你说这个同学就该学护理吗?谁该学什么,谁不该学什么,这是不可测量的,人生都有偶然性。那么我们怎么去面对这种偶然性?我们的专业可能是我们不感兴趣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用历史的眼光看,专业学习很可能只是你人生的一种经历,是对你思维的一种训练,是你人生的一个历程。专业的学习和人生走向的联系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说你是个医生,但你找对象的时候找了一个外国人,找到了一个澳大利亚或是委内瑞拉的,他把你带到了他们那个地方去,他们家开了一个店,是磨咖啡的。你爱他爱得很深,那你就跟他去澳大利亚或委内瑞拉磨咖啡了,医学就荒废了。这种情况是有的,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在北京学音乐的,最后在餐厅里端盘子,在地铁站拉小提琴,这样的事例多得很。我们的专业课,是追求思维操练的过程,是一种方法的熏陶,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关于学习和上课,首先学生的鉴定能力很重要,要看这个学生识不识货。从高中走过来,我们应该还是有经验的,只有思想才能发现思想,只有善良才能感动善良。要想发现思想,必须要有起始的思想作为支撑,你有了一定的鉴别力后就会去选择,选择后你就会吸取到你想要的营养,你就会更有鉴别力。有的同学为什么会迷茫很长一段时间呢?因为他没有起码的鉴别力,他不知道一门课的好坏,他不知道一个老师是好老师还是坏老师,他听了几堂课后还是听不出来,他花费的时间很长。有的同学一听就知道这个老师不适合我,他讲得很差,其中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另外有一些课,是必须要去的,老师要点名,但你可以人去了,心不去;你可以肉体在那里,灵魂在其他地方;你可以看别的书,可以走神,可以想别的事,“人在曹营心在汉”嘛。你的思想在漫游,老师管得着吗?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总的来说,这也不是一个问题,上“垃圾课”的时候,你可以思考一本有价值的书上面的问题,你的思想可以很丰富。

  关于大家头疼的英语学习,这个很厉害,我也没办法,我一直倡导取消英语四六级考试。新东方的董事长俞敏洪,他也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应该取消的,他不担心取消四六级后他们新东方就没生意了,他说四六级考试很邪恶,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学生们买了很多的书,大学里很多的时间都耗在英语上了,而英语学习的效果可能是很差的。他说我们有专门的外语学校,培养专门的外语人才,可以学专业英语,其他的大学生稍微学一下英语就可以了,没必要过分的投入。

  学英语没有错,但是考研究生、评职称什么的,拿这个来说事儿就不应该了,这是非常坏的搞法,这是一刀切。大学的研究生考试英语要60分,如果你只有59分就被干掉了。但这个学生可能是个天才啊,可能他的专业成绩很好啊。还有更严重的,如果你英语四级过不了,连毕业证都拿不到,拿不到毕业证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很难找到老婆。(大笑)失去了一门外语,你失去了整个人生啊!

  另外我们讲到了社会实践和思想交流的问题。社会实践怎么去实践?实践什么?思想怎么去交流?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还可以延伸一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点。的确是这样,我们学习、思考、实践,这些要匹配起来。我把社会实践理解为一个人要接地气,因为人毕竟是社会的人,我们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我们是生活在社会的场域中,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你去实习,会遇到社会中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人,有流氓混混,当然也有正人君子。由复杂人群构成的这个社会,我们应该去接触一下,最起码我们应该了解这些,了解当今中国社会,是由哪些人构成的,是个什么状况,我将来进入社会会碰到什么问题,我万一遇到了这样的人,我该怎么办。身为社会的人,我们怎么可能做到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很高雅呢?你完全不去接触这个社会,不去把脉它,不去研判它,将来肯定会遇到问题,因为以简单对复杂,以纯正对邪恶,你对付不了;有些人、有些事,你一时接受不了,你可能会出现幻觉,可能会很忧郁,甚至出现绝望自杀的念头。所以我们必须有社会感和经验感。

  现在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好好讲课的,是凭良心,凭人格,凭做人的底线。绝大多数老师的心思全用在科研上了。因为教学是软的,科研是白纸黑字摆在那里的。教学搞得好,用什么证明呢?谁说你讲得好?这个是可以争论的。尚老师讲得好,王老师说我比尚老师讲得还好。学生为什么说这个老师好呢?有可能他给学生的分高,他拉拢学生。

  老师的教学问题,是现行教育评价体制扭曲的问题。说起来教学、科研并重,可事实上是科研无限的重,教学无比的轻!现在是数量学术(以发表论文的篇数论英雄)、计划学术、论文学术和课题崇拜!这是高等教育的现状。

  还有就是为什么会有学术腐败呢?除了道德因素外,严酷的考核制度在逼老师,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现在的大学一年考核一次,你想啊,学数论的人怎么能一年发表一篇或多篇论文呢?这就像一个人没有怀孕,却逼她生孩子。怎么生得出来?她肯定会搞个假婴儿了,她拿个枕头垫一下,然后换个什么东西撑起来,假装成怀孕的样子。

  整个大学是功利的、浮躁的,它把排名的各项指标看得很重。这样层层量化的指标,就会分解然后强加在老师的身上。所以老师没办法。因为考核不及格会扣工资,会扣岗位津贴,就是这么残酷!一个老师,若三年没发表论文,就会被转岗,不许当老师,被调到学校其他什么岗位,甚至被迫辞职。对老师如此残酷的评价体系,他们会有自由的时间、淡定的心情去教书育人吗?怎么会心平气和地跟同学探讨学术并耐心回答学生所提的问题?

  我能体会到许多老师对教学工作的纠结和厌倦,走入教室,看到学生、看到黑板时的那种痛苦而又烦躁的内心世界。因为他在实验室或者家里搞几篇论文,弄个课题,就什么都有了。所以,大家完全可以从现在大学老师的真实处境和生态环境中体会你们所说的问题的根本所在,老师对教学不感兴趣,对学生不耐心,上课念PPT也就不难理解了。

  《毛泽东选集》一到五卷,《邓小平理论》一到三卷,《江泽民文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看一下。认真阅读这些文本,而不是光听老师怎么说。马列毛邓江、科学发展观,只要认真研读研判,我觉得是可以学到很多好东西的。只是现在许多老师没有能力或者没有用认真的态度把它们讲好;也有些老师,由于“左”的或者极“左”的世界观作祟,把大学的政治课糟蹋了。我认为只有讲不好课的老师,没有讲不好的课。

  提到人生规划,从理论上讲有规划的人生肯定比没有规划的好,这个毋庸置疑。但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并不知道自己应该有怎样的规划,不知道如何规划,甚至很难想到规划。还有一个规划的落实问题。有的人总是带着许多的书啊,想着什么时候去看,但结果他不一定就会去看。所以这里面还有一个实现规划的问题。如果说人生是完全可以规划的,那青年就不会是迷茫的。青春都不迷茫了,那世界上还有迷茫的人吗?所以我认为规划是很好的,但同时也是很有限的。一定要看到规划的有限性和模糊性,有时规划得越详细,结果却越荒谬。有个大致的规划,还要看在实现规划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产生哪些变数。比如,我大一时规划是这样的,但在大二实现不了,可能在大三又变了。一个人有无规划,规划得详细还是模糊,这些都不起决定作用,问题是我要走正道,我要上进。我认为一个人只要上进,只要走正道就行了。因为这样的话,你是在不断地成长,你在阅读,你在思考,这样就好。这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哪怕你每天没规划,但你觉得没有读书很空虚,没有思考很难过,没有和有思想的人打交道很遗憾。如果你是这样的,你是接受教育的,你是谦卑的,你是低调的,你是不断吸纳知识的,那你就能成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有规划,不见得谁一开始就有清晰的规划。因为你不知道将要走向哪里,也不知道要从事什么工作,更不知道是否对将要从事的工作感兴趣,这个工作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养家糊口,这些你都不知道。在很多你不可知的情况下,如何规划?所以我说励志教育不能一直讲规划,大家都是边迷茫,边探索,在否定中找到正确的过程,在这以后才有了规划。我是这样理解人生规划的。

  同时,也有人会说,管他什么规划啊,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不是很好吗?只要大家都干的事情肯定没错。大家考研究生,我就考研究生,大家考博士,我就考博士,这样肯定吃不了亏。这个也对,从功利的角度,从不吃亏的角度。但这样想成大器就很难。乔布斯、比尔?盖茨年轻时有人生规划吗?他们读大学的时候有规划吗?有规划他们会辍学?我认为他们也许是一时冲动,或因为兴趣所致。乔布斯能想出“苹果”,比尔?盖茨能想到要创立微软,他们肯定是先尝试,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直到不能自已,一步步深入地去做,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所以人生应该有规划,但也不能规划崇拜,就是这个意思。

  社会对考试确实看得很重,保研也要看你的平均分是多少。但这是一个非常懒惰的办法。它太简单了,就是一个数学问题。一加一除,好了,你就是研究生。实际上我们也没有对班上的每个同学进行实际的考察,到底能不能搞学问,将来能不能做论文,这些我们都没有考察。我们只是看他的成绩。看成绩来保研这是大学的惰政,是老师对学生评价的懒惰。但是你不看成绩还能看什么呢?面对面考察是模糊的,我考察你,觉得你不错,有人会说我跟你有关系。保研按照成绩来区分人,我觉得有一点还是公平的,虽然我成绩不如你,我没能保研,但是大学生的成绩不是人生最终的答卷。我一直在说,真正竞争的舞台还没有到来。真正竞争的舞台是社会啊,进入了社会,你能做事,你能独当一面,你事业做得很好,这才是真本领。真正的成绩,从你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情商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显现出来。到了那个时候,你到了一个公司,经理叫你写一个策划,或者去谈判,你说不会。即便成绩表上的平均分是95,那个经理肯定会扇你一巴掌,叫你滚一边去。所以大家不要把这个阶段性的成绩看得太重要。我觉得护理专业有非常好的成长空间,因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护理是个大问题。如果护理学得好的话,会有很好的发展。实际上没有护理,老年人在晚年不会有尊严的生活。到了2020年,我国人口有25%是老年人,大家都不学护理怎么行?护理是一个多么庄重的职业!学护理的应该有个好的未来。护理绝不是简单的打个针,洗个脚。

  我觉得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长人的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一些经历后,他的境界就会提高。一个人的境界是和见识成正比的,境界高的人就不会一根筋,就不会一条道走到黑,他的智慧含量就会高一些。他看问题的视野也就开阔了。

  现在,有同学对大学生活不知所措,我觉得要分两种。一种是正常的不知所措,大家都很迷茫,我觉得人都是迷茫的,阶段性的迷茫都会有。我们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老年人也有他的迷茫啊。人生的问题是永恒的,怎么活着,怎么幸福,怎么追求真善美。就是说有些迷茫是正常的迷茫,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另一种是不正常的不知所措,那些纠结的迷茫是不该有的,完全是自己太混乱造成的。比如,现在有的学生,东搞一下,西搞一下;一会这样弄,一会那样弄;一会去考公务员,一会去考研,一会又奔走出国……结果是什么也没弄到,什么也没搞成。

  当然了,我们这个社会也给大学生强加了很多的东西,就业压力就是一个。怎么去应对压力,我觉得也需要有人去指点。

  学习地点的选择,按理说这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个假问题,不是一个真问题。一个人要学习的话,在寝室,还是在图书馆,在自习室、在车上,还是在路上,我觉得这不是个问题。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那时候食堂没有桌子,学生们排队买饭,大家手里都拿着外语单词在背啊。那时候条件差,教室没什么像样的书桌,就是那种“拐拐椅”,大家随手拿来坐下就看书学习。所以,一个人的学习,地点的选择并不重要。可奇怪的是,现在有的学生一直在纠结,在哪里学习好呢?是去教室,还是去星巴克或者雨果咖啡?把所谓的好地点看作是学习的必要条件,这是不对的。实际上,只要能找个安静的地方,能够静下来,能够专注,那就是学习的好地方。

  思想是自己对一些问题独到的判断。我觉得大学生应该有思想。在大学里怎么寻找思想、发现思想是个大问题。大学里不管学什么专业,没有思想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独立的见解。一个人有了思想就有了灵魂,有了魂魄。大学生应该寻找思想的发源地,不断地发现思想,被思想所感动,对思想有敬畏感。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